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优秀”——解析一段家庭教育对话

 昵称39888430 2017-10-27 发布于北京


有一个妈妈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看到孩子对待学习这样磨磨叽叽,心不在焉的样子,我忍不住把他训斥了一顿。然后我问他:“你想不想优秀?你知不知道要想优秀于别人,就得有强于别人的地方,别人咋样你就咋样,你是不会超越别人的。要优秀,你就必须比别人多付出,多学一些知识。”孩子听了也点头承认,就不知道他心里是不是真心这样想的。

 

这段关于教育儿子应该优秀的教育对话,我请我的朋友们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评点。

 

朋友甲说:“家长说得太过笼统。什么必须比别人多付出多学一些知识,这些概念都太模糊了,说了等于没说。首先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墨叽,大多数情况是因为没有目标,也有可能是作业有困难,不会做而磨叽。说这些大道理,不如追因直接解决当下的问题小孩子难是难在做不到,认识道理还是很容易的。关键是如何做到


朋友乙说:“我感觉优秀被变了味。优秀是一种习惯,不是为了超越别人,虽然优秀了能超越别人,但不是目的。这样引导,培养出来的孩子见不得别人好。当别人超越的时候,容易引起嫉妒之心。”


朋友丙说:“这话估计孩子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属于老生常谈,很难入心,不如指出明确要求来,详细告诉孩子需要怎么做,然后执行到位。


朋友丁说:“这些话我看了就觉得很熟悉,因为我在家也会说类似的话。但是这些话还是比较空的,真要孩子变得优秀,还是需要家长真正付出行动,脚踏实地地做,坚持做下来。光说这些,没有家长的具体行动(陪伴、计划、检查、监督、反思……),这些话就真正是空话了。周围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自己能开窍,变得优秀。打个比方,哪个种子不想发芽,哪棵小苗不想长成参天大树?可是作为培养人的家长自己,又做了什么呢?天天对着种子和小树苗念经吗?要我说,这些话屁用没有,应该要告诉孩子具体怎么做。


朋友戊说:“家长要把长期的目标分解成每天的具体任务让孩子去完成。同时用电影、传记或历史故事等等来培养孩子的三观,再就是陪伴孩子成长。我就是这么做的。我是从整个人生是如何定位来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选择。用具体事例教育孩子,才有说服力。


朋友己说:“我怎么觉得这个家长在培养孩子的三观方面出了问题?把孩子引导到与他人的竞争上去了,优秀建立在与他人的比较上了,这种想法不对。往深处想想,这妈妈说这话,是不是内心觉得自己的孩子就是该比别的孩子强,有一种十足的优越感在里面,这会不会属于过度解读?感觉话语中有一种只要自家孩子努力,就可以把别人家的孩子横扫下去的气势。”


朋友庚说: “如果真是孩子磨叽,心不在焉,和家长的说教,文不对题。家长基本上是在引导孩子与别人比较竞争,没有在找自己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在提高自己。这话是家长特别容易说的,觉得很高大上,实际起不了多大作用,说过了就过了,空说教,偏执,回避问题哈,我也时不时犯这些空头错误。”


朋友辛说:“我觉得是让孩子优秀的动机和目的引导不纯,不能真正激发出孩子的内在动力。但是这样的话,好像我在家也这样说过,也觉出了这种引导没有效果。只有一步一步地超越自己而不是别人,才会变得真正优秀。超越自己比超越别人更现实更有意义。小孩子更不能用和别人比较来激励,容易导致嫉妒心理,容不得别人好。为了解决孩子的磨叽说这些话没有针对性,不能解决问题。”


朋友壬说:“咋一看我还以为是我的日记。我有时候就事论事后,会忍不住发表一通这些理论,我只是觉着这话空,看不出什么大问题呢。实际只是逞的口舌之快,都是讲给自己听的。


朋友癸说:“怎么算优秀,体现在成绩上,不是只有比较才能看出来吗?没必要避讳这种比较啊,竞争又不是坏事,恶性竞争才是。优秀其实就是比较出来的,我们的名次也是和别人比出来的。但是这个妈妈说别人咋样你就咋样,这个话的意思估计是说你和别人做一样的事情,是不会超过别人的。我有时候在家也会和孩子说类似的话,我是会说她,你在努力,别人也在努力。你如果不比别人勤奋,凭什么比别人优秀。现在的家长是都认为孩子聪明。一说就是我家孩子聪明,就是不操心到学习上面。可是现在哪个孩子笨,几个智商低?所以要多努力才能超越别人。”

 

 

听完大家各抒己见后,我想说说竣妈本人对这段日记的看法。上述对话主要是妈妈勉励孩子要向往优秀,要付出更多努力。但妈妈在对话中体现出的两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警惕。


第一个问题,是价值观问题。这是核心问题,大家的讨论中略有触及,却没有深入挖掘。这是一个孩子年龄越大影响力越明显的问题。


请看妈妈的对话中这些词组“优秀于别人”,“强于别人”,“超越别人”,“比别人”,短短的一段话中,齐刷刷全是向外看,妈妈不断跟孩子反复强调的一个核心字眼是:“比”比别人优秀,比别人强,超过别人。我请问:孩子人生的核心价值,到底应该是跟别人比,还是成为自己心目中想成为的那一个自己?

我想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的一生的比较的一生,这个人真的会感受到幸福吗?

我们培养教育孩子,到底应该是引导他们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为自己而努力奋斗呢?还是要求他们跟周围同龄人比,比别人更优秀?

 

我在这几年中,持续跟进了部分中小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日记。通过这些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家长的日记,我发现一个比较突出和集中的问题,那就是在孩子们在学习上特别主动的并不多,还有相当部分孩子是被家长督着学,孩子的学习动力不足,自我要求不高,自制力有限。

大家有没有认真想过,这是为什么? 

因为孩子一直被“要我学”,缺乏“我要学”的内动力。

 

那么,这些孩子“我要学”的内动力为啥没有被激发?

因为他们缺乏发自内心的,属于自己的目标和定位。

注意,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孩子自己的目标和定位,属于孩子自己的内在诉求和愿望,不是对别人,也不是别人替他们定的那些目标和计划,更不是和别人比,是他们自己要的,自己想的,这里的核心,是孩子自己,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的定位,自己的目标值,这一切,都是源于孩子向内看,而不是向外求。

 

下一个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么多的孩子无法内求,无法内视?

凡事皆有因果。如果是孩子对自己没目标低要求是果,那么我想说,上文这个妈妈对孩子所说的这一类“比别人优秀”的对话,就是当初种下的因。因为从小这些孩子的父母就是把他们和外界比,就要求他们和外人比,超越别人,比别人强,只要比周围的人“优秀”了,父母的虚荣心就满足了,对孩子也没有其他要求了。

这些孩子从小就没有被清晰地告知:“你的人生目标,是成为你自己!你要努力学得一身好本领,才能成为你自己。”没有被启发追问:“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想对社会有哪些贡献?”没有被鼓励:“你可以,你就是这样的人。孩子,只要你这样去努力,拥有了这样的品质和素质,你就是这样的人。

是的,他们中很多人从小被父母夸着说:“你真棒!”却没有被告知“你为什么应该这么棒?他们要么快乐着没目标,要么一直是“被目标”,他们几乎没被要求思考过,如何成为自己梦想中想成为的那种人?

有些家长经常威胁孩子:“你不好好学习,以后怎么怎么吃苦。”却忘了进行正面的梦想教育:“如果你这样去做,你就能成为最棒的那个你自己。”


我很坦白地说,我基本上不会对儿子说你一定要比谁强、超越谁这样的话,我不允许儿子把自己的一生定位成攀比的一生人,首先是为自己活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成全了自己才能成全他人,成全社会。孩子的成长受教,不是为了和别人比,或者说在和别人比较的过程中成全父母的面子。好与不好,自己心安即可,何须向别人证明自己优秀与否?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忘记自己的初心,被虚荣心迷惑。我们不妨多静下来问问自己的内心: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通过外求和比较来达到目的的教育手段,是无法教出一个真正出类拔萃目标明确内心强大的孩子的,这一点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样行不通!


父母和孩子日常对话中经常进行这样的比较式教育,除了让孩子反感,让孩子继续懵懂,让孩子私下对着干,没有任何好处。这种似是而非的三观教育,非常值得我们警惕。在孩子小的时候,这种副作用并不明显,看起来都听话乖觉的样子。等孩子大了,身边不断变化的被比较的参照物越来越模糊或者越来越高不可攀的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就是心理上的各种惆怅和迷惘,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怠惰和放任自己。所以我们看到各个中学大学,很多孩子懒洋洋的各种偷懒,稍微让多学点就叫太苦逼,对社会对父母对学校对老师各种抱怨,各种不满。


借此机会我想再重申一下竣妈在这方面的家庭教育观:

第一孩子应该为自己活,应该明白属于自己的生活得靠自己努力创造,家长要致力于帮助孩子寻找和树立自己的生活目标,帮助孩子“立长志”,说土一点,就是要有理想。


第二,家长要帮助孩子理解和接受“共好”。

人以类聚,这是一个共好才能发展的社会,优秀是一个集体,而不是单打独斗的个人。我们要鼓励孩子通过努力让自己成为优秀人群中的一员,而不是妄想成为最优秀的那个人,去碾压扫射所有人。这种霸气,我并不欣赏。须知道,人类无极限,强中更有强中手。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应该观察优秀乃至卓越的人的特点和共性,向他们学习,在言行上向他们靠近,对他们心向往之,发自内心地欣赏并接纳他们,敬重他们。然后,激励孩子敢于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自己,鼓励孩子有信心让自己通过努力成为他们中一员。

试过了,也许可以,也许始终有距离,但是最重要的是,你为了成为理想中的那个自己,努力过了,所以心怀坦然,无怨无悔。

这样被教育成长的孩子,内心才能淡定坦荡,长大后才更容易感受到幸福的人生。

 


第二个问题,是大家一开始就讨论比较充分的问题,那就是当发现孩子学习上存在问题的时候,应该关注孩子具体的学习障碍细节,找出问题关键点,就事论事,切实帮助孩子从细节执行上解决问题,并坚定地落实到位,不是用讲道理来模糊问题的焦点,道理讲完了,问题却依然存在毫无进展。大道理大人讲得很得意,容易弱化孩子遇到的实际困难,继而忘记向孩子提供实质帮助,并督促落实。


真正理性的家长,务实,不务虚,孩子优秀与否不向外求,跟别人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