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声写作技巧3

 鲁尔1972 2018-10-01
  

  (14)跳出包袱

 

    如《春回大地》中的:

 

      ……三年见成效啊!捷报传四方,看,那是去年刚建的机床厂——

      出机床的。

      那是去年刚建的钢铁厂——

      出钢铁的。

      那是去年刚建的服装厂——

      出服装的。

      那是去年刚建的新广场——

      在——广场出什么啊!广场什么也不出。

 

    那是去年刚建的新广场,是属于跳出的手法,前边说的是机床厂、钢铁厂、服装厂、到第四番儿突然说了新广场,跳出了规律之外,从而产生了笑料。

 

    (15)颠倒包袱

 

    事物的颠倒,语言的颠倒,都可以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如《特殊生活》中的:

 

      你不要怕,要敢说话,要有大无畏的精神,要敢上五天揽月……

      那叫九天揽月。

      要敢于下九洋捉鳖……

      五洋捉鳖。

      我这差四个洋呢——

 

    这就是颠倒出的包袱。还有什么我提了火车上皮包哇,我拿出钢本日记笔呀,自行车骑上了我呀等等都是颠倒手法。象《喜事》里的“我长的像我闺女,不,我们闺女长的像我”,都是由于语言的颠倒产生的笑料。

 

    (16)矛盾包袱

 

    关于矛盾出包袱,有不少的相声使用了这样的手法,就是语言自相矛盾、漏洞百出而不能自圆其说,从而产生喜剧效果,如《戏剧杂谈》中的:

 

      直到现在、我研究戏剧五十多年了……

      您等会儿吧,您今年多大岁数?

      四十三岁。

      研究戏曲五十多年啦。

      啊,所以呀。

      今年您四十二,怎么研究戏剧五十多年呢?

      啊,是啊,它这个,差点是吧?

      差点呀,差多啦!

      是啊,你听着奇怪呀。

      啊。

      是嘛,连我听着都奇怪!

 

   在这里甲先说研究戏剧工作五十多年了,而年令却才四十二岁,当乙再问他研究多少年时,甲语言支唔搪塞,不能自圆其说,因而引人发笑,由矛盾而构成的包袱,明快、具体,讽刺力强,效果也强烈。

 

   (17)跟着跑、顺杆爬包袱

 

   所谓跟着跑、顺汗爬就是你说什么他跟着说什么,你说东就是东,你说西就是西,这样的手法出的包袱就是跟着跑的包袱。如《社会主义好》中的:

 

      电影一开片,一个女的在水牢里关着,旁边站着一个人,一边打一边问,你还跑不

        跑,你还跑不跑……

      你说那是红色娘子军。

      对,是红色娘子军。

      挨打那女的叫琼花。

      对,琼花后来跑了,她在前边跑。后边有人追,追到河边上,看到一只鞋,打锣那

        小子还喊哪。

      喊什么?

      少东家,在这儿哪!

      你说的那是白毛女。

      对,白毛女跑到深山沟里,头发都白了,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后来八路军来

        了,解放了他的家乡、喜儿乐坏了,高兴的挎了个线笸箩,从山上往下跑,跑到小

        河边还唱哪!

      还唱!唱什么?

      河边的青蛙呱呱的叫哇!

      你说的不是白毛女,这是刘巧儿。

      对,刘巧儿、我唱的就是刘巧儿。

      又刘巧儿啦!

      刘巧儿这人大公无私,敢向不良倾向作斗争,有人出去干私活,他上去就拦住了,

        站住,你们干什么去,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后来他跟他爱人干起来了,一把就给

        喜旺推个大仰面叉。

      唉,你说的这是李双双。

      对,我说的就是李双双。

      我就知道是这句吗?人家说什么、他就说什么呀。

 

    这就是跟着跑顺杆爬出的包袱。

 

    (18)赏踹包袱

 

    就是先把事物或人物捧的高高的,而后又突然的给予贬低,从而产生喜剧效果。如《垫活》:

 

      哟,×××同志,久闻大名,如雷贯耳,浩月当空,名驰宇宙,往日终不得暇,今

        日相见真乃——

      三生有幸。

      也不怎么样!

 

    这几句就是先捧后蹬,先赏后踹出的笑料。

 

    (19)误会包袱

 

    使用误会这种手法的相声太多了。请看《小段》中的:

 

      这位扮演孙权的上台得报名呀,可是由于他上台太忙、把自己扮演谁这碴儿给忘

        了。

      是呀。

      上场之后、一抱拳,“俺孙……”孙什么,他想不起来了。

      那怎么办哪?

      在舞台的边幕上有位管事的,一看哟,忘词了,怎么名字都报不上来啦、你不是扮

        演孙权吗!他小声告诉他:“孙权哪,孙权。”可是台上这位哪,一忘词什么也听

        不见了。

      脑袋都大了么!

      这位管事的一看,听不见哪!干脆我比划吧,就把拳头伸出来了。

      这干吗?

      这意思是孙——拳哪,

      那就赶快说吧!

      台上这位一看,噢、这是告诉我词哪!可是他体会错了。

      他怎么报的?

      这么报的,俺孙——一看台边,孙——锤——。

 

    这就是由于误会而产生的包袱。误会的手法在相声中是常用的手法。

 

    所谓双关语,就是说东指西,一语双关的手法,揭露实质,产生包袱。如传统相声《黄半仙》中的:

 

    黄蛤蟆、黄蛤蟆、你就死到这盒里啦。皇上说:“哎,又叫你猜对了。”因为皇上这盒里放的就是一个黄蛤蟆,而这黄半仙呢,名字也叫黄蛤蟆,自己叫着自己的蛤蟆名字,可皇上以为是说的盒里的蛤蟆呢,一语双关,又叫了自己的名字又巧说了盒里的东西。

 

    还有《南北话》中的:

 

      我叫你买猪肝,你怎么买竹杆回来啦!你那耳朵呢!

      耳朵呀?在兜里哪,顺手把买的猪耳朵拿出来了。

 

    这也是双关语的包袱。

 

    (21)吃了吐包袱

 

    吃了吐的包袱,是捧哏常用的一种手法,逗哏的用的较少。吃了吐就是先吃了,再吐出来,就像一个人拿一块蜡当糖,猛然放到咀里去吃,立刻发现不是味,马上就吐出来,而产生了笑料。如《我爱中国》中的:

 

      那国的外国人我都见过。

      英国人?

      见过。

      法国人?

      见过。

      美国人?

      见过。

      山东美国人?

      见……没见过。

 

    先说见是吃,“没见过”是又吐出来了。又如传统相声《卖估衣》中的:

 

      爷俩赶集哟。

      一大一小哟。

      我是你干佬哟。

      就那么办喽,——去你的吧!

 

    “就那么办喽”是吃,“去你的吧”就是吐。

 

    在安排组织吃了吐的包袱时,一般的都是捧哏的用,很少是逗哏的使用,要注意这一点。

 

    上面介绍了构成包袱的艺术手法。是不是按照这种手法写出来,说出去就能产生喜剧效果呢?也不然。要想把包袱抖响,重要的问题是要铺平垫稳。所谓铺平垫稳,就是在抖包袱之前的一些话,都叫铺平垫稳,比如,《假大空》里永垂不朽之前的话,都是铺垫,如果没有久闻大名、如雷贯耳、浩月当空、名驰宇宙这些铺垫,到永垂不朽这儿,也不会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所以铺平垫稳是抖包袱之前最关键的一环。

 

    相声的语言

 

    相声是一种语言艺术,就是说话的艺术。对于一段故事的描写,一个人物的描写,都需要借助说话来告诉观众,因此在写相声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运用。

 

   一段相声,从头到尾都要说起来顺口、流畅。写出的段子是用来说的、不是看的,因此,在写相声时,就要特别地注意这一点。相声不同于写文章,相声的语言要用普通话,谁看了都懂、而且好说,不绕嘴、上口。老舍同志的文章,大都是用的相声语言。写相声用不着咬文嚼字,就和平时一样,怎么说就怎么写,写出来就生动、活泼,叫人爱听。

 

    传统相声很注意在语言上下功夫,请看下面这段:

 

      什么是生意哪?

      算卦的才是真正的生意哪。

      算卦的是生意、怎么有时候也灵哪?

      那是蒙事,你要不信,我给你举个例子。

      你说说吧。

      有这么一个算卦的,他久占天桥儿、在旧社会这家伙可了不得,都说他算卦灵,你

        就听他这外号吧。

      外号叫什么?

      这个人姓王、外号叫王铁嘴,后来还有个外号叫王半仙,这个家伙都说他有半仙之

        体。

      现在哪?

      现在快成半身不遂啦!

      怎么啦?

      没人信他那套啦。哎!你说他由那儿成的名吧,

      我哪知道哇?

      他就由一卦成的名。有一天,有这么个人到他那算卦去啦。

      这个人是干什么的?

      是个开药铺的。他的药铺离这卦摊不到一百步,这药铺掌拒的不信这套,这天早晨

        他喝了点酒,到那儿就把卦盒儿拿起来了,喂!认识我吗?

      成心找茬去了。

      这摆卦摊的有一样好,不管什么事不着急、能沉的住气,抬头一看、认识、您不是

        药铺掌柜的吗!

      噢,认识他。

      他常上药铺抓药去,能不认识吗?“认识好办,给我算一卦,行吗?”“行呀”、

        “灵吗?  “分谁算,要是你算吗,我要算错了一个字儿、你把我卦摊砸了!”

      这口气多大!

      “好,算灵了、你要多少钱、我给多少钱,算不灵,明人不做暗事,我砸你的卦

        !

          纯粹是怄气。

      “你摇吧”。这主拿起卦盒儿摇了六回,“你算吧”,他看了半天,“你问什么事

        儿?”“你呀,算算我这药铺今天卖多少钱?

      这卦哪儿算的出来!

      要是别人就栽了,他哪,就由打这儿出的名儿!

      他怎么说的哪……。

 

    从上边这段来看,语言运用的就好,说起来顺口,听起来就明白。我们在写相声时,对传统相声的语言应该很好的学习借鉴。

 

    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相声过程中一些粗浅的体会,很不成熟。因为我们水平不高,肯定会有不恰当和错误之处,请专家们和业余作者提出意见,以便修改提高。

 

 

 

    (原载长春群众艺术馆主编《长春演唱》增刊《曲艺论集》19807月出版)

 

    作者:杨振华、金炳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