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供一绝——自然石与菖蒲

 茶禅阁 2017-10-26 发布于陕西




大千世界,可供清供之物很多,美石配菖蒲便是清供一绝。

 

“得山水清气,极天地大观”是清代名仕吴青题于无锡惠山至德祠的一副对联,我认为用于对美石的赞誉,最为贴切。



美石是无声的诗,是不朽的画,正是缘于此,历代文人墨客,特别是古今名人对她更是情有独钟,千百年来在我国形成了独特的石文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


牛僧儒爱石“待之如宾友,视之如圣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 


米芾见美石便“呼为兄弟”,并施三拜九叩之礼,留给后人以“瘦、漏、皱、透”之相石四法;


晋代隐士陶渊明,宅边菊丛中有丘石如砥,纵横丈余,诗人每醉辄坐卧其上,名之曰“醒石”;


苏子瞻因痴爱雪浪石,将书房也改题为“雪浪斋”。


 

菖蒲是天南星科多年生常绿草本,与兰、菊、水仙并称“花草四雅”。


生长于山涧浅水石上和溪流旁的岩石缝中,生命力极其顽强。


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中记载:“乃若石菖蒲之为物,不假日色,不资寸上,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不但写出了菖蒲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性,也道出了菖蒲自古就为人们喜爱,并常作案头清玩、摆设的情况。



陆游的“根盘叶茂看愈好”、 “古涧坐菖蒲,根瘦节蹙密”等诗句,都描绘了石菖蒲盘根错节、叶纤细多节、青绿可爱之态,置案头清供,当然潇洒有情趣。


宋代释惠明《咏菖蒲》:“根下尘泥一点无,性便泉石爱清孤”和明代戚龙渊诗:“一拳石上起根苗,堪与仙家伴寂寥,自恨立身无寸土,受人滴水也难消。”更是写出了石菖蒲屹立于山岩石缝之中、无索于人的风骨气节。更有汉武帝嵩山巧遇石菖蒲的传说令人生羡。



鄙人欲得菖蒲久矣,收藏美石十余年,每每进山、下河、走亲访友,除寻美石之外,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生长菖蒲的地方,怎奈总与仙草无缘。问及老中医,云:本地无此物。然,余总不甘心。 


去岁秋冬之交,余与石友进山挖盆景,蹒跚缘谷间小溪而行。溪水清澈,依势盘桓,激石成韵。偶遇回湾,白云蓝天,凋木干草,尽收镜里。偶有几声不知名的鸟叫声,便成了这寂寞山涧的好友。正醉幽境,忽觉微风吹来,湾中涟漪折碎树影天云,妙境荡然。



有香随风飘过,唯觉润鼻滑心,友惊呼曰:“何来异香,如此怡神!”余如梦方醒,便见眼前有草几簇,葱蒨油然,那入眼的叶不是绿也不是青,是和不含任何杂质的水混溶在一起的嫩翠!虽叶状如剑,却掩不住其妖艳与媚惑!



于是腹地细视,我惊愕了,差点晕过去,她就是我苦寻多年“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不记春秋;安淡泊,四季常青”的菖蒲!真真地感受到了宋代舒岳祥诗句中所写的“试拈九节风前嗅,已觉登仙不用扶”的意境。



有几簇长在溪中石上,水濯之,流涤之,更觉可人。根节虬苍,犹老龙鳞,紧附于石,难取,似在考验获取者的虔诚。是啊,无缘者视之为草芥,怎能与之为伍!


我和石友颇费时力才将她获取。之后,小心翼翼地将仙草装入丝囊,伴着暮色踏上了归途。


用踏破铁鞋得来之神草,配美石摆放于家中书案以清供,令书法同道和藏石好友羡慕不已。


文/ 孙君武



我们意在分享好的元素,本文由河南奇石网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