分享

让世界在画面流动起来—格哈德·里希特

 柳浪闻莺眺西子 2018-01-02


小编曾经主编过  名画记  写生啦 微画吧  写生  等公号。

欢迎您

长按投稿 或畅聊啊


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

格哈德·里希特是当代最优秀的艺术家之一,对德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艺术作品对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是继博伊斯、基弗之后在国际艺术界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大师。与前两者相比,里希特一直坚持着'架上绘画'并在其领域成功构建了多样的个人艺术形式,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思想的艺术家。

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1932年出生于德累斯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51-1956年就读于德累斯顿艺术学院,1961-1963年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深造和工作,1971年起被聘任为教授,在那里执教至1994年退休。1963年第一次举办他的展。他曾有3次婚姻,生有3个子女。

二战后的德国不止产生了像约瑟夫·波伊斯如此激进澎湃的乌托邦主义者,同时也出现了另一位冷静沉稳自我反省式的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他没有大张旗鼓的宣言与盛气凌人的魅力,只有一如既往、天天如此的绘画实践。当大家都一窝蜂地扑上现代艺术时,他选择留在台后双手交叉在胸口前观望,这使大家的目光自然就会往他身上转移,里希特就是这样引人注目的。

里希特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成长在德国纳粹背景下,里希特有不少卷入纳粹活动的家庭成员,舅舅是英年早逝的纳粹官员,患有精神病的阿姨却死在纳粹组织的安乐死集中营内。这些经历都很直接的反应在他的画面上,信仰、战斗机、年轻的德国恐怖主义分子、家庭和风景。里希特的父母是非常不协调的,他的父亲是位思想保守的教师,拥戴纳粹主义,最后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相反的,母亲却是位开放的女性,来自丰富的文化背景家庭,是位钢琴师和书商的女儿,她让里希特接触文学、哲学和音乐并支持他的绘画事业。

15岁离开语文学校后,里希特当过一段时期的摄影助理也曾为东德的共产主义画过宣传横幅和壁画。1952年,他20岁时被德累斯顿艺术学院入取,学习至1957年毕业。里希特的老师Heinz Lothmar是为前超现实主义画家,在充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色彩的东德美院里,意外的是他所学习的壁画部门却允许自由创作。毕业前后,里希特的第一份工作是为德国卫生博物馆创作大幅壁画,他很快便在这方面有了出色的成绩,稳定的收入给予他到西德旅行的机会。

1959年,在一次前往西德的短途旅程中,他被准许参观了第二届卡塞尔文献展,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抽象绘画。今天,每五年举办一次的卡塞尔文献展更多的着重在全球的当代艺术交流上;但在最初,它的使命却是填补德国12年纳粹主义统治后的文化空白,旨在紧急复苏本土艺术并加步赶上国际现代艺术队伍。这次参观成了里希特的一个转折,虽然对展览上的名字完全陌生,但来自内部的压力却催促他与之接触。因此,一年后,在柏林墙建起的前刻,他携妻离开了德累斯顿去了西德。

里希特在朋友的建议下进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在那儿接受了他的二次教育,他摒弃之前所学在艺术家Karl Otto Gotz的引领下认识新的艺术语言并尝试在Jean Dubuffet、Alberto Burri、Jean Fautrier等艺术家的影响下创作。

艺术家作品

女人和小孩1965年 

130 cm x 110 cm 布面油画

2001 年  50 cm x 72 cm

铝塑复合板上的油画

1992年  51 cm x 41 cm

布面油画

1966年 115 cm x 160 cm

布面油画

2008年2月  伦敦佳士得拍卖行拍出14519689美元(包括买家佣金)

两根蜡烛

1982年  140 cm x 140 cm 布面油画

1992年 100 cm x 100 cm

铝上的油画

1963 年67 cm x 74 cm

布面油画

海景

1998 290 cm x 290 cm

布面油画

19世纪50年代是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顶峰的发展时期,是战后德国的艺术中心。当时活跃的艺术家就有约瑟夫·博伊斯,奥托·皮勒,海因茨·马克,格哈德·里希特,他们发起一系列先锋观念和艺术运动,并提出大量的反艺术口号以及关于社会雕塑的想法,于世界艺术中产生重大影响,即所谓的“68 运动”。同时以约索夫.鲍埃斯为首的德国革新派艺术家们的改革”促动下,打破了德国美术学院传统的学院式教学方式,对人为本的“人我”艺术表现进行了重新定论,创作手法上强调不拘泥于传统的画种分类,肯定了综合材料的运用与主观能动的“实验艺术”价值,促进了艺术家在传达个人创作意念与新题材上的极大自由性。从而产生了一个艺术概念上要求更高,创意上要求更为严格的“自由艺术”。格哈德·里希特毫不犹豫地投入到火热、激进的艺术浪潮之中,并与许多前卫艺术家保持密切的联系。1971年起被聘任为教授,在那里执教至1994年退休。里希特是照片绘画领域最成功的艺术家之一。

1992 年 92 cm x 82 cm

布面油画

1990年 225 cm x 200 cm 布面油画

该画作为一系列五幅的作品之一,其中两幅目前纳入公共收藏:被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维多利亚国家艺术馆 (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in Melbourne) 收藏,另外则在德国波恩美术馆 (Kunstmuseum Bonn in Germany) 永久借展。

黑人 (努巴人)

1964 年145 cm x 200 cm

布面油画

根据一张找到的相片创作而成,这是一张苏丹努巴部落人的相片。

莎草

1965年 130 cm x 150 cm

布面油画

1961年,里希特就读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时期,引起他注意的是艺术史具有过渡性的艺术家。例如培根,杜菲尔以及贾科梅蒂的作品。这些作品让里希特意识到艺术不再是那些高高在上,与生活无关的东西,它关乎你对他是什么态度和认识。同时里希特还反对照相写实主义的刻板和毫无意义的复制照片。他另辟蹊径,利用摄影照片不断尝试新的图像语言和表现。他认为,在无处不在的视觉图像世界里,传统绘画艺术应该改变对图像的认识,既要灵活的运用图像,又要不放弃绘画本身的性质,才能保存绘画独立存在的意义。1972年记者Rolf Schoen采访他对照相绘画矛盾性的看法时,他认为:“我也不是说,我想模仿一张照片,而是我想制造一张照片。我对照片就是一张曝光纸的那种看法不予理睬,这就是以其他方式的制造照片,而不是制造像照片的绘画。在利用照片的态度上,里希特与照相写实主义的方式存在巨大的差异。照相写实主义,依然追求经典的构图和画面表现方式,而他选择日常那些看似随意的生活照片,或者曝光过度而模糊不确定的照片进行利用,使用灰色的色调营造虚幻,冷漠的画面。

  厨房椅子

1965年 100 cm x 80 cm

布面油画

三姐妹

1965年 135 cm x 130 cm

布面油画

芭蕾舞者

1966年 160 cm x 200 cm

布面油画

骷髅头

1983年 55 cm x 50 cm 布面油画

阅读者

1994年 72 cm x 102 cm 布面油画

躯干

1997年 55 cm x 48 cm

铝上的油画

卫生纸

1965 年70 cm x 65 cm布面油画

格哈德里希特通过快照摄影的方式,致力于寻找一种新的平衡感,从而建立起自己所独有的一种全新的绘画体系,摄影为里希特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创作视角,对里希特来说,摄像就像一个能够让画家无差别的认识到脱离实物的形体客观性的个性消除器,摄像机以机械化过程代替了画家的理解和制作,所以在最大层度上降低了人的因素,因此他认为照片才是最完美的绘画。不使用摄影作为绘画的手段,而是把绘画当作摄影的手段,里希特是在模仿摄影,用绘画的手段来摄影,用眼睛当作镜头,绘画过程即是曝光,用画布做底片。里希特认为最重要的是将摄影的客观性真实性通过放弃艺术性的构图之后转移到自己的画中,不是以画通过摄影的手法以及和白不清的表面上的与照片相似。里希特面对众多的艺术流派并没有选择其中之一,而是选择自己创造一种新的绘画方法,开创一个新的绘画流派——照片绘画。

苹果树

1987年 72 cm x 102 cm 布面油画

鹿

1963年150 cm x 200 cm 布面油画

1976年 200 cm x 300 cm 布面油画

苏富比拍卖行(包括买家佣金)美元 11,893,675售出

 

让里希特感兴趣的不是重新呈现这个已知的世界,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释世界。他对绘画奉行这样的理念:“绘画应当关乎理念,绘画不应该把现实世界里已经存在的东西再重复一遍。”在这一点上,他和写实主义做了彻底的划分。“如果没有想法,只是写实的绘画,我毫无兴趣。

写实主义让我觉得很压抑。”他的态度和立场都十分明确。他的理由也十分充分:“我指的不是文学中的写实主义。在绘画中,写实主义总是呈现出惊人的丑,画面背后的价值观是反对人文主义的——人成为了一个绝望的笼子里的肖像。”虽然他自己的作品常常被贴上“写实”倾向的标签,他必须说明自己的基本立场与写实主义完全不同。“写实主义是重复现实,这是让世界僵化。而我对解体更感兴趣。”所以他的画面中,人呈现为“液体状”,有种流动感,世界在晃动,结局毫不确定,一切都可能发生。人的理性建立起了规整的世界,人的非理性让这渐渐僵硬的世界多了迷人的不确定性。“我对理性和非理性都有兴趣。没有疯狂,就很难想象理性。我们是非常复杂的生物,我们的文化和对生活的设想是非常不同的。不同的文化都有其理性和非理性的部分,这是人类几千年来真正激动人心的地方。”对他而言,是否写实,是否抽象,都不重要。里希特的绘画一直在变化,这是他所追求的,无论是写实还是抽象,他都不怎么在乎使用的绘画语言是什么。

2002年对里希特也是意义重大的一年。他的大型回顾展《绘画40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登场。由Robert Storr 策展的《绘画40年》展出190件作品,并有一份重要的展览图录同时出版,堪称里希特艺术生涯中覆盖性最最完整的展览之一。这个展览也确认了里希特作为国际顶尖艺术家的地位。

里希特下一个重要的突破,是一幅标题为《九月》的画作,该画描绘美国纽约世贸大楼在2011年9月11日所遭受的恐怖攻击。Storr 于2010年出版了一本讨论该画作的专书,书中提出一个问题:'这样一件小型且几近抽象画的单幅画作,描绘世界近代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事件的作品,它的意义究竟何在?' 《九月》画的是联合航空175班机撞上纽约世贸大楼南塔时爆炸的情景,根据 Storr 在书中的描述,里希特的这幅画不仅提出并概括了该攻击事件所引发的很多复杂的地缘政治议题,以及造成无数人的丧生,并影响了更多人的生活。 这幅画虽然强烈地展现了该事件影响的深远与承载的意义,但画本身避免将事件夸大宣染,选择用沉静的力量来唤起一种生存的麻木感、悲伤与不解。 评论家 Bryan Appleyard 在《周日泰晤士报》的撰文中描述该画作为'关于911事件的最伟大作品',并道,'这件作品让事件当日再现,确切捕捉了彼时彼地的景况,没有添加多余的任何一字一句。

 九月

2005年 52 cm x 72 cm 布面油画

2008年,里希特开始创作一系列重要的彩色抽象作,标题为《辛巴达》这套作品包含100幅以瓷釉在玻璃背面作画的小型画作,是里希特首件以小说《一千零一夜》为主题的系列作品,之后,他又在2010年创作了一套《阿拉丁》相关的《巴格达》系列与《阿卜杜拉》系列,显示里希特对中东的关注。利用了里希特在七十年代晚期与八十年代早期创作抽象画时探索出的鲜艳色彩,《辛巴达》是一趟名副其实的的色彩与抽象之旅,丰富而欢愉。

这位全球产量最丰、最受崇敬的在世艺术家,孜孜不倦地探究着绘画与图像的语言和可能性,因此直到今日,他仍然站在当代艺术发展的前缘。2011年10月,为配合里希特80大寿,伦敦泰特美术馆展出里希特大型回顾展《里希特全景回顾展》。该展览并将于2012年先后巡回到柏林新国家画廊与巴黎蓬皮杜中心。

在伦敦苏富比“战后与当代艺术”夜场拍卖上,格哈德·里希特的作品《抽象画》以3038.9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89亿元),刷新在世画家单幅作品价格的纪录,印证了其作为全球回报率最高的德国艺术家之地位。

在刷新在世画家单幅作品价格纪录上,里希特可谓是“独孤求败”,每次都是自己在打破自己的纪录。比如这次的价格就是打破自己在2013年缔造的纪录:2013年,里希特绘于1968年的油画《米兰大教堂广场》在纽约苏富比拍出371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31亿元),刷新在世画家单幅作品价格的纪录。

2012年10月,里希特的另一幅《抽象画(809-4)》在伦敦苏富比拍出304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89亿元),创当时在世艺术家单幅作品的拍卖纪录。

在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Freud)去世之后,里希特成了仍在世的最广为人知、最有声望的艺术家。

“艺术圈总是需要一个明确的顶点,”


 

一大波专家来袭


最火热评画艺术平台现推出暑期特惠活动—“暑期特惠 1元评画”,所有美术爱好者、从业者、大中小学生皆可下载“评画”APP上传画作,指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各大美院专家来帮自己点评作品。



通过专家更权威、更专业的点评,寻找自身不足。


携手评画,我和艺术共成长。



活动时间:2016年7月28日-8月18日


活动主办:江苏快乐青年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评画APP

 

点击查看视频,快快提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