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配伍的“十八反”、 “十九畏”的认识

 幸运草wrh 2012-01-04
    关于中药配伍的“十八反”、 “十九畏”的探讨和争论从古至今也没有休止过,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是上万次经验总结的结晶,永远不可以改变。有人则认为:应当给“十八反”、 “十九畏”平反!就这个问题,我受论坛管理团队的委托,搜集大量了有关方面资料,并结合自己对这方面的一点粗浅认识,经过极其短暂时间的整理,用贴发出来,提供大家共同探讨学习。错误在所难免,还各位老师,勘正指导。
    十八反最早见于张子和《儒门事亲》,列述了三组相反药,分别: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
    《神农本草经》称这些药物之间的关系为“相恶”和“相反”。据《蜀本草》统计,《本经》所载药物中,相恶的有六十种,而相反的则有十八种。历代关于配伍禁忌的认识和发展,在古籍中说法并不一致。金元时期概括为“十九畏”和“十八反”,并编成歌诀至今相传。
《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具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就“十九畏”和“十八反”来说,历代医家也有所论及,证明某些药物仍然可以合用。
“十九畏”和“十八反”诸药,有一部分同实际应用有些出入,引古方为据。如:人参畏五灵脂有学者统计,从宋代《太平圣惠方》、明代《普济方》,至现代的《全国中成药处方集》,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方书中关于人参五灵脂配伍的方剂就多达31方。考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有人参与五灵脂合用的记载,人参补气,五灵脂行气,一补一行其作用是相反的,气以通为补,补而不滞,似相反又相成。李中梓曾言“两者同用,功乃益增”;张石顽言其“畏而不畏,最能浚血,为血蛊之的方也”。
    现代不少医生将两药同用治疗气虚血瘀、虚实夹杂的冠心病,五灵脂并不能抵消人参“扶正”的作用,临床观察也未见任何不良反应。两药同用还可治疗胃溃疡、肝脾肿大、小儿疳积等病证,常收到满意的疗效。
    官桂畏石脂。有人报告官桂配赤石脂在中医古今成方中,占十九畏配伍之首位。其中肉桂气厚纯阳,补命门火,助脾胃气化,兼能温通经脉,引火归原;赤石脂甘温酸涩,固下涩肠止泻。二者合用固涩中有温化,温化中能固涩,适以相激相成。
    据考查两药合用的方剂,《外台秘要》中27个,《千金方》中43个,《圣惠方》中55个,《普济方》中198个。其他文献中二药同用的方剂亦不少,如《胎产心法》之胎产金丹,《景岳全书》之女金丹,《圣济总录》桂附丸、《和剂局方》之熟干地黄丸、泽兰丸、钟乳健脾丸、伏龙肝散等。两药同用以治妇科病为多见。如痛经、月经不调、症瘕积聚、宫寒不孕、崩漏、产后血晕、瘀血腹痛等。据报道,临床用于慢性结肠炎患者,对腹痛、腹泻的症状有明显治疗效果。
   《儒门事亲》卷十二:《进食丸》中的巴豆与牵牛同用(牵牛1两,巴豆3粒【去油心膜】),治酒食所伤以致心腹痞鞭胀满疼痛等证;古方感应丸以巴豆与牵牛同用于攻坚破积。《甘遂半夏汤》(甘遂粉1.5g (冲)半夏10g 白芍15g 甘草6g )白蜜一匙一剂,以甘草同甘遂并用;《海藻玉壶汤》甘草和海藻共同(海藻贝母陈皮昆布青皮川芎当归连翘半夏甘草节独活各3克海带1.5克);《十香返魂丹》是将丁香、郁金同用(《春脚集》 本方由丁香、木香、沉香、藿香、乳香、降香、香附、檀香、诃子肉、僵蚕、郁金、天麻、礞石、瓜蒌仁、莲子心、甘草、麝香、琥珀、朱砂等);《大活络丹》乌头与犀角同用(蕲蛇(酒制)、制草乌、豹骨(制)、人工牛黄、乌梢蛇(酒制)、天麻、熟大黄、麝香、血竭、熟地黄、天南星(制)、犀牛角等50味。)。有些实验研究表明,如甘草、甘遂两种药合用时,毒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剂量若相等或大于甘遂,毒性较大;又如贝母和半夏分别与乌头配伍,未见明显的增强毒性。而细辛配伍藜芦,则可导致实验动物中毒死亡。
    相恶与相反所导致的后果不一样。相恶配伍可使药物某些方面的功效减弱,但又是一种可以利用的配伍关系,并非绝对禁忌。而“相反为害,深于相恶性”,可能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故相反的药物原则上禁止配伍应用。目前医药界共同认可的配伍禁忌。
对于十八反、十九畏作为配伍禁忌,历代医药学家虽然遵信者居多,但亦有持不同意见者,有人认为十八反、十九畏并非绝对禁忌;有的医药学家还认为,相反药同用,能相反相成产生较强的功效。尚若运用得当,可愈沉疴痼疾。名老中医李可就持有相同的观点。
    朱良春教授更是打着“应当给“十八反”平反!”的先锋,并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和临床实例证明,并无此说。
    现代对十八反、十九畏进行了药理实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十八反、十九畏牵涉的问题较多,各地的实验条件和方法存在差异,使实验结果相差很大。简单的毒性试验大多得到负结果或互相矛盾的结果。早期的研究结果趋向于全盘否定;近年来,观察逐渐深入,“不宜轻易否定”的呼声渐高。此外,还有的实验证明,十八反、十九畏药对对人体毒副作用的大小,与药物的绝对剂量及相互间的相对剂量有关。
还有人认为:反药畏药不一定都反都畏。就拿甘草所反之药来说,据文献记载,甘草与大戟、莞花、甘遂三药共浸组的毒性较分浸组的毒性显著增高,从而抑制三者的利尿、泻下作用。甘草乃调和诸药,清热解毒之品,对于一些有拮抗作用的中药合用,便能调和。   
    不存在配伍,便无所谓反、畏。 “十八反十九畏”中的一些药本风马牛不相及,因而不存在配伍的问题。如藜芦乃催吐之品,与补气之人参,和血之丹参,养阴润燥之沙参、玄参,以及解表之细辛,和阴之芍药;大辛大热之乌头,与润肺止咳祛痰的贝母、瓜蒌,以及清热解毒、止血的白蔹、白芨等。凡通晓中医药的理、法、方、药,便不会将不相干的反、畏之药配伍使用。
    合用单用皆“反”皆“畏”之品。有些中药本身就有剧毒,合用单用均有反、畏的后果。如砒霜、水银、硫黄因系含砷、汞的矿物品,具有很强的腐蚀、烧灼性,如果内服,会突发急性胃肠炎、咽部烧灼,甚至还会导致胃大出血等中毒症状。
    从古至今,有大量利用相反配伍而奏奇效的例子。“十八反十九畏”诸药,有一部分同实际应用有些出入,历代医家也有所论及。;甘遂半夏汤以甘草同甘遂并列;散肿溃坚汤、海藻玉壶汤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现代名老中医干祖望先生自称喜并用海藻与甘草,以加强其药力,治疗声带小结、乳腺纤维瘤、乳腺增生  。    
    我认为:对于“十八反十九畏”,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要在继承中发展,同时也反对谈“反、畏”色变者,不尊重客观事实的看法。《金匮要略》、《千金翼方》、《儒门事亲》、《景岳全书》等书中有不少反药同用的方剂。无论古代和现代,既有反药同用可产生毒性反应的论点和报道,也有反药同用能治疗一些疑难病证,不仅无害,反可增强疗效的实例。近代药理实验研究结果也不一致,因此对十八反还要做深入研究、去伪存真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在没有充分根据及实际经验时,应避免盲目配伍应用。
摘引一例典型病例加以说明     
     患者,男,24岁,学生,2004年3月23日就诊:患者诉声音嘶哑、少气懒言,感到喉中有异物,舌红苔薄黄,脉数。查喉镜示“声带小结”。乃气滞痰结所致。治宜消痰理气。方用二陈汤加减:陈皮12g,半夏15g,甘草6g,诃子10g,石菖蒲10g,柴胡15g,枳壳12g,贝母10g(冲服),僵蚕12g,郁金12g,党参30g,黄芪20g,蝉衣12g,昆布10g,海藻10g,瓦楞子30g,水煎4剂,兼服黄氏响声丸。
    二诊:患者诉上述症状减轻,上方去贝母、半夏、僵蚕,加生地20g,麦冬15g,黄精15g,竹黄6g,水煎4剂。
    周后随访:患者诉症状好转,查肝功、肾功未见异常。
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年做一次试验观察。
观察十八反中部分禁忌中药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同用后的毒副反应。方法 :分为单味药组 5组和配伍药组 4组 ,每组又各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实验组灌胃给药 ,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用药 7天后检测肝功、肾功及心肌酶谱 ,同时作肝脏、肾脏及心脏组织病理切片 ,并观察实验动物各系统症状指征。结果 :单味药甘草、甘遂、大戟、海藻、芫花对实验大鼠均无明显影响 ,对肾功之尿素氮、肌酐及肝功之总蛋白等亦无明显影响。但大戟、芫花可导致ATL升高 ,而甘遂和芫花可导致CPK、LDH、HBDH的升高。配伍药物对实验大鼠循环、消化、神经系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甘草配甘遂、甘草配芫花可导致实验动物心率加快。配伍组药物可导致实验动物ALT升高、心肌酶谱各指标异常变化。各配伍组药物对实验动物脏器组织及血管影响较单味药物明显增强。大部分配伍药物组对实验动物各系统的损害及对肝功、心肌酶谱等的影响较单味药物组增强。
    结论::相反药物配伍后存在着一定的毒副作用。同时,甘草配芫花可导致实验动物心率加快的结论。与此同时,也为治疗心脏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的表现的治疗提供了研究课题。
        “十八反”不反
         相反药,《千金方》认为“草石相反,使人迷乱,力甚刀剑”,《太
平圣惠方》说“病既不瘳,遂伤患者”;明代《医学正传》看到“其
性相反者,各怀酷毒,如两仇相敌,决不可同队也”,但也不乏不循
规蹈矩之士施之救人。《本草纲目》中说:“……相恶、相反同用者,
霸道也”。相反之药同用,历来有之,现在例举如下:
1.半夏乌头
古方运用:①治脾肾虚寒、水饮上逆:如《金匾要略》赤丸方,
由茯苓、半夏、乌头、细辛、朱砂组成;②治脚弱风毒、伤寒恶风:
如《外台秘要》大鳖甲汤,由乌头、半夏、犀角等组成;③治水肿:
如《外合秘要》水症丸,由藜芦、细辛、苦参、丹参、乌头、半夏、
巴豆、大黄等组成。
现代临床:①治疗慢性乙肝:李振虎等用“神丹”(由附子、乌
头、人参、半夏、茯苓和朱砂六味组成)治疗1119 例,随着疗程的
延长,患者的身体素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特别是抗疲劳和耐寒能
力明显增强,面色黧黑、眼眶黑晕、胸胁隐痛等病疾亦随之减轻而痊
愈。
药理研究:有人对89 年以前共54 篇十八反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
进行分析发现:乌头与半夏配伍的共14 篇,其中结果2 篇报告有毒
性增加,其余85.7%未见毒性增加。
2.瓜蒌乌头
古方运用:防治中风,如《普济方》大黄芪酒,由黄芪、巴戟天、
石斛,乌头、瓜萎根等组成。
现代临床:治心绞痛,天津中医学院用康心一号(瓜萎、附子、
薤白、半夏、丹参、肉桂、沉香、红花等)治疗343 例心绞痛患者,
总有效率94.8%,心电图有效率70%。
药理研究:据统计截至1989 年,共有54 篇中药十八反动物实验。
结果表明,乌头配伍半夏、栝萎、贝母、白及、白蔹毒性增加是很少
的,其安全性大于80%。
3.贝母乌头
古方运用:治癓瘕、反胃,如《和剂局方》金露丸,由桔梗、积
实、大黄、贝母、乌头等组成。
现代临床:治疗关节红肿疼痛,张氏等将贝母与附子配伍应用于
治疗痹证以小关节红肿疼痛为主的患者。附子与贝母的用量约为1:
2,连续服药10~40 剂不等,即消除肿痛,活动受限消失,血沉转为
正常,其中类风湿因子转阴19 例,未发现有毒副作用。
4.白蔹乌头
古方运用:①治症瘕,如《千金方》镇心丸,由防风、人参、龙
齿、白蔹、乌头等组成。②治风痹,如《千金翼方》风痹散,由附子、
干姜、白术、石斛、白蔹、乌头等组成。③防治中风,如《普济方》
马灌酒,由生天雄、商防根、附子、白蔹等组成。
现代临床治疗肺结核:于氏治疗102 例,自拟Ⅰ/Ⅱ/Ⅲ号方,
均同用白蔹、川乌,显效71 例,有效26 例,无效4 例。
5.白及乌头
古方运用:治阴疽疮肿,如《外科全生集》阳和解凝膏,由鲜牛
蒡全草、鲜白凤仙梗、川乌头、白及、桂枝等组成。
现代临床:治疗面瘫,董秀英用针刺配合相反药物治疗面瘫102
例,药用半夏、川贝、白蔹、白及、川乌各l0g,全瓜萎、白芥子各
12g,白附子9g,共为细末备用。治疗结果经1 个疗程治愈37 例, 2
个疗程治愈59 例,好转6 例。随访半年均无复发。
药理研究:罗光宇做的动物实验表明:生川乌配伍白及的药理作
用是相加作用,而不是增毒作用;制川乌配伍白及是拮抗作用,而不
是相加作用,更不是增毒作用;单味药原有毒性不因配伍而增加,相
反显示降低趋势。
6.海藻甘草
《药典》2005 版未说海藻与甘草不宜配伍,不同于其他十八反
药,他两都是本身无毒。
古方运用:①治疗瘰疬之症,如《外科正宗》,海藻玉壶丸由海
藻、贝母、陈皮、昆布、甘草等组成。②治瘿瘤,如《证治准绳》昆
布散,由昆布、海藻、升麻、防风、荆芥、青皮、甘草等组成。
现代临床:①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秦周顺、王俊芳用亚甲散治
疗20 例并与西药治疗对照:将40 例患者随机分为2 组各20 例。治
疗组以亚甲散(处方:栀子、牡丹皮、海藻、昆布、陈皮、柴胡、木
香、白芍、法半夏、甘草)治疗;对照组以阿斯匹林、强的松治疗。
结果:治疗组治愈18 例,好转2 例;对照组治愈17 例,好转3 例。
结论:亚甲散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疗效与西药相当,且疗程短、无副
作用;②治疗乳腺增生症。彭漫、杨小芹采用海藻甘草合用方剂随证
加减治疗120 例结果:临床治愈38 例,显效54 例,有效19 例,无
效9 例,总有效率为92.5%,在治疗的过程中,未见1 例出现毒副
作用或药物过敏。
7.大戟甘草
古方运用:①治疗喘息气绝,如《千金方》制厚朴汤由厚朴、麻
黄、桂心、大戟、甘草等组成。②治虚劳风冷,如《千金方》大投杯
汤,由麻黄、杏仁、黄岑、石膏、炙甘草、大戟等组成。
现代临床:林通国用芫花、甘遂、大戟与甘草配伍,共观察了
55 例病人,不仅未发现毒副作用,且奏效快、疗效强,特别对于结
核性脓胸、渗出性胸膜炎、食道癌等病疗效显著。
药理研究:徐芝秀等研究甘草、大戟合用后对CYP2E1 酶活性的
影响,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比较,单用甘草能显著诱导CYP2E1
酶的活性(P<0.01),大戟单用也能诱导CYP2E1 酶的活性(P<
0.05);但甘草与大戟合用则未见明显的对CYP2E1 酶活性的影响。
可见,甘草与大戟合用后消除了甘草单用对CYP2E1 酶活性的诱导作
用。
8.甘遂甘草
古方运用:①治留饮,如《金匮要略》甘遂半夏汤,由甘遂、半
夏、芍药、炙甘草组成。②治痰饮咳喘,如《千金方》陷胸汤,由大
黄、甘遂、瓜蒌、甘草等组成。
现代临床:治疗小儿百日咳。刘氏近年来以甘遂半夏汤治疗小儿
百日咳200 例,治愈160 例,显效40 例。认为虽然甘遂、甘草有相
反之忌,但本方之妙也在于此。
药理研究:徐央丽做大鼠实验认为,甘遂与甘草配伍时,如甘草
的用量与甘遂相等或少于甘逐时无相反作用,有时可能解除甘遂的副
作用,如甘草用量大于甘遂则有相反作用。
9.芫花甘草
古方运用:①治五饮。如《千金要方》,大五饮丸由芫花、甘遂、
戟草、巴豆、牵牛、大黄等组成。②治一切蛊毒。如《千金要方》大
金芽散,由芫花、甘草、巴豆、大黄、芒硝组成。
现代临床:治疗冻疮,应芳芹等用芫花甘草治疗冻疮87 例,治
疗方法芫花、甘草各10g,先用水2000ml 煎煮甘草5min 后加入芫花
继续煎煮5min。待水温至40℃左右时,用以浸洗冻疮部位,每次洗
20~30min。每日洗2~3 次, 3 剂为1 个疗程。总有效率98.9%。
药理研究:徐央丽试验表明芫花与甘草同用,对大鼠有“相反”
作用,而家兔口服其煎剂,并无“相反”现象。此与甘草剂量有关,
甘草大剂量时毒性增强,甘草剂量减小时则“相反”现象不显著。
10.人参藜芦
古方运用:①治癓瘕积聚如《千金方》鸡鸣紫丸,由藜芦、甘草、
白矾、杏仁、人参等组成。②治妇人腹中疮疡积聚,如《圣济总录》
犀角丸,由人参、藜芦、巴豆、大黄等组成。
现代临床:治肺痨。王延章治肺痨102 例中,气血两虚型用Ⅲ号
方:人参、沙参、瓜壳、白及、百合、茯苓、阿胶(兑服)、麦冬、
海藻各15g,五味子、百部、贝母、三七(冲兑服)、制川乌、干姜
各10g,藜芦、甘草各5 g,显71 例,占68.7%;有效26 例,占26.2%;
无效4 例,约占4%;死亡1 例,约占l%。
11.丹参藜芦
古方运用:治水肿或大腹水肿。如:水症丸(同前“半夏、乌头”)。
现代临床:王延章认为人参与藜芦同用,益气生津;沙参与藜芦
同用,养阴润肺;丹参与藜芦同用,清心除烦;玄参与藜芦同用,养
阴生津;苦参与藜芦同用,治下痢及痈疡,并通过自身尝试和临床应
用,均无毒性反应。
12.苦参藜芦
古方运用:①治水肿或大腹水肿。水症丸(同前“半夏、乌头”)。
②治肥疮。如《医宗金鉴》肥油膏,由番木鳖、当归、藜芦、黄柏、
苦参等组成。
现代临床:王氏苦参与藜芦同用,治下痢及痈疡,并通过自身尝
试和临床应用,均无毒性反应。
13.玄参藜芦
古方运用:防治中风。如《普济方》凝水石酒,由半夏、乌头、
甘遂、甘草、玄参、白芍、藜芦等组成。
现代临床:治肺痨。王延章辨证新治肺痨102 例中肺肾两虚型用
Ⅰ号方;海藻、桂枝、赤芍、百合、白及、玄参、生地、熟地各15g,
百部、白蔹、制南星各10g,芫花(布包)、藜芦、甘草各5g。102
例中显效71 例,占68.7%;有效26 例,占26.2%;无效4 例,
约占4%;死亡1 例,约占l%。
14.沙参藜芦
现代临床:林通国将沙参、藜芦等相反药物共用一方组成拮抗丸
(可治咳嗽、肺痨、胸痹、胃痛、腹泻、腰痛等,还可治肌萎缩侧索
硬化和多发性硬化症),治疗250 例病人,有效率91.92%,未见不
良反应。
药理研究:刘源将北沙参和藜芦单煎后混合,薄层层析、试管反
应等结果显示,藜芦与沙参混合后生物碱成分无变化,没有产生新的
化合物。
15.细辛藜芦
古方运用:①治中风。如《医方考》通顶散,由藜芦、人参、川
芎、细辛、石膏、甘草组成。②治头风。如《普济本事方》乌头摩风
膏,由乌头、附子、细辛、桂心、防风、藜芦等组成。③治水肿或大
腹水肿。水症丸(同前“半夏、乌头”)。
现代临床:治疗慢性鼻窦炎。马氏等用辛藜滴鼻剂(细辛、藜芦、
辛夷、白芷、牛黄、青黛、珍珠)治疗慢性鼻窦炎1000 例,有效率
97.70%,治愈率47.35%。
药理研究:方素芳等实验表明,藜芦对肝、肾功能均有明显的损
伤。而细辛与藜芦同用对肝、肾功能均有明显的损伤,但未见损伤明
显加重或毒性明显增强。本实验不支持细辛与藜芦相反加重毒性的说
法。
16.芍药藜芦
古方运用:①防治中风。如《普济方》二提金箔,由甘草、人参、
天麻、芍药、没药、白芷、藜芦等组成。②治留饮、溢饮、流饮《千
金方》大五饮丸,由远志、苦参、藜芦、五味子、芍药等组成。
现代临床:王氏认为此二药收散结合,收而不敛,散而不乱,对
肝郁气滞、气血郁结、胁下结块等症,妇人月经量少,或经闭等症,
肝阴不足所致的阴虚阳亢等症,以及头昏、头痛、盗汗、表虚自汗、
胸胁疼痛等有协同之功效,临床用治740 例,与其他方药配伍,颇有
疗效,且无毒性反应。
  药理研究:唐自明采用薄层层析的方法研究了赤芍与藜芦配伍前
后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显示赤芍与藜芦配伍前后溶出的芍药苷、藜
芦生物碱无明显变化,也未见新的化合物生成,支持赤芍不反藜芦的
观点。
以上所列的十八反运用不过是九牛一毛,疗效有目共睹。十八反
中药物除甘草反海藻一组外,其余配伍关系皆是毒药与毒药配伍,或
毒药与无毒药配伍,无论单独使用乌头、藜芦、甘遂、大戟或芫花,
剂量过大都会出现中毒甚至死亡,试问,古人是如何确定中毒的原因
一定是配伍,而不是这些毒药本身的中毒效应呢?还有海藻与昆布性
味主治皆相同,日常二者同用,为何甘草只反海藻不反昆布?古人的
经验不都是完全正确的,如《神农本草经》说丹砂(朱砂)“可久服”,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马钱子(番木鳖)“无毒”等。含“反药”的
良方,被束之高阁难道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吗?
         

                        有关中药“十九畏”的再认识

   “十九畏”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这里所说的“畏”,与《神农本草经七情中的“相畏”不是一个概念。《本经》所说的相畏,是指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的配伍关系。如半夏有毒,若与生姜同用,其毒性会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说半夏畏生姜。而“十九畏”在传统上被看作“相反”的配伍,属于配伍禁忌
  第二要知道,“十九畏”并不是绝对的配伍禁忌,而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的配伍禁忌。如果运用得当,在某些条件下不仅毒性较低,还可能产生特殊的治疗效果。古往今来,不乏并用“十九畏”中的药对者。
  1、
人参五灵脂 
  有学者统计,从宋代
《太平圣惠方》、明代《普济方》,至现代的《全国中成药处方集》,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方书中关于人参五灵脂配伍的方剂就多达31方。考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有人参与五灵脂合用的记载,人参补气,五灵脂行气,一补一行其作用是相反的,气以通为补,补而不滞,似相反又相成。李中梓曾言“两者同用,功乃益增”;张石顽言其“畏而不畏,最能浚血,为血蛊之的方也”。
  现代不少医生将两药同用治疗
气虚血瘀、虚实夹杂的冠心病,五灵脂并不能抵消人参“扶正”的作用,临床观察也未见任何不良反应。两药同用还可治疗胃溃疡、肝脾肿大、小儿疳积等病证,常收到满意的疗效。
  2、官桂畏石脂 
  有人报告官桂配
赤石脂中医古今成方中,占十九畏配伍之首位。其中肉桂气厚纯阳,补命门火,助脾胃气化,兼能温通经脉,引火归原;赤石脂甘温酸涩,固下涩肠止泻。二者合用固涩中有温化,温化中能固涩,适以相激相成。
  据高氏考查两药合用的方剂,
《外台秘要》中27个,《千金方》中43个,《圣惠方》中55个,《普济方》中198个。其他文献中二药同用的方剂亦不少,如《胎产心法》胎产金丹《景岳全书》女金丹《圣济总录》桂附丸、《和剂局方》之熟干地黄丸泽兰丸钟乳健脾丸伏龙肝散等。两药同用以治妇科病为多见。如痛经月经不调、症瘕积聚、宫寒不孕崩漏产后血晕瘀血腹痛等。据报道,临床用于慢性结肠炎患者,对腹痛腹泻的症状有明显治疗效果。
  3、
巴豆畏牵牛
  
张子和《懦门事亲》中载有“进食丸”,即以牵牛配伍巴豆,治酒食所伤以致心腹痞鞭胀满疼痛等证;古方感应丸以巴豆与牵牛同用于攻坚破积。
  4、
郁金丁香
  丁香与郁金,古代早有二者合用的红喜丸治疗飧泄,《春脚集》的十香返魂丹中丁香与郁金同用,治疗中风昏迷等证(90年版《中国药典》将此方收载,名为十香返生丸)。其中丁香辛温芳香,温中降逆,助阳;郁金芳香宣达,行气解郁,凉血祛瘀。二者配伍,相畏而相激,寒温互制,达到温通开郁,启开脾胃之功。
  有学者临床观察,二者同用对
胆囊炎、胆结石、乙肝、肝硬化等引起的胁痛胃脘痛、腹痛等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5、川
草乌犀角
  《和剂局方》的摩挲丸川乌、草乌与犀角同用;古方《兰台轨范》大活络丹中也同用二者。犀角以防附子大热伤阴的燥性,附子可抑犀角苦寒,能伤胃气之凉性,似相畏又相成。
  6、
硫黄畏朴硝,水银砒霜
  古方中亦见同用,如《和剂局方》丁香丸、圣胜金铤及《外科正宗》一扫光等。
  7、
狼毒密陀僧,牙硝畏荆三棱 
  由于性效悬殊,配伍机会极少,罕见同用之剂。
  由此可见,十九畏并非绝对的配伍禁忌。若运用得当,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好疗效。
《药治通义》张志聪语:“考《伤寒》、《金匮》、《千金》诸方,相畏相反者多并用。”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提出:“相畏相杀同用者,互道也”,“古方多有用相恶相反者。盖相须相使用同者,帝道也;相畏相杀同用者,王道也;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经有权,在用者识悟耳。”李氏也认为相畏并非绝对的配伍禁忌。临床上采用相反相成的配伍,有可能为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开辟新的道路。
       [转帖] 正确认识十八反、十九畏
附子何辜(何绍奇)   绍奇谈医:附子何辜
       何绍奇
         有病消渴(非糖尿病,尿崩症待排除)者来诊,思量再三,为拟清上、安中、温下方,分别以天花粉、山药、附子三味药为主药,这张处方的底子,便是张仲景《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篇的栝楼瞿麦丸(栝楼根、茯苓、山药、附子、瞿麦)。患者到了药店,立遭拒配。药师说:“附子和天花粉是反药!”我听了哭笑不得,过去只遇到过附子和半夏同用遭拒配的事,当时我就指出过,传统的“十八反”中“半蒌贝蔹芨攻乌”中乌是乌头,乌头与附子虽然关系密切但是却是两味药,性味主治亦不相同。如麻黄与麻黄根一样,一个辛温发汗,一个凉涩止汗,能说它们是同一味药,只是部位不同吗?
         1997年,我曾写过一篇题为《为十八反平反》的文章,对“十八反”提出质疑,后来此文载在《朱良春用药经验集》(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年)一书中,看来有很多读者未能看到它,我因此将其附于本文之末,一并与同道探讨。
         附:《为“十八反”平反》
         药有相反,其说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序例》(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所辑出者)。五代时韩保升《蜀本草》指出:“相反者十八种”,当为“十八反”说的蓝本。迨至金代,张元素《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将“十八反”以及“十九畏”编成歌诀广为流传,相沿至今。千百年来,父以传子,师以授徒,药房见有“反药”,则拒绝配药。若干有“反药”的良方被束之高阁。至于医生因用“反药”而负屈含冤者,古往今来,更不知凡几!尤有甚焉,“十八反”之外,还有“株连”:笔者一次处方中半夏与附子同用,患者去市内药店配药,药工一看,面露鄙夷地说:“医生连半夏反附子都不知道么?这应该是常识。”附子乃附生于川乌者,半夏反附子,便是因母而牵连到子了,这不是“株连”、“扩大化”是什么?
         对此,我们先不妨看一看前人的论述。
         处方中用反药者,首推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篇》之甘遂半夏汤(甘遂、半夏、芍药、甘草、蜜),甘遂和甘草同用;同书《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之赤丸(茯苓、细辛、乌头、半夏),乌头与半夏同用。
         唐代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在其两部《千金方》中用反药的处方乃多达数十方,如《千金要方》卷七之风缓汤,乌头与半夏同用;大八风散,乌头与白蔹同用;卷十茯苓丸,大戟与甘草同用;卷十八大五饮丸既有人参、苦参与藜芦同用,又有甘遂、大戟、芫花与甘草同用,皆其例也。
         宋代官方颁布推行的《局方》,其润体丸、乌犀丸二方皆川乌与半夏同用。陈无择《三因方》卷十四大豆汤,甘草与甘遂同用。许叔微《本事方》星附散、趁痛丸二方皆半夏与川乌同用。
         金代李东垣散肿溃坚汤海藻与甘草同用。
         元代朱丹溪《脉因证治》莲心散芫花与甘草同用。
         明代吴昆《医方考》卷一通顶散,人参、细辛与藜芦同用。陈实功《外科正宗》海藻玉壶汤海藻与甘草同用(此方后来载入吴谦等编《医宗金鉴》中)。
         清代余听鸿《外证医案汇编》辑录名家方案,其中瘰疬门亦有用海藻甘草者。
         以上例子,不过信手拈来,汉、唐、宋、金、元、明、清皆有了,可见所谓反药也者,  “古人立方,每每有之”(余听鸿语)。那么,前人于此持什么态度呢?一种意见是:既有成说,不如不用为好。如陶宏景说:“凡于旧方用药,亦有相恶相反者,如仙方甘草丸,有防己、细辛;俗方玉石散,用栝楼、干姜之类,服之乃不为害,或有将制者也,譬如寇贾辅汉,程周佐吴,大体既正,不得以私情为害。虽尔,不如不用尤良。”(原书佚,转引自《本草纲目》)。另一种意见是:贤者用得,昧者用不得。如虞抟说:“其为性相反者,各怀酷毒,如两军相敌,决不与之同队也。虽然,外有大毒之疾,必用大毒之药以攻之,又不可以常理论也。如古方感应丸用巴豆、牵牛同剂,以为攻坚积药,四物汤加人参、五灵脂辈,以治血块。丹溪治尸瘵二十四味莲心散,以甘草、芫花同剂,而谓好处在此。是盖贤者真知灼见方可用之,昧者固不可妄试以杀人也。夫用药如用兵,善用者置之死地而后成,若韩信行背水阵也;不善者徒取灭亡之祸耳,可不慎哉。”再一种是李时珍的意见,他说:“古方多有用相恶相反者。盖相须相使用同者,帝道也;相畏相杀同用者,王道也。(注:这里的“相畏”,是依《本经名例》:“有毒者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与后世“十九畏”之“畏”完全不同);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经有权,在用者识悟耳。”他还指出:“胡冶居土治痰僻,以十枣汤加甘草、大黄,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东垣李杲治颈下结核,海藻溃坚汤,加海藻;丹溪朱震亨治劳瘵莲心饮,用芫花,二方皆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故陶弘景言古方亦有相恶相反,并乃不为害。非妙达精微者,不能知此理。”他的意思是说,用者能够“妙达精微”,有所“识悟”,还是可以用的,不过需要特别慎重而已。以上这三种意见,应该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