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各位朋友晚上好!提起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几乎每个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个右手高擎火炬,左手紧握《独立宣言》面容端庄慈祥的女神屹立于纽约自由岛的哈德逊河口附近。自从建成之日起,自由女神像就成为了美国的国家象征,而她的诞生却是源自大洋彼岸一场发生在咖啡店的闲谈。 ▲纽约自由女神像 1875年的夏季,塞纳河畔的咖啡馆里灯火通明。男人们正在畅谈爱情、自由、政治,女人们有意无意地倾听,时不时也发表一些看法。咖啡馆外,塞纳河水平静地流过,而酒吧里高谈阔论的气氛却是越发热烈。突然间,有人提出了一个极富浪漫色彩的建议——由法国政府出资,在美国独立战争胜利100周年之际打造一个纪念品送给美国。这个异想天开的提议一时间得到许多人的赞同,有人愿意操刀雕塑,有人愿意游说政府,有人愿意提供设计,这其中就有雕塑家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 ▲法国塞纳河畔 让人意外的是,法国政府竟然真的采纳了这个建议。九年后,一艘法国轮船抵达美国大陆东海岸,在纽约卸下已经成型的部件。经过为期两年的安装,高达四十六米的自由女神像从此傲然屹立,成为全球公认的自由与法治的象征。法国政府之所以愿捐建自由女神像,初衷为了纪念法国志愿军参加美国独立战争的伟大友谊。其实美国法制的体系与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也恰好来源于法国思想家们的启蒙。 ▲法国思想家卢梭、孟德斯鸠画像 英国法学家洛克撰写《政府论》以明确天赋人权、君主立宪的观点,孟德斯鸠指出了专政的弊端,卢梭解释了国家属于谁、政府为什么而存在的终极问题。来自英国、法国的自由思想犹如穿透重重乌云的阳光,迅速撒向欧洲各国,也传播到遥远的美洲大陆。可惜与美国不同的是,脱离法律追求自由,是法国的一个顽疾。 ▲法国巴黎协和广场 巴黎的协和广场,在大革命期间叫做“自由广场”,中央也曾立着一座粗糙的自由女神石膏像。他们渴望秩序,满怀热情地拥护强权人物拿破仑,结果拿破仑修改了共和国宪法成为皇帝,然后通过穷兵黩武将法国陷入动乱。为了自由,许多人冲上街头,一位姑娘更是高举斗争的旗帜向敌人决然冲去,美丽的生命就这样夭折在枪林弹雨之中。这一幕深深印在了巴托尔迪的脑海里。 ▲法国油画《自由引导人民》 这尊自由女神像的灵感来源于美丽的希腊神话女神,形体是来自巴托尔迪的妻子让娜,面容则是取自巴托尔迪的母亲。在一次婚礼上,巴托尔迪在邂逅了美丽端庄的姑娘让娜,让娜长得美丽端庄、仪态万方。在巴托尔迪看来,让她为“照亮全球的”自由女神像出任模特是合适的,让娜随即欣然允诺。在雕塑过程中,二人产生了纯洁的爱情,最后结为夫妻。 ▲巴托尔迪创作自由女神像 在得知法国政府愿为美国赠送一件礼物,巴托尔迪主动请缨铸造自由女神像,其全称为“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正式名称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女神头戴着的皇冠,是七大洲四大洋闪耀的光芒;左手捧着的《独立宣言》更是象征着美国人民追求自由,挣脱暴政的决心;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枷锁,象征着美国人民为勇敢自由民主奋斗的证明。对于饱受苦难的美国移民者来说,这是摆脱旧世界的贫困和压迫的保证,自由女神就此成为了国家精神的象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