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广学》中药常识——十八反

 谷山居士 2022-12-21 发布于上海

图片

附: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谚语
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第一句:本草明确的指出了十八种药物的配伍禁忌
第二句:半(半夏) 蒌(瓜蒌) 贝(贝母) 蔹(白蔹) 芨(白芨)攻击或与乌(乌头)相对
第三句:藻(海藻) 戟(大戟 遂(甘遂)芫(芫花)都与草(甘草)不和
第四句:诸参(人参、丹参、沙参、玄参等所有的参)辛(细辛)芍(赤芍 白芍)与藜芦相背叛。
注解一下:
一,前面三味药:甘草,乌头,藜芦,加后面的十五味药,正好十八味药,故称十八反。
二,甘草——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
1 甘草与甘遂,虽然在十八反内,但此二药,在《金匮》中是有配伍的。痰饮篇,甘遂半夏汤。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甘遂大者二枚,甘草,如指大者一枚。还要以蜜半升合煎。师解,甘草与甘遂相反,盖借其反乱之势,以收拔正之功。以蜜和之,也恐急烈太骤,伤真气也。(泄饮而伤津,津为气化,所以会伤真气)
甘遂是泄水之药,但太过迅利,而胸膈之停水不去,故加甘草之缓,缓甘遂之迅利,以泄膈上之停水。甘草之缓与甘遂之泄,正好相反。此反药者,是药性相反,偏性相敌,并不是毒性。
2 甘草与海藻,此两味药相反。临床上很多医生,明知相反,就取其相反之力。治疗瘿瘤、瘰疬,淋巴结节,或者癌症的时候,此二药相伍,就是典型。李可老中医的攻癌夺命汤,其方就是以海藻与甘草打头。海藻,为消瘤专药,用是清水漂洗去盐。味咸,性寒,入肺脾肾经。咸能软坚化,寒能泻热消水(包括癌性渗出物与癌性腹水)。主治瘿瘤,瘰疬,积聚,水肿。与甘草同用,相反相激,增强激荡磨积,攻坚化瘤之力。这个“药反”他能有毒吗?“反”也是有道理的,但也不能全以有毒的概念理解。
3 甘草与芫花、大戟。一个补中性缓,一个是泄实性急,补泄不两立。即然用泄下,为何还要用缓?即然要补,为何还要泄。所以与甘草相反。此也是功能性相反。而甘草与芫花大戟,也不交集。所以这三味药,在《伤寒金匮》中,根本没有交集,也是井水不犯河水,基本是没有关系。没有这么用的。甘遂半夏汤,甘草,也只用了指大一片的量。他们的相反,就像故意吃撑了,再吃消食片一样,一个矛盾体,所以相反。

图片

三,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
1 乌头,就是附子的母根,因其外形带尖,像鸟类的头和嘴,而得名乌头,或名乌喙(鸟嘴)。乌头跟附子一样,是含有乌头碱,所以也是有剧毒的。乌头与这五味药相反,不敢细论,但是可以从附子角度来说说。
附子可以与瓜蒌配伍,也没见有中毒或者对人有伤害。附子与半夏,也可以配伍,如《金匮》附子粳米汤。
2 至于贝母,白蔹,白芨,都是很少用到配伍的。贝母是清肺热,止咳化痰的药,多是外感病用药,与附子内伤阴寒病,一般是没有交集的。而白蔹,只在《金匮》薯蓣丸中有,其它方子没有留意有用到。白芨,在《伤寒金匮》中,也没有这个药。网摘白芨药解中,也标注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四,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1 黎芦,是一味很不常用的中药。而后面的六味药,都是常用药。一个很少用的药,所以就不用担心“反”。黎芦这个药,能涌吐胸膈之涎痰,药性很厉害的。只有《金匮》中,有唯一的一方,黎芦甘草汤,原方还剂量失载。《长沙药解》卷一,黎芦:苦寒毒烈,善吐浊痰,兼治疥癣,杀诸虫,点痣,去瘜肉。
这个药平时极少用,可以说是专病专方的药。所以在配伍的时候,几乎遇不到。而之前的医家,在组时方时,早就避开这味药了。所以不用担心此“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