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怎样写相声(五)

 arney 2017-10-26 发布于上海

  (8)俏皮话、反正话包袱

  俏皮话也就是歇后语,就是由前后两个部份组成的一个句子,前部份似谜面,后部份似谜底,而基本意却在后半部份,听起来很幽默。如《买伞》:

  甲  您别找我们换。我们是来什么卖什么,质量问题我倒是想管,可被窝里伸脚丫——
  乙  怎么讲?
  甲  我们算第几把手?铁路警察我们也管不着那段儿。

  这就是歇后语出的包袱。反正话大家都熟悉,就是把正话说反了,反话说正了,从而引起了笑声。如《小段》:

  甲  我是小孩。
  乙  小孩是我。
  甲  我骑自行车。
  乙  自行车骑我。
  甲  我鼻子大。
  乙  我大鼻子。

  这就是正话反说,词不达意,从而引出了笑料。

  (9)重复包袱
  
  重复,就是通过多次强调文字完全相同的语句,或多次重复地说同样的话,就是重复的艺术手法。如《买伞》里边就有这样的手法。

  甲  同志,我们厂的情况,简单的向您汇报一下,我们是协作企业由四个大厂、五个合
    作社、六个生产组、七个车间、八个单位组成……此致、敬礼、多提宝贵意见。
  乙  这就完了,我这伞怎办?
  甲  同志,我们厂的情况,简单的向您汇报一下,我们是协作企业、由四个大厂、五个
    合作社、六个生产组、七个车间、八个单位组成……此致、敬礼、多提宝贵意见。
  乙  我这还没解决哪!
  甲  同志、我们厂的情况简单的向您汇报一下……

  这就是多次地重复一个语句而引起的喜剧效果。“三番四抖”也属于重复的艺术手法。如《小段》:

  甲  做一个相声演员要有广泛的爱好。
  乙  对,什么都得会。
  甲  你会的就很多。
  乙  不敢说太多,一般的都有两下子。
  甲  这我知道,他画的山水画……
  乙  跟真的似的。
  甲  他雕刻的金鱼……
  乙  跟真的似的。
  甲  他捏的那小泥人……
  乙  跟真的似的。
  甲  他印那假票子……
  乙  跟真的似的,我不会呀!

  这种三番四抖的包袱,也是重复的手法。

  (10)意思相反包袱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的包袱。如《东京客人》里面就有这样的手法:

  甲  我往屋里一看,×××的中国妈、日本妈,他爱人孩子都坐满了,桌子上摆满了中
    国菜、日本菜,嘿!真好。
  乙  好!
  甲  好!什么好?
  乙  怎么啦?
  甲  ×××你太不够意思了,为了你们母子见面我跑前跑后的容易吗?怎么着,你们都
    进屋吃去啦,不管我啦,我告诉你,你们不是不叫我吗,没关系!当时,我一狠
    心,一跺脚,干脆!
  乙  回去了。
  甲  我进去了。 

  按着事物的发展规律,既然一狠心,一跺脚,那就是回去了,可恰恰与此相反,却自个儿进去了。出乎意料,合乎情理,从而产生笑料。

  (11)打岔包袱

  打岔的手法、是相声里使用较老的一个手法。传统相声《学四相》就是采用打岔的手法。使用这种艺术手法喜剧效果强烈,请看《小段》:

  乙  大爷!
  甲  啊!
  乙  您吃饭了吗?
  甲  我出汗了吗?没有,药吃的少。
  乙  您听不见哪?
  甲  你要买线哪?
  乙  不对。
  甲  上税?上什么税呀?

  这就是靠打岔这个手法产生的包袱。

 

  (12)对照包袱

 

  对照就是把两种不同思想的人或两种不同性格,不同相貌的人,加以对照而产生的效果。如《垫话》:

 

  甲  您看刚才那位女演员往台上一站,观众就给四个字的评语。
  乙  那四个字?
  甲  上人儿见喜。
  乙  好看。
  甲  我往台上一站哪,观众也给四个字的评语。
  乙  上人儿见喜?
  甲  伤财惹气。
  乙  我要往台上一站哪?
  甲  也给四个字的评语。
  乙  伤财惹气,
  甲  执行枪毙。

 

  这就是通过人与人的对照、比较出的包袱。

 

  (13)曲解包袱

 

  曲解包袱是相声里常用的手法。曲解大部份是对名词、名称的歪曲理解,从而产生与原意不同的解释,产生了喜剧效果。

 

  如《造反头儿做报告》可以看出这种曲解的艺术手法:

 

  甲  现在外国都在向中国学习,
  乙  为什么哪?
  甲  学习中国的“三突出”!
  乙  有这事吗?
  甲  这不是我说的,
  乙  谁说的?
  甲  阿尔巴尼亚一把手说的。
  乙  一把手谁呀?
  甲  霍查。
  乙  他说了吗?
  甲  不信哪?报纸上写着哪。
  乙  还登报了。
  甲  报纸拿出来一看,造反头子楞了!
  乙  怎么了?
  甲  报纸上登霍查,不光登霍查两个字。
  乙  怎么登法?
  甲  写上全称,思维尔霍查,  
  乙  外国人的名字,都是这么个登法。  
  甲  他一看,霍查前边是思维尔!咳!阿尔巴尼亚换人了,思维尔是一把手,霍查这小子
    怎么出溜到二把手去了。
  乙  那是一个人!
  甲  对了,对了,一个人,那谁和我说过,思维尔是一个人,这就和那列宁似的,有叫
    列宁的,有叫列宁格勒的。
  乙  去你的吧!

 

  这就是使用曲解的手法出的包袱。本来思维尔霍查是一个人,由于知识缺乏,楞说成是俩个人,而列宁和列宁格勒本是两回事,而却曲解为一个人,从而产生了笑料。

 

  再如传统相声《批铡美》中的一段:

 

  甲  包公一瞧陈世美来了,赶紧往屋里让。
  乙  怎么让的?
  甲  (学天津话)哟嗬!驸马爷来了,陈大爷您老屋里请。
  乙  你等会,这包公说话怎么这味儿?
  甲  老包天津人。
  乙  你有什么根据?
  甲  到天津一打听全知道。
  乙  知道什么?
  甲  天津包、天津包的、就是说包公是天津人。
  乙  没听说过。

 

  这就是曲解天津包,本来天津包说的是一种著名的食品,而演员曲解成天津包是说包公是天津人,并以此为据,因而产生了包公是天津人这个包袱。

 

  又如《改行》中的:
  
  甲  皇上戴的帽子叫“王冠”。
  乙  噢!
  甲  皇上穿的外衣叫“龙袍”。
  乙  是。
  甲  皇上写封信叫“御书”。
  乙  对!
  甲  皇上死了都有名。
  乙  叫什么?
  甲  叫驾崩。
  乙  怎么叫驾崩哪?
  甲  就是弄俩人驾出去给崩了。
  乙  没听说过。

 

  这都是曲解的手法出的包袱。

 

  (14)跳出包袱

 

  如《春回大地》中的:

 

  甲  ……三年见成效啊!捷报传四方,看,那是去年刚建的机床厂——
  乙  出机床的。
  甲  那是去年刚建的钢铁厂——
  乙  出钢铁的。
  甲  那是去年刚建的服装厂——
  乙  出服装的。
  甲  那是去年刚建的新广场——
  乙  在——广场出什么啊!广场什么也不出。

 

  那是去年刚建的新广场,是属于跳出的手法,前边说的是机床厂、钢铁厂、服装厂、到第四番儿突然说了新广场,跳出了规律之外,从而产生了笑料。

 

  (15)颠倒包袱

 

  事物的颠倒,语言的颠倒,都可以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如《特殊生活》中的:

 

  甲  你不要怕,要敢说话,要有大无畏的精神,要敢上五天揽月……
  乙  那叫九天揽月。
  甲  要敢于下九洋捉鳖……
  乙  五洋捉鳖。
  甲  我这差四个洋呢——

 

  这就是颠倒出的包袱。还有什么我提了火车上皮包哇,我拿出钢本日记笔呀,自行车骑上了我呀等等都是颠倒手法。像《喜事》里的“我长的像我闺女,不,我们闺女长的像我”,都是由于语言的颠倒产生的笑料。

 

  (16)矛盾包袱

 

  关于矛盾出包袱,有不少的相声使用了这样的手法,就是语言自相矛盾、漏洞百出而不能自圆其说,从而产生喜剧效果,如《戏剧杂谈》中的:

 

  甲  直到现在、我研究戏剧五十多年了……
  乙  您等会儿吧,您今年多大岁数?
  甲  四十三岁。
  乙  研究戏曲五十多年啦。
  甲  啊,所以呀。
  乙  今年您四十二,怎么研究戏剧五十多年呢?
  甲  啊,是啊,它这个,差点是吧?
  乙  差点呀,差多啦!
  甲  是啊,你听着奇怪呀。
  乙  啊。
  甲  是嘛,连我听着都奇怪!

 

  在这里甲先说研究戏剧工作五十多年了,而年龄却才四十二岁,当乙再问他研究多少年时,甲语言支唔搪塞,不能自圆其说,因而引人发笑,由矛盾而构成的包袱,明快、具体,讽刺力强,效果也强烈。

 

  (17)跟着跑、顺杆爬包袱

 

  所谓跟着跑、顺汗爬就是你说什么他跟着说什么,你说东就是东,你说西就是西,这样的手法出的包袱就是跟着跑的包袱。如《社会主义好》中的:

 

  甲  电影一开片,一个女的在水牢里关着,旁边站着一个人,一边打一边问,你还跑不
    跑,你还跑不跑……
  乙  你说那是红色娘子军。
  甲  对,是红色娘子军。
  乙  挨打那女的叫琼花。
  甲  对,琼花后来跑了,她在前边跑。后边有人追,追到河边上,看到一只鞋,打锣那
    小子还喊哪。
  乙  喊什么?
  甲  少东家,在这儿哪!
  乙  你说的那是白毛女。
  甲  对,白毛女跑到深山沟里,头发都白了,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后来八路军来
    了,解放了他的家乡、喜儿乐坏了,高兴的挎了个线笸箩,从山上往下跑,跑到小
    河边还唱哪!
  乙  还唱!唱什么?
  甲  河边的青蛙呱呱的叫哇!
  乙  你说的不是白毛女,这是刘巧儿。
  甲  对,刘巧儿、我唱的就是刘巧儿。
  乙  又刘巧儿啦!
  甲  刘巧儿这人大公无私,敢向不良倾向作斗争,有人出去干私活,他上去就拦住了,
    站住,你们干什么去,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后来他跟他爱人干起来了,一把就给
    喜旺推个大仰面叉。
  乙  唉,你说的这是李双双。
  合  对,我说的就是李双双。
  乙  我就知道是这句吗?人家说什么、他就说什么呀。

 

  这就是跟着跑顺杆爬出的包袱。

 

  (18)赏踹包袱

 

  就是先把事物或人物捧的高高的,而后又突然的给予贬低,从而产生喜剧效果。如《垫活》:

 

  甲  哟,×××同志,久闻大名,如雷贯耳,浩月当空,名驰宇宙,往日终不得暇,今
    日相见真乃——
  乙  三生有幸。
  甲  也不怎么样!

 

  这几句就是先捧后蹬,先赏后踹出的笑料。

 

  (19)误会包袱

 

  使用误会这种手法的相声太多了。请看《小段》中的:

 

  甲  这位扮演孙权的上台得报名呀,可是由于他上台太忙、把自己扮演谁这碴儿给忘
    了。
  乙  是呀。
  甲  上场之后、一抱拳,“俺孙……”孙什么,他想不起来了。
  乙  那怎么办哪?
  甲  在舞台的边幕上有位管事的,一看哟,忘词了,怎么名字都报不上来啦、你不是扮
    演孙权吗!他小声告诉他:“孙权哪,孙权。”可是台上这位哪,一忘词什么也听
    不见了。
  乙  脑袋都大了么!
  甲  这位管事的一看,听不见哪!干脆我比划吧,就把拳头伸出来了。
  乙  这干吗?
  甲  这意思是孙——拳哪,
  乙  那就赶快说吧!
  甲  台上这位一看,噢、这是告诉我词哪!可是他体会错了。
  乙  他怎么报的?
  甲  这么报的,俺孙——一看台边,孙——锤——。

 

  这就是由于误会而产生的包袱。误会的手法在相声中是常用的手法。

 

  所谓双关语,就是说东指西,一语双关的手法,揭露实质,产生包袱。如传统相声《黄半仙》中的:

 

  黄蛤蟆、黄蛤蟆、你就死到这盒里啦。皇上说:“哎,又叫你猜对了。”因为皇上这盒里放的就是一个黄蛤蟆,而这黄半仙呢,名字也叫黄蛤蟆,自己叫着自己的蛤蟆名字,可皇上以为是说的盒里的蛤蟆呢,一语双关,又叫了自己的名字又巧说了盒里的东西。

 

  还有《南北话》中的:

 

  甲  我叫你买猪肝,你怎么买竹杆回来啦!你那耳朵呢!
  乙  耳朵呀?在兜里哪,顺手把买的猪耳朵拿出来了。

 

  这也是双关语的包袱。

 

  (21)吃了吐包袱

 

  吃了吐的包袱,是捧哏常用的一种手法,逗哏的用的较少。吃了吐就是先吃了,再吐出来,就像一个人拿一块蜡当糖,猛然放到咀里去吃,立刻发现不是味,马上就吐出来,而产生了笑料。如《我爱中国》中的:

 

  乙  那国的外国人我都见过。
  甲  英国人?
  乙  见过。
  甲  法国人?
  乙  见过。
  甲  美国人?
  乙  见过。
  甲  山东美国人?
  乙  见……没见过。

 

  先说见是吃,“没见过”是又吐出来了。又如传统相声《卖估衣》中的:

 

  甲  爷俩赶集哟。
  乙  一大一小哟。
  甲  我是你干佬哟。
  乙  就那么办喽,——去你的吧!

 

  “就那么办喽”是吃,“去你的吧”就是吐。

 

  在安排组织吃了吐的包袱时,一般的都是捧哏的用,很少是逗哏的使用,要注意这一点。

 

  上面介绍了构成包袱的艺术手法。是不是按照这种手法写出来,说出去就能产生喜剧效果呢?也不然。要想把包袱抖响,重要的问题是要铺平垫稳。所谓铺平垫稳, 就是在抖包袱之前的一些话,都叫铺平垫稳,比如,《假大空》里永垂不朽之前的话,都是铺垫,如果没有久闻大名、如雷贯耳、浩月当空、名驰宇宙这些铺垫,到 永垂不朽这儿,也不会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所以铺平垫稳是抖包袱之前最关键的一环。

 

 

  简单说说相声的语言。

 

  相声是一种语言艺术,就是说话的艺术。对于一段故事的描写,一个人物的描写,都需要借助说话来告诉观众,因此在写相声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运用。

 

  一段相声,从头到尾都要说起来顺口、流畅。写出的段子是用来说的、不是看的,因此,在写相声时,就要特别地注意这一点。相声不同于写文章,相声的语言要用 普通话,谁看了都懂、而且好说,不绕嘴、上口。老舍同志的文章,大都是用的相声语言。写相声用不着咬文嚼字,就和平时一样,怎么说就怎么写,写出来就生 动、活泼,叫人爱听。

 

  传统相声很注意在语言上下功夫,请看下面这段:

 

  乙  什么是生意哪?
  甲  算卦的才是真正的生意哪。
  乙  算卦的是生意、怎么有时候也灵哪?
  甲  那是蒙事,你要不信,我给你举个例子。
  乙  你说说吧。
  甲  有这么一个算卦的,他久占天桥儿、在旧社会这家伙可了不得,都说他算卦灵,你
    就听他这外号吧。
  乙  外号叫什么?
  甲  这个人姓王、外号叫王铁嘴,后来还有个外号叫王半仙,这个家伙都说他有半仙之
    体。
  乙  现在哪?
  甲  现在快成半身不遂啦!
  乙  怎么啦?
  甲  没人信他那套啦。哎!你说他由那儿成的名吧,
  乙  我哪知道哇?
  甲  他就由一卦成的名。有一天,有这么个人到他那算卦去啦。
  乙  这个人是干什么的?
  甲  是个开药铺的。他的药铺离这卦摊不到一百步,这药铺掌拒的不信这套,这天早晨
    他喝了点酒,到那儿就把卦盒儿拿起来了,喂!认识我吗?
  乙  成心找茬去了。
  甲  这摆卦摊的有一样好,不管什么事不着急、能沉的住气,抬头一看、认识、您不是
    药铺掌柜的吗!
  乙  噢,认识他。
  甲  他常上药铺抓药去,能不认识吗?“认识好办,给我算一卦,行吗?”“行呀”、
    “灵吗?”  “分谁算,要是你算吗,我要算错了一个字儿、你把我卦摊砸了!”
  乙  这口气多大!
  甲  “好,算灵了、你要多少钱、我给多少钱,算不灵,明人不做暗事,我砸你的卦
    摊!”
    乙  纯粹是怄气。
  甲  “你摇吧”。这主拿起卦盒儿摇了六回,“你算吧”,他看了半天,“你问什么事
    儿?”“你呀,算算我这药铺今天卖多少钱?”
  乙  这卦哪儿算的出来!
  甲  要是别人就栽了,他哪,就由打这儿出的名儿!
  乙  他怎么说的哪……。

 

  从上边这段来看,语言运用的就好,说起来顺口,听起来就明白。我们在写相声时,对传统相声的语言应该很好的学习借鉴。

 

  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相声过程中一些粗浅的体会,很不成熟。因为我们水平不高,肯定会有不恰当和错误之处,请专家们和业余作者提出意见,以便修改提高。 

 

1980年3月24日于沈阳曲艺团

(原载长春群众艺术馆主编《长春演唱》增刊《曲艺论集》1980年7月出版,网友笑面小生打字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