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而为人》

 野有雅兰 2017-10-26 发布于山东
洞察力 & 伤害 | 《生而为人》

在那种专注之下,过去受到的伤害就会烟消云散了。注意力就像一团火焰,烧掉了过去和现在所受的伤。
---J .Krishnamurti


导 言


克氏作品《生而为人》分为三个章节,“学说的核心”,“词语与意思”,“无为而无不为”,英文版为 To Be Human。译者陈雪松。   

本文节选自第二章“词语与意思”,涉及到条件限制的问答,知识,快乐,意向,伤害,专注,思考,感知能力,洞察力,激情,行为,学习,冥想等主题。                                                         

洞 察 力

克里希那穆提


什么是洞察力?洞察力是能够立刻正确、逻辑、清醒、理智地理解事物的能力。也就是说,洞察必须是迅速的。例如,我们可以试着洞察年少时期受的伤。这种伤痛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一种既定形象。那么现在试着不做任何分析而洞察这种伤痛,快速地、从每一个角度观察它,这当然需要你全部的能量和注意力,然后,这种伤痛将被分解,最终消失。

那么到底什么是洞察力呢?在我们看来,当知识不再起作用,不带任何目的性和方向性的观察事物时,你才会拥有这种洞察力。洞察力不是来自持之以恒的调查、分析,或者日复一日的检验,它是在一切知识突然中止时对事物直截了当的观察。这种洞察力会使大脑中的记忆细胞发生本质的变化。

当你洞察了依恋这个词时,你会越过这个词的字面意思,不再下断言。与此相反,你会关注并且研究大脑是如何构造起依恋这个感觉的全过程。也只有当你不想抛弃这种感觉的时候你才能观察它。你所关注的必须是你所观察的,正是你所观察的事物创造了这种依恋的感情,然后从这种感情从脱身出来,试着改变,控制,塑造,否认,调整,跨越等等。当你拥有这种洞察力时,你将从中收获智慧。

当一个人可以不用任何法则,不用非得给洞察力下一个结论时,这种持续的洞察就变成一种创造性的行为。当你拥有洞察力的时候,就能体验到思绪是如何渐渐放空的,而这种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思考的时候是不会有洞察力的,只有当头脑不再在思维模式中机械运转时,这种洞察的能力才会出现。拥有洞察力,又不企图从中获得什么结论,这样你才能洞悉一切,并自发地行动起来。自由的心灵每分每秒都可以看穿一切,自由的心灵不会妄下结论,不会机械行事。只有深刻的见解,而不是结论,才是安全的。

洞察力不是记忆力,不是经过精打细算仔细研究之后得到的成果,不是先行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行事,更不再是花费时间的思考。所谓洞察就是思维不受时间束缚的行动。


伤 害


什么是伤害?对此我们不仅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反思自身,从自身出发。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伤害了你;然后学校告诉你:“你必须要像你的哥哥、你的叔叔、你的校长,或者其他什么人一样聪明”,这也同样伤害了你;上了大学,你必须通过考试,一旦挂科,你又会受伤;毕业后没找到工作,你还是会受伤。世上所有的东西都堆在一起来伤害你。我们腐朽的教育伤害了你,因此你伤痕累累。但你真正意识到你受到伤害了吗?看看受到伤害的结果吧!这会让你想要伤害他人吗?从这一结果中又生成了愤怒、抵触,你开始退缩,变得内心越来越孤僻。而内心越孤僻,你就越会退缩,反而会越受伤害。于是你在自己周围筑起一道高墙,装模作样,却从未走出这道墙。上述行为就是收到伤害的所有征兆。



当受到了伤害时,如果你不仅能从意识层面,而且从心底真正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你会怎么做?这伤害是怎么产生的?就是因为你对自己竖立了一个既定的形象。如果我认定自己是坐在讲台上和观众交谈的那种形象——谢天谢地我并不是——并且观众不认同我,或者压根不屑参与,我自身的形象就受到了伤害。事实是,只要我给自己塑造了一个既定的意向,这一意向就会受到伤害。这一点很明确,对吧?那么能不能不带着任何既定的形象生活下去呢?这意味着没有任何结论,也不带任何偏见——因为结论和偏见都同意向有关。一旦你说了一些同我自身意象相反的话,你就伤害了我。一旦你说了一些具有攻击性、伤害性的话,我会意识到,然后全神贯注于你所说的话上,那么我就不会受到伤害。只有在不能专注的时候,受伤害或者被恭维的感觉才会发生。当有人骂你是笨蛋的时候,你是全神贯注的吗?如果是的话,就不会受到伤害。在那种专注之下,过去受到的伤害就会烟消云散了。注意力就像一团火焰,烧掉了过去和现在所受的伤。你拥有这种专注力吗?


词语

每个词、每种思想都会塑造思维,如果没有理解每一种思想,思维就会变成词语的奴隶,开始悲伤。
---J .Krishnamurti


导言:

此章节选自克氏作品《生而为人》第二章,英文版为 To Be Human。书籍分为三个大的章节,分别是 "学说的核心","词语与意思","无为而无不为"。译者陈雪松。                 

人们对词汇习以为常,不加以再思考,直接使用。词汇在大脑中形成了意象,变成语言倾吐出,包含着强烈的个人意志和情感,并构建了人身处其中的社会。语言控制着思维方式。
                                                                                                                              
克反复指出“语言不是事物本身”,语言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如果你陷入语言的牢笼之中,那语言毫无价值。语言是人交流的载体,只有当谈话者对讨论的问题具有同样程度的关注,才会出现合适的词语,其中没有障碍。  
                                                                                                                              
词 语
克里希那穆提



很不幸,我们都是词语的奴隶,我们正在努力达到超出词语本身的一些东西。把这些词语连根拔起,打得粉碎,随意赋予它们一种特别的感觉和活力。

这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忽略的问题,因为词语——符号、概念——对思维有着极大的控制。我们正在讨论在思维中产生一种突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先中断词语······那么如果把词语抛开,你还剩下什么?词语代表了过去,不是吗?大量的图片、意象、经历都是建立在词语、概念、记忆的基础上的······以“上帝”这个词为例。“上帝”这个词其实不是“上帝”,只有当这个词、这个符号不带有强烈的感情、不带有深刻的含义,只有当不存在信仰和观念时,人们才能获得那种强烈的感情和深刻的含义。

你们看,我们用“痛苦的”这个词,这个词可以阻止我们进入痛苦的这种问题。你们知道,瑞士人会对瑞士这个词感到激动,正如基督徒会对基督这个词激动和英国人会为英国这个词激动一样。我们都是词语、符号、观念的奴隶。

要理解每种经历、每种思维状态、“是什么”、真相、现状,人就一定不能做词语的奴隶。词语会勾起各种回忆,这些回忆会介入事实,控制和塑造事实与“是什么”,并对其进行操纵。

为了冥想,必须结束每种意象、词语和符号······但是词语的习惯、词语的感情上的满足、词语隐藏含义使你不能自由于词语。没有这种自由,你们就成为词语、结论、观念的奴隶。


一个人能不能脱离词语的干扰进行倾听?你对我说“我爱你”,但是会发生什么?这些话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可能会有一种对这些词语的反应所带来的关系感,可能会有一种直接交流。所以当思维意识到词语不是事情本身,意识到词语是种思想的时候,思维就介入其中,不带成见地自由倾听——正如你说“我爱你”的时候思维所做的那样。

词语是交流的手段,但是如果特定词语对我们造成了精神或神经上的反应,那么就变得很难交流。

当你把自己称为一个嫉妒的人,比如,一旦你不再继续探究,你就停止再对嫉妒这个问题,你就停止再对嫉妒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样的,有很多人说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兄弟情义,但实际上他们所做的一切都违背了兄弟情义,他们没有看清这个事实,因为“兄弟情义”这个词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一些东西,而他们已经被这个说服了,他们不再进行任何研究,所以虽然这个词激起了精神或者感情上的反应,但是他们却从来发现不了事实。

要理解或者经历不朽,或者为了经历那种状态,就一定不能有心理作用。一个人不能想象不朽······不朽涵盖了太多东西。思维必须绝对平静,没有前后运动,不能深究也不能飘忽。也就是说,必须停止心理作用。那是很难的。那就是我们为什么抓住“心灵”、“不朽”、“连续”、“上帝”这样的词语不放——它们都有神经上的作用,也就是感情。思维以这些感情为生,一旦思维失去了这些感情,它就会觉得失落。所以思维拼命地想抓住过去的经验,那些经验现在已经变成了感情。



思维能不能平静到——不是部分的,而是整体的——能够直接体验无法想象的、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东西?

“上帝”这个词激起了各种神经和精神上的反应,让我们感到满足。

以“爱”这个词为例。这个词对于我们会产生多么特别的神经上的印象啊!

词语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上帝”、“共产主义者”、“黑人”这些词都有着巨大的、感情上的和神经上的内涵。同样,“嫉妒”这个词也很重要。那么,当撇开这个词不管的时候,还会有感情留下来,那时就是事实,而不是词语。要想不用词语去看待感情,需要摆脱所有的谴责和辩护。

有时候,当你嫉妒、生气或者当你享受某件事情的时候,看看你是否能够把词语与感情区分来,看看词语是首要的还是感情是首要的。然后你就会发现,当不用词语去看待事实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种不是智力过程的行为,事实本身在运转,因此就不存在矛盾和冲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