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三素:夺神功改天命必兼用三针

 願隨身 2017-10-26 发布于吉林

        李三素:夺神功改天命必兼用三针


李三素原文:

 

或问:

周公作指南车,必用正针。正无缝针,《玉髓经》子午论似为有理;余谓为中针、缝针皆为造葬之用,然则《玉髓经》非欤?《金弹子》云“大中针内乘生气”,是乘气以用中针也。厉公云:“先将子午定山岗,却把中针细较量;更加三七与二八,莫与时师说短长。”所谓“三七二八”,又在中针之外。千古疑团,从何下手?

 

答曰:

正针不始于周公,而始于黄帝。当其战琢鹿之野,蛰尤作大露,士卒昏迷;黄帝乃作指南车,以辨四方,遂克蛰尤。后至越裳来贡,归路莫辨;周公仍从其制,皆为地理子午而设。

此中针、缝针所以不著于当日,文明渐启;俯察之学必仰观,然后知天地之关会、气运之转移,是知上古之无缝针。然地理缝针,一其自不同;未可以昔日之无,遂非今日之有。

 

竹下翁插话:

风水术随着华夏民族文明进步而不断发展,不仅堪舆流派纷繁似锦,罗盘内容之繁杂也让不少人(包括当初竹下翁)昏头转向。好彩李公点醒我:这是“文明渐启”的结果和“仰观俯察”的要求,要知道罗盘不仅有正针,也有缝针和中针,不要“未可以昔日之无,遂非今日之有”。当然更要知道“其自不同”而懂其用。

三针”包括地盘正针、天盘缝针和人盘中针李公认为“正针不始于周公,而始于黄帝”,理据就是“帝乃作指南车,以辨四方,遂克蛰尤”,而“周公仍从其制”;杨公制定缝针赖公则制定中针正针以此北为据,缝针以日景为据,中针以极北为据。不同用途已在“顶门针是非辨”中有所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f7cf801015jwf.html

    罗盘虽繁杂,但是用来实战的,不是摆来“化煞”的。不妨看看大师之作:

    李三素:夺神功改天命必兼用三针(1)

    图片转自“天机论坛”。该案立“戌山辰向丙戌穴”并不符合李三素红囊经坐穴规则。未弄明白该案来龙入首如何确定,但坐“丙戌穴”应立“顺水局”,以使临官水顺行而归墓库;实际环境处于逆水状态,红旗水库排灌渠水前来朝穴,墓绝之水倒灌而冲临官宫,故难免有丢官弃甲效应。若改立辛山兼戌甲戌火龙坐穴,则成“逆水局”而与实际水态比较吻合。于形势来说,太临近水库地方不宜在下水位近处立穴,太近了总难免有压迫感,何况此处如戈似戟地形。

    http://www.forum./viewthread.php?tid=15575&extra=page=1

   李三素:夺神功改天命必兼用三针(2

 

李三素原文:

 

张子微著书自论《玉髓》,某形必某条,某物必下其穴;庸夫牧竖自以为奇,孰知贻笑大方。考诸《天玉》、《青囊》,从无所说。厉伯韶因鹧鸪飞起处,卜得佳穴,即号“鹧鸪飞”;以此命名,原非取象于此,则子微陋可知。子微论《玉髓》,出自门人,故有指南车,而抹杀缝针也。

天之渐西,有岁之渐东;旋转同,而东西不同。经所谓“浑天(开)宝镜,金水日月逢”,皆子是取之;是以缝针,又不可无中针。今徽州经有一层分一板,盖以渐东渐西终古无定位,故设此盘便于转移,尚不失古人之遗意。其用针之法,既以子午定其山岗,即以中针、缝针审其星缠节气;然后以本龙之三七、本穴之二八,再三视。观其合有不合,合则天之吉气交环;一山不合,则上下不交,纯阴不生长。不独造葬之时,以此定吉凶;即行至后龙,亦可以此是祸福。如地气决于啼,天星鉴于盘水,皆以天道之变,观地气之常,此九天玄女之妙用;所以夺神功、改天命,实有圣贤之前同归至理。

 

竹下翁插话:

    拜读李公本章时,最好回头再读李公在“穿山透地三盘卦例辨”一章内相关论述;李公为使读者理解红囊经坐穴四十八局实际应用,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多层次地作论证分析,读者从中也可应体会到李公一片苦心。可惜竹下翁无大能耐作深入剖析,插话之时对未能完全理解之处,只好模凌两可、敷衍了事;期待能者恼于竹下翁无料,奋起而作深入精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f7cf801015odo.html

   李公天机贯旨》文章抄录至此,“”字之物,已多有出现——“三层”、“三盘”、“三卦”、“三针”。当然,竹下翁也趁机“发挥”一下——“三大区间”。举一反三,各有所指:

三层”——穿山甲子层、透地甲子层、坐穴甲子层。但要明白这三层在罗盘上并非有分别设立,穿山、坐穴用地盘七十二分金之六十甲子,透地用地盘平分六十甲子。

三盘”——穿山盘、透地盘、坐穴盘,这是三层甲子另一种表述方式。

三卦”——穿山卦、透地卦、坐穴卦,这是“三盘”实际运用的表现形式。

三针”——地盘正针、人盘中针、天盘缝针。“三针”在罗盘上以二十四山为基本表现,以子午线上二十四山为地盘,天盘二十四山前移半个山位,人盘二十四山后移半个山位。其各自作用,李公书中多有论述。

宋·张子微玉髓真经》,在“李三素:天机贯旨四十八局定例(3 “竹下翁插话”已提及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f7cf801012yio.html

玉髓真经·形象穴髓第四》所列穴形,就是李公所言之“某形必某条,某物必下其穴”。这应属于风水“形势法”中“形象法”,俗称之为“呼形喝象”一类。但李公“考诸《天玉》、《青囊》,从无所说”,故认为张公有点那个“庸夫牧竖自以为奇,孰知贻笑大方”了。厉伯韶是五代风水名家,《分金断诀》就是其名著。李公认为“厉伯韶因鹧鸪飞起处,卜得佳穴,即号‘鹧鸪飞’”并非“以此命名,原非取象于此”;而张公以“呼形喝象”一类来解点穴,则“则子微陋可知”了。李公也挺客气的,认为《玉髓经》否认缝针而只用正针,乃张公门人所为(竹下翁:徒弟糊弄师傅了?)。

先识穿山虎,次行透地龙;浑天开宝镜,金水月相逢”,这两句据说来自宋·赖太素嫡派之宋·陈绎先的《穿山透地诀》。李公引用“浑天(开)宝镜,金水日月逢”之义,说明正针之外,光有缝针还不行,还要懂得运用中针;并以罗经徽盘为例,说明其表达了“天之渐西,有岁之渐东;旋转同,而东西不同”理念与体现“古人之遗意”。“其用针之法,既以子午定其山岗,即以中针、缝针审其星缠、节气;然后以本龙之三七、本穴之二八,再三视。”则是在“顶门针是非辨”有关论述上进一步阐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f7cf8010157gh.html

还得重提厉伯韶分金断诀》那四句诀:“先将子午定山岗,却把中针来较量;更加三七与二八,莫与时师说短长。”李定信老先生解释说:“其实正针的三七,是中针和缝针的二八。中针和缝针的二八,是正针的二八。三七、二八是一码事,是共一线的分金。”这种说法是否符合李公三素龙之三七、本穴之二八”之意,竹下翁未敢妄出论语;因为“三七、二八”与穿山透地有关,而“中针、缝针审其星缠、节气”。“龙行天下风水论坛”有楼主“草堂山人”称对厉公四句诀有“先祖的解释”,但时辰未到雨未下。“九天玄女之妙用”细节,李公自以为是说得明白了,但竹下翁依然云里雾中,真是难“夺神功、改天命”也!

    李三素:夺神功改天命必兼用三针(2)

  李三素:夺神功改天命必兼用三针(3

 

李三素原文:

 

自魏孝文收葬书、唐一行倒装五行,精地理者更详天文,正以中针、缝针开其端,久之而成绝学;用正针,已非立法之本意。至于缝针之法等于饩手,则杨曾廖赖之全能,终古不著于天下矣。天与地是一非一,是二非二。知其是一非一,故用正针之后,必用中针、缝针;知其是二非二,故用中针、缝针之时即用正针。所谓“中针乘气者,天与地合则为生,不合则为死”。

《铁弹子》云:“地无精气,以星光为精气;地无吉凶,以星气为吉凶。”实为杨曾秘旨,是以举其端,而竟不明其说。先贤见一名山,即预知其某元甲子中出至此,而天地始合;杨文敏公祀坟,二百年始生文敏,前此天光未照也。宇宙大关会,气运为先;而气运之转移,系乎天星之照临也。此为兼用三针者知之,而用正针者不能知之也。然则地盘挨星是不足乎?非也!天地者,一家之夫妇也;然水者,一身之阴阳也。譬如闺中女子,其耳目必聪明,血气必和平,然后可以迎祥集福;若其破旺冲生,则阴阳不和,不待于归早已知其发生百病矣。是以夺神功改天命,须用三针。如果乘气坐穴,必先用正针为主。后之学者,知天地有转移而地运应之,则分天地为二,亦可合天地为一,亦无不可也。其于三针兼用之理,思过半矣。如其不然,亦唯迎生趋旺,以俟天地之自合而已。

 

竹下翁插话:

   五代“魏孝文收葬书”是风水史上一大事件,也许是唐玄宗祸害的延续;但“唐一行倒装五行”虽亦风水史上大事,但一行和尚本是正道中人,何以惑敌不成反累自家?汉有张衡、唐有张遂一行和尚),应该是中国人在天文学上的骄傲。同在宫者一行老和尚一个游年诀,就弄得逃出宫外者杨公只好既长篇大论又隐隐约约话说“玄空”二字,以致后人“各施各法”而难明是非。李公不满意“唐一行”,自然有其道理。风水论及地气、天气,故知地理也须明天文,故知正针也须明缝针、中针,方能在“一分为二、合二而一”中运用自如,以求寻龙定穴合时运而乘正气。李公有“三针”紧要之论,必有“三针”操作之术,自个儿从中慢慢体会:“夺神功改天命,须用三针。如果乘气坐穴,必先用正针为主。后之学者,知天地有转移而地运应之,则分天地为二,亦可合天地为一,亦无不可也。其于三针兼用之理,思过半矣。”但须明白缝针、中针,虽对于正针来说是“二者之其一”;但缝针、正针之用,也须“一分为二”才“各得其用”。

    地无精气,以星光为精气;地无吉凶,以星气为吉凶。”出自《铁弹子·理气章》,李公论红囊风水理气,多有用此章中赋文作佐证。清·张九仪编撰《地理四弹子》,《铁弹子》出自南唐·何溥(pu)922——1019年即宋真宗天禧三年)《灵城精义》。五代(907——960)十国时南唐后主李煜(在位961——975年)是个古装戏必唱出生在“七夕节”的历史人物,从一侧面可帮助了解其时社会政治环境。何溥令通,原为南唐国师,后周显德年间(954959),因谏李(前朝皇帝,李煜之父)修牛首山陵不利,谪为休宁县令;为避新安江水患,率领百姓将县址迁到高处。等到城墙筑好后,何溥观婺源东部芙蓉峰风景秀丽迷人,遂挂印归隐居而去;何公享年98岁,著有传世之作《灵城精义》(《铁弹子》)。

“杨文敏公”即杨荣(13711440),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历事明代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官至工部尚书;死后赠太师名,谥号“文敏”。杨荣与杨士奇、杨溥齐名,并称“三杨”。《杨文敏集》也称《文敏集》,收集了杨荣生前各类文学、文化作品,按文体分类编排,有各体诗歌七卷,各体文章十八卷,总计二十五卷。卷末《附录》一卷收录杨士奇、杨溥、王直等人所撰行实、墓志铭、神道碑铭、杨公传、哀辞、诔文等六篇文字。卷首有正统十一年(1446)王直撰《文敏集原序》。《地理人子须知》“离集第二十四册”之“论去水”记载杨荣之祖墓:“来龙甚远,逆奔而上,穿峡顿起,洪山高广,辞楼下殿;逶迤顿跌数十节,复开帐起三台;正脉中落,磊落数节,结太阳金星开钳之穴。穴后正乐洪山及三台贴帐,而本身白虎一砂遮却明堂,但午上秀山朝应而已。其龙虽雄伟而结穴奇怪,局势大顺,虎砂逼硬,下堂穴星粗大,信非仙人指人莫识之。盖其入局之际,右边送龙之水至此,百余里前会浦城之溪,亦百余里可见山水大会;而本身之龙却逆奔至此,翻顺作穴,大势虽顺而白虎一臂逆收,过前遮却顺去之水;四面八方奇峰罗列,锦帐、御屏、文笔及天马贵人等砂咸备,真大贵之地也。”有网站文章推断:“原文没有给出穴位的坐向,只说明根据穴位的形势及杨文敏公的八字推断,穴场应为顺局,坐子向午兼壬丙。”子山兼壬即丙子水龙,红囊经坐穴属于坎卦“收右水局”,实际水态并不符合,且“收右水者皆不利左水朝堂”;竹下翁猜想是立癸山兼子壬子木龙坐穴属震卦“顺水局”,临官水顺行朝穴后婉转而去,合乎“放水者十四局,龙虎砂虽有先到、后到之分,而穴前水必直流”要求。

    李三素:夺神功改天命必兼用三针(3)
                    建安杨文敏公祖地

                  (图摄自《地理人子须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