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人最爱参与的运动是跑步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

 方珺逸 2017-10-27 发布于上海
民间选手热情参与2017上海市民篮球赛。本报记者 邵剑平 摄民间选手热情参与2017上海市民篮球赛。本报记者 邵剑平 摄

  本报讯(记者 秦东颖)《2016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简称“300指数”)昨天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本市全民健身事业总体发展情况比较令人满意: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这两项数据有较大提高,市民健康状况良好,体育消费水平有所提升。

  加大投入,体育场地面积小幅上涨

  2016年本市全民健身“300指数”总数为226.8分,由“健身环境”“运动参与”“体质健康”三个单项指数构成。其中,“健身环境”指数为80.7分,发展总体令人满意。2016年,全市新增体育场地面积1620113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1.72平方米(2013年末),增加到1.83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的增加,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投入和保障。2016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总投入7.7亿元,主要投入在社区体育场地的建设维护和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的举办。全民健身人均日常工作经费为17.7元,连续五年稳步提升。

  报告同时新引入体育微信公众号服务质量评估,参照上海政务微信测评体系,从生产力、影响力及热门话题等方面进行考量,对市、区体育部门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测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上海体育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参与运动的人更多,跑步是首选

  “运动参与”的指数为74.3分。本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从2015年的40.8%增加到42.2%,有明显提升。参加体育锻炼首要目的为改善体质、增进健康的市民占84.0%。数据表明,跑步、快走(健步走)、骑自行车、羽毛球、游泳、篮球、力量健美、徒步登山攀岩、乒乓球、舞蹈类位居市民参与的体育项目前十名。

  在拥有较强健身意识的基础上,申城市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也逐年提升。在居民健身状况调查中,88.6%的受访者表示在2016年发生了体育消费,体育消费的中位数为1500元,41.3%的受访者消费金额在1001至5000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