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艺术家里希特其人其画

 昵称41961047 2017-07-09

2017年6月29日-11月26日,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推出首展“格哈德·里希特”。展出包括艺术家的万花筒风格系列作品、《4900种颜色》的第七版以及《Strip(920-1)》、《Strip(921-2)》与《Strip(921-5)》系列作品。

2015年,格哈德·里希特的《抽象画》在伦敦苏富比拍卖中以美元$46,352,959.12(约2.89亿人民币)的价格成交。

在战争中成长的孩子

1932年,格哈德·里希特出生在德国东部——德累斯顿,这一年正是希特勒当权的前一年。儿时的里希特虽然具有才华,但也顽劣不堪,毫不在乎学校的一切,甚至他的美术课成绩都惨不忍睹。年轻时的格哈德·里希特格哈德·里希特《抽象画(809-3)》,布面油画,230×204.8cm,1994年

和他同龄的男孩因为政治原因和要求,都需要参加名为“幼童”(Pimpfen)的希特勒青年团。但是里希特当时的年纪比要求小,成功地躲过了一劫,但后来也成为艺术大师的博伊斯当年却没能躲过这一遭遇。格哈德·里希特《炸弹》,布面油画,130×180cm,1963年

虽然里希特身处战乱时期,但是他对军队极为感兴趣,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每次军人穿过他居住的小镇时,他都跑上前去,希望加入军队。格哈德·里希特《Mustang Squadron》,布面油画,88×150cm,1964年

里希特带着12岁小男生的好奇心,和朋友在战壕和树林中玩耍,拿起四处可及的手枪尝试射击。即便他当时年纪还小,但是他知道战争的严重性。他依旧记得德累斯顿化为平地的那个晚上,所有人都跑到距离小镇很远的大街上,随后大家听到德累斯顿被炸毁的声音。格哈德·里希特《喷气式战斗机》,布面油画,130×200cm,1963年

1946年,他开始懵懂地创作第一幅作品,这是他从一本书中临摹的裸体人像,虽然他的作品让父母感觉不安,但他们又为此感到些许骄傲。他回忆到:“我感觉自己是一名局外人,因为我不会当地的方言。我每次看到其他人一起跳舞时,心中就燃起嫉妒,甚至是恼火。”格哈德·里希特《Meran》,纸本石墨,130×200cm,1963年

“所以16岁的我将这些情绪放置于水彩画中,就像我写的诗歌一样,这些作品虽然充满浪漫色彩,但是又带有些许苦涩的虚无主义,像哲学家尼采和诗人黑塞的感觉一样。”格哈德·里希特《2.1.78》,纸本水彩,130×200cm,1978年

他曾经为德国共产主义政府绘制横幅,但是在最初的五个月内,里希特从未有机会亲自画过任何横幅。他只能处理一些杂事,例如将破旧的横幅清理干净等等。1950年,他开始帮助市政府的剧院工作,成为场景画家助理,这对他后来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格哈德·里希特《米兰的教堂广场》,布面油画,275×290cm,1968年

20岁时,里希特就读于德累斯顿当地的艺术学院,开始学习壁画技法。但是他曾经的壁画展现了写实的风格,而且大多是以拥护社会主义为主的题材。这些写实主义的思维方式不但没有禁锢住里希特的艺术才能,反而让他在此后的创作中大放异彩,也证明了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创造力。格哈德·里希特曾在德累斯顿学习壁画

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学生

他成功的脚步从踏上东德的旅行开始。1959年,他第一次参观卡塞尔文献展,见识到波洛克和封塔纳的抽象作品。这些作品让他跳出德国社会主义的风格怪圈,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式或许产生了偏差。因为里希特接触到了全新的艺术形式,所以他逐渐吸收这些前卫艺术家的抽象思维,增加了对画布的感知能力,转变到注重技法过程。正在创作的封塔纳波洛克挥洒颜料

1961年,当柏林墙刚建成不久的时候,里希特便离开了东德,前往了杜塞尔多夫,开始在那里学习艺术,此后他也一直在此任教。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造就了像奈良美智、博伊斯、白南准和基弗等艺术家。在这段学习期间,令人没想到的是里希特在学院中与西格玛尔·波尔克(Sigmar Polke)等人关系要好,并成为了好友。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走廊

杜塞尔多夫正是一个滋生艺术细胞的中心,激发了波普艺术、激浪派和偶发艺术。这些因素都促使里希特对摄影和图片产生了无限的兴趣。1962年,《桌子》是第一幅他认为的成熟作品。最初,这幅是根据照片的写实构图创作的,但是里希特大胆地打破了画面的局限性。格哈德·里希特《桌子》,1962年

照片?还是油画?

这一系列以照片为灵感的作品,展现了里希特探讨图片的描述性和其来源之间的关系。正如他所说:“在这些作品中,我将所有东西模糊化是为了让全部事物都同等重要,也同等微不足道。”格哈德·里希特的27幅以蜡烛为主题的作品中,其中一幅以1650万美元在佳士得成交。

军用飞机的题材似乎让他回想起儿时的记忆,因此他利用这一素材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同一时期,他还将风格拉回到相关的黑白肖像画,这些都是他根据家人的照片和媒体上出现的图片创作出的。里希特根据1977年的新闻图片,用油画再次演绎了被射杀者的状态。

儿时与周围人的格格不入塑造了他长大后的性格,亲人的离开也一直影响着他的创作思路。他在1965年曾描绘了多位家人的形象,其中一幅就是他的舅舅,他在战争的最后一年离开了人世。格哈德·里希特《舅舅鲁迪》,布面油画,87×50cm,1965年

同年,他又在作品中描画了家庭成员——姨妈玛丽安。她也曾受希特勒统治下第三帝国的迫害,因为精神问题被送进纳粹的优生项目中,最后经受病症和折磨而去世。格哈德·里希特《姨妈玛丽安》,布面油画,100×115cm,1965年

这种经历也促使他创作了一名精神病医师的肖像,他曾帮助纳粹分子,也正是与他人串通谋害里希特姨妈的罪人。这一时期中,死亡和犯罪的元素持续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格哈德·里希特《海德先生》,布面油画,55×65cm,1965年

模糊的真实

里希特的创作过程与众不同,“模糊”一直贯穿在他的风格之中。通过测试不同技巧,这一主旨一直保持不变。他热衷于将传统油画的技巧糅合进大众传媒的图像中。因此,他在创作时会将筛选出的图片投影在画布上,沿着边线描画出图像,然后用照片所呈现的颜色重新再次描绘原始图片,最后用软笔刷或橡皮刮水刷让整体变得模糊不清。格哈德·里希特《新娘和新郎(蓝色)》,布面油画,65×65cm,1966年

但是,里希特并没有在这一时期放弃创作具象作品,他创作了一系列以城市风景、云朵和山川为主题的油画。人类识别能力和镜头所捕捉到的差别一直是里希特的兴趣所在。格哈德·里希特《Lake Lucerne》,布面油画,120×150cm,1969年

他笔下的图像灵感大都来自于报纸,投影在画布上的技巧让他思考是否这些图像拥有自己的生命,是否像神秘的鬼魂萦绕在我们的心灵中。这种将照片、投影和油画结合的压缩视觉方式,是一种从真实到虚幻的转换过程。格哈德·里希特《苹果》,布面油画,42×60cm,1984年

从具象到抽象

1972年,他代表德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为众人展示名为《48幅肖像画》的作品。这是他从百科全书中挑选出的48位具有才华的人。直到1976年,他的作品才真正开始涉及到纯抽象艺术。格哈德·里希特《48幅肖像画》,66.7×51.7cm,1971年

在之后的30年中,他通过创作上百幅作品,尝试改变多层颜色,避免过于具象的构图。他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我在创作抽象作品时,不知道它事先会变成什么样子,也不知道我会将它变成什么样。”格哈德·里希特《抽象画(725-3)》,225.8×200.6cm,1990年

在他多产的时段中,里希特通过不断研究画法,完善抽象作品,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技法。在硕大的画布上,他用沾有颜料的刮水刷不断抹掉已有的色块,让最初的构图增加了更多活力,减弱了清晰度。格哈德·里希特《Tableau abstrait》,1992年

上世纪60年代中期,里希特开始画比色图表(Color Charts),这一系列来自于从五金店索取到的比色图表,画面中的颜色配搭都是随机挑选的。格哈德·里希特《十五种颜色》,1966年

由于他对这一概念的延伸思考,他的彩色玻璃方格取代了科隆大教堂上的传统具象宗教图案。他历时五年,用72种交相呼应的颜色创造出透明方格花窗。科隆大教堂

《线条》(Strip)系列作品的颜色都来自于里希特自己的抽象作品。通过放大和拉伸,他的作品留下了似乎不断横向扩张的错觉,将速度凝聚在画面中。这种幻觉让观者发现他反复利用他先前的作品,同时他又设法将自己的艺术精华集中在这一系列横向条状作品中。

格哈德·里希特《线条》,2011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