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芜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八反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十九畏歌诀 --《珍珠囊》 所谓“十八反”,即: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而“十九畏”指的是: 硫磺畏朴硝, 水银畏砒霜, 狼毒畏密陀僧, 巴豆畏牵牛, 丁香畏郁金, 川乌、草乌畏犀角, 牙硝畏三棱, 官桂畏赤石脂, 人参畏五灵脂。 “十八反”、“十九畏”是历代医家普遍使用的配伍禁忌。 “相畏”药对的配伍可使药物某些方面的功效减弱; 而“相反”药对配伍则可能产生或增加毒性,危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然而,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仍大胆采用相反(相畏)的药对组方。 如张仲景在他的《金匮要略》中,用“十八反”中的半夏与乌头同居一方,名曰“赤丸”,治疗寒气厥逆一症。 而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创制的由反药或畏药组成的的方剂有146个。 据统计,在《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圣济总录》等中医宝典里, 相反药同用的处方达565首之多, 而明代的《普济方》中则收载了248个反药方剂,可谓是中医反药畏药方剂的集大成之作。 可见,相反(相畏)药对的配合使用并非绝对的禁忌。 现就临床常用的几对相反(相畏)药对做简单的介绍: 甘遂与甘草 (代表方剂“甘遂半夏汤”) 甘遂苦寒有毒,能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甘草性甘平。 甘遂与甘草是“十八反”中的药对,《珍珠囊》载“藻戟遂芜俱战草”; 《太平圣惠方》载“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历代医家均将其列为配伍禁忌。 但古今医家均不乏使用甘遂、甘草配伍取得奇效者: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创制“甘遂半夏汤”治疗顽固性痰饮: 其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留饮欲去之证。 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创“大豆汤”治疗全身浮肿, 将甘草、甘遂、乌头、半夏两组反药同用, 取其大吐以去湿,相反相激,取得良效。
临床也证明,甘遂与甘草相互配伍,功擅逐饮泻水,适用于痰饮留于胃肠,胸中、腹中积水等体质壮实者。 症见:心下坚满,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仍坚满,舌苔滑腻,脉沉弦等。
对于甘遂、甘草这对反药之所以对攻逐水饮有奇效的机理。 历代医家各有见解,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① 藉二药相反之性加强攻饮之力。 尤怡云“盖欲其一战而留饮尽去,因相激而相成也”。 李言闻称此相反药同用后会产生“怒性”,李时珍则称为“霸道”。 所谓“怒性”、“霸道”,都是指相反药配伍后,对机体产生强烈的作用, 即利用甘遂、甘草相互对抗,激发出猛烈的性能,促进逐水破结的治疗效果。 ②缓解甘遂之性急。 赵良仁云“甘草缓甘遂之性,使不急速,徘徊逐其所留”。
而现代研究证明,甘草与甘遂合用时的毒性大小,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 当甘草剂量大于甘遂时才有可能增加毒性。 现代临床就甘遂、甘草配伍(甘遂半夏汤)使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各种类型胃炎、结肠炎、肠结核; (2)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对肝硬化腹水治疗有显效)、心包积液、颅腔积液; (3)肾积水、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遗精、术后尿储留等; (4)小儿百日咳; (5)癌症; (6)疟疾(主张以甘遂末外敷丹田或神阙,内服甘草汤,分图进药)。等等。 但须注意,以此药对攻邪逐饮,非必要者不可妄试,体质虚弱者不可妄用。中病即止,服后出现腹泻应停药。 甘草与海藻 (代表方剂“海藻玉壶汤”) 海藻苦咸寒,能消痰结,散瘿瘤;甘草甘平。海藻与甘草是“十八反”中的药对,《珍珠囊》载“藻戟遂芜俱战草”。但同样的,两药同用,在消痰散结方面的显效,也不乏前例: 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创“海藻玉壶丸”,甘草与海藻相伍,用于治疗瘰疬之症。 干祖望喜合用海藻与甘草,以加强其药力。 余听鸿在《外科医案汇编·雷疠》中说:“海藻甘草之反,古人立方每每有之,甘遂甘草取其反者,可攻蟠踞之坚痰,海藻甘草取其反者,攻其凝外之坚痰也。” 朱良春先生喜海藻与甘草同用,治疗颈淋巴结核、单纯性及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肿瘤。 种种临床经验表明,两药同用,功擅消瘿瘤、瘰疬,适用于甲状腺囊肿、项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等疾病。病机皆为痰滞气郁。 附子与半夏 附子性辛甘大热,有毒,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半夏性辛温,有小毒,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宽中消痞,下气散结的功效,为治痰湿之要药。 “十八反”明言“半蒌贝蔹芨攻乌”。附子是川乌的附生根, 所含成分大致相同,故多认为半夏反附子。 附子、半夏配伍,历代医家也多有运用: 《金匮要略》用附子梗米汤由附子、半夏、梗米、甘草、大枣组成,治疗虚寒腹痛。 《千金方》之半夏汤、附子五积散; 《证治准绳》之小半夏汤; 《张氏医通》之附子散等等,均是附子、半夏同用。 关于附子与半夏配伍之功: 附子,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峻补下焦元阳,驱逐在里寒湿,“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药”; 又附子气厚味薄,可升可降,无所不至,张元素称其“为诸经引用之药”。 半夏,豁痰逐饮,消痞散结,降浊止呕,降气平喘,具温化痰饮水邪之效。 两者配伍,辛开燥降,相辅相成,散脏腑经络、肌表上下的痰饮停滞,使阴寒得散、脾肾得温、水湿得化、痰饮得消,则阳虚痰浊痞呕诸症自除。 诚如刘沛然云:“半夏附子合用对阳虚寒痰冷饮的病症能斩关夺将,使阳气回,寒痰化,沉病起,病邪除”。
而现代研究证明:在一般临床用量范围内, 半夏配伍川乌、草乌或附子均不会出现毒性增强或疗效降低, 而附子与半夏配伍的毒性作用低于附子单煎剂。 现代临床应用中,现代名医家常将附子、半夏配伍治疗阳虚寒痰之证。 如:中阳不足之寒痰喘嗽; 阳气式微、饮留胸胁之悬饮; 阳虚痰结致咽部梗阻; 脾胃寒湿阻滞所致的脱腹疼痛等。 人参与五灵脂 人参甘平,为补虚扶正要药; 五灵脂咸温,散瘀止痛,为治血滞诸痛要药。 人参与五灵脂是“十九畏”中的药对,《珍珠囊》载“人参最怕五灵脂”。 但前人有清代医家吴瑭《温病条辨》中载“化症丸”,人参与五灵脂同用。 两药同用,功擅益气祛痰,适用于血瘀痼疾。 症见:肿块痛如针刺有定处,有出血史,肌肤甲错、毛发不容,少气懒言乏力,舌质紫暗,脉细涩等。 此种瘀血形成大多与气虚、气滞、血寒、外伤有关,日久不愈的瘀证, 正气虚弱、无力运血是关键。 故以人参益气,以五灵脂散瘀。人参得五灵脂,补而不滞; 五灵脂得人参,防止破血耗气过甚之弊。 现代研究中,抗应激试验表明,人参、五灵脂合用时作用弱于单用人参,确有相畏效应; 但两药合用对非特异性免疫的增强,无明显影响。 此结果提示:人参畏五灵脂理论具有局限性。 近现代有姜春华先生用此药对治疗肝脾肿大; 朱良春先生用党参与五灵脂同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除以上例举的四对相反(相畏)药对以外, 古代和近现代都有应用相反(相畏)药对, 不但无明显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而且还取得显效的案例。 如:“十八反”中,用芫花、大戟配甘草治疗噎隔、薇痕等效猛迅速; 生乌头、生半夏捣烂外敷,治寒痰积聚所致的腿痛; “十九畏”中的肉桂与赤石脂,合用治虚寒腹泻。 小结 所谓“沉疴用猛药”,相反(相畏)药对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某些沉疴重疾、疑难病症。 而且现代研究证明,相反(相畏)药物合用后是否有不良反应, 与给药途径、剂量、炮制、煎法等诸多条件有关,“相反”、“相畏”之说并不绝对。
当然,我们在临床使用相反(相畏)药对时,仍须谨慎、对症的使用。 然而,相反(相畏)药对的使用也旨在提醒我们,需师古而不泥古。 临床上,我们常需开拓视野与思维,另辟蹊径,以求得效。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