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金坤:《论语·学而》''''无友不如己者''''之正诠

 似谷若渊 2017-10-26 发布于四川


《论语·学而》中,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旨在强调君子须具有庄重、忠信、善于交友及改过之美德。然而,对其中'无友不如己者'一句之释义,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有必要作一番辨析考论,以窥孔子语录之原意也。

'无友不如己者'主要释义有三

笔者愚目所及,'无友不如己者'之释义,约有下列三端。

其一,解读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或'不结交不如自己的人')。主此说者时间最长,人数最多,势力最大,朱熹《论语集注》、皇侃《论语义疏》、杨伯峻《论语译注》等皆持此说;此外还有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9月版),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2月版),《赵杏根《论语新解》(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12月版),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论语通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10月版),等等。

其二,释为'不要与不同类的人交朋友',即与忠信品德相同的人交朋友。如,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影印本),商聚德《论语辨疑二则》(参见《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唐满先《论语直解》(见《十三经直解》第四卷,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12月版),来可泓《论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0月版),杨润根《发现论语》(华夏出版社,20031月版),钱逊《儒学圣典〈论语〉》(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9月版),安作璋主编《论语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月版),方铭《吴林伯先生与〈文心雕龙研究〉》所引吴林伯先生之释义(刊《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2'夏之卷'),等等。

其三,注解为'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意谓在某些方面总是有值得自己学习的朋友。此解代表有:夏剑钦主编《十三经今注今译》,老朴、胡山、肖石《学论语》(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10月版),蒋沛昌《论语今释》(岳麓书社,19998月版),李泽厚《论语今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3月版),等等。

上列三说,究竟何说更切合孔子之原意呢?

前两种释义不合交友之逻辑

窃以为,'无友不如己者'之释义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诸家对''''二字词性与词义理解的差异。根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词典》的统计,''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13次。其中:当'没有'讲的77次;作否定副词''讲的17次;作禁止副词(同'''不要'讲的14次;作表愿望的否定副词2次;当'不论'讲的2次;作发语词'无义'讲的1次。至于''字,共出现19次。其中当名词'朋友'讲的7次;名词用如动词,当'交朋友'讲的11次;名词用如动词当'敬爱兄弟'讲的1次。

就上述三种不同释义观之。第一种理解'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或'不结交不如自己的人'),则将''字当做禁止副词'不要'意思来解释,将''字当做名词性动词'交朋友'意思来解释。第二种理解对''字、''字的解释,与第一种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乃结交对象有差异,前者是'不如自己的人',后者是'不同类的人'(指在'忠信'方面不相同)。第三种理解'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则将''字释为'没有'讲,将''字释为'朋友'讲,其释义之词性与词义皆与前二说迥异。然而,笔者以为,恰恰就是第三种这一自然而朴实的解释,才最为切近孔子'无友不如己者'之原意。

先看第一种释义。其症结主要在于不合常人交友的思维逻辑与实际情形,对君子而言,则更是如此。《群书治要》引《中论》云:'君子不友不如己者,非羞彼而大我也。不如己者,须己慎者也。然则扶人不暇,将谁相我哉。'如一定要坚持必胜己者而后友,则胜己者亦不与吾友矣。这是交友双方换位思考之后的必然结果。如果作为自己所交朋友的另一方也像自己这样坚持'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么,还何交友之有?很显然,第一种释义是不合交友之逻辑的,自然有悖于孔子之原意。

第二种释义基本与第一种释义相同,仅是将'不如自己的人'更明确地指为'不同类的人'。所谓'不同类',由孔子这段话意观之,当指不同于自己'忠信'的一类人。《荀子·大略》指出,'友也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强调'道同'的交友条件。此之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者也。这些说法,初看似乎有些道理,其实,与第一种释义一样,也是行不通的。能够跟与自己一样'忠信'的人交朋友,固然很好,但若所交朋友虽非在'忠信'方面与己同类,却在学识本领、聪慧仁爱等方面有胜己之处,那么交不交朋友呢?传统道德中亦有'择善而从''从善如流''见贤思齐'等说法,所以,第二种释义也不妥。

'以孔注孔'是正解《论语》之路

第三种释义将'无友不如己者',理解为'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即作为朋友,总是有其胜己之处,当是切合孔子之原意的。

孔子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第一,要自重、自尊;第二,要尊重别人;第三,以人之长而补己之短,闻过则改。此三层意思具严密的逻辑关系。孔子所说'无友不如己者',则是以双重否定之形式强调学习友人长处的重要性。放下架子,诚心诚意向友人学习,这正是'尊人'。而'尊人'这层意思,在孔子这段话中颇具过渡桥梁的关键性作用:自尊,就是须有信心;尊人,就是须具谦逊好学之心;而改过,则是自尊与尊人的结果。倘若将'无友不如己者'释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与孔子一贯尊人的谦逊品格是扞格不入的。

此外,孔子倡导谦虚谨慎、见贤思齐的君子之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多闻阙疑'。(《论语·为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等等。《论语·子张》篇中,子张驳正子夏门人曲解孔子语义的一段话,可以辅证孔子'无友不如己者'实为'没有朋友不如自己'释义之正确。其云:'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所论,正可作为对孔子'无友不如己者'的最为有力而稳妥可靠的注脚。清代经学家焦循主张'以孔子之言参孔子之言',即所谓'以孔注孔',无疑是正解《论语》之路。

综上所述,把'无友不如己者'理解为'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当是最接近孔子原意的。李泽厚先生认为:''无友不如己者',作自己应看到朋友的长处解,即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并非真正不去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或所交朋友都超过自己。如是后者,在现实上不可能,在逻辑上作为普遍原则,任何人将不可能有朋友。所以,它只是一种劝勉之辞。'(李泽厚《论语今读》)老朴、胡山、肖石《学论语》对这一释义,则更为赞同,论析更为周详。他们说:''无友不如己者'说的是要向人学习。向谁学习呢?向朋友学习。向朋友学习这层意思,在这里孔子并没有直说,他换了个角度,说'无友不如自者''尽管这段话现代阐释的意味浓了些,倒是颇合孔子'无友不如己者'之精神。总而言之,'无友不如己者',孔子强调的就是要注重向友人学习(哪怕是某一个方面)。善于发现并认真学习他人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短处,这样,才能修德进业,光景常新,不断完善君子之光辉形象。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7月15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