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药心悟:中药“十八反”,你怎么看?

 醒真 2017-02-15


小编导读

对于学中医的人,对中药“十八反”一定是十分熟悉的吧,但这流传千年的药物配伍禁忌,在现如今的实际运用中,却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有人认为,中药“十八反”对于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并不是很大,甚至有人觉得中药“十八反”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关于中药“十八反”,您怎么看呢?不妨在写留言处分享您的看法!


 “十八反之名虽为五代后蜀韩保升等在《蜀本草》中首次提出,但无具体内容。北宋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列出反药为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敛;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藜芦反五参、细辛、芍药,为后世十八反歌诀的依据。金代张子和的《儒门事亲·卷十四》有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敛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的歌诀供初学医者诵读。其后李时珍《本草纲目》更有三十六反之说,比王怀隐说的反药加了一番。但后者除大戟所反者外,其余三种主反都是副食品,较少或根本不作药用,故后代流行者仍以王怀隐之说为多。此说一行,一切配有反药的古方,有的人不敢用了(如《金匮要略》甘遂半夏汤之类),有谁在处方中配伍了反药,药店就拒绝售给,同道也时有非议。这样,却使有些方药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十八反到底是否存在呢?回答是很可能不存在。现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里的甘遂半夏汤即把甘遂和甘草用于同一方中;赤丸又把半夏同乌头用于同一方中;明代陈实功著的《外科正宗》里的海藻玉壶汤又把海藻和甘草用于同一方中,都犯了反药之禁。作者亦曾多次用过上述三方,只要病情适合,用量得宜,从未发现异常反应。作者在治疗体未大衰的结核性胸膜炎病人时,曾多次用大戟、甘遂、泽漆、连翘、黄芩、沙参、枳实、甘草等为方;治疗颈淋巴结核时,曾多次用泽漆、何首乌、夏枯草、海藻、甘草等为方,常获良好效果,并无不良反应。

2.根据《中医文摘》1960年第3期载李安成等的实验说:作者为了探讨甘草、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诸药配伍禁忌的反应,以家兔确定无毒性反应后,把若干家免分成两组:一为对照组,分别以芫花、大戟、甘遂、海藻按6.6g/1.5公斤体重计算;另一组为试验组,按上单位药量分别加入甘草3.3g/1.5公斤体重饲食或灌胃进行比较观察,证明上五种药,无论单味药或按配伍禁忌配用,对家兔的呼吸、心跳、体温、瞳孔反应及胃肠功能,均无显著变化。虽然人与家免对某些毒物的反应可不相同,但如把反药配在一起果能增强毒性,则四种按配伍禁忌配用的药施于个体,何以没有一个发生显著变化?适应总是有一定的范围和限度的。

3.增强毒性,无非是一药与另一药合煎,发生了化学变化或增加了一方的毒素而致。就现今的实际情况说,不少中药所含的主要成分已被人们所知了。但大戟与海藻之功效、成分不同,何以都反甘草?人参与细辛的功效成分迥异,何以都反藜芦?这些都足以发人深省。

4.名老医生罗继光告诉我,在他的家乡,新中国成立前有一人因久病不愈,痛苦难支,曾在三个药店分别把十八味反药买齐,一同煎服,图谋自杀,但尽剂而安然无恙。那么,是不是古人毫无根据地提出十八反来哗众取宠呢?我看不是。它的产生,可能是古人把偶然视为必然而致。因为十八味药中的大戟、芫花、甘遂、乌头、藜芦五味药均为大毒之品,如施用于虚弱患者,必然会引起不良反应;即使病人身体尚健,因用量过大或服量过多都会造成事故。这些都是有毒之药自身产生的恶果,而不是配伍了另外的药的问题。十八反中并无无毒药无毒药配伍而称反药的例子,便可以证明。曾记新中国成立前,距我家不远一位老中医黄某,予一单腹胀病人开了一剂十枣汤,方中的大戟、芫花、甘遂并无甘草与之配伍,但终因病人体力不支,服药未尽而死。这里再回到古人来说,可能是古人用过或见到别人用过前五味毒药配伍其所谓不相反的药,治疗过病情适合的患者,而未见异常反应;又曾用过或见到别人用过前五味毒药配伍其所谓相反的药,治疗病情不适合的患者,而发生了事故,因而得出药物相反之说来。

数以千计的中草药,在配伍中是否真有反药存在,还有待于今后从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中来总结确定。即使有,也不一定在这十八味、三十六味中。鲁迅先生说得好: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也会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应当极端感谢的。许多成功的经验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对此,我愿与同道共勉。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