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大运年,目前距离大运会召开已经不到100天了,而对于成都这座城市来说, “ 运动 ” 显然是一个越来越热的关键词。近日,成都市体育局发布了《成都市 “ 家门口 ” 全民健身基础设施意愿调查报告》,成都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成都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以下分别简称为“报告”、“计划”)本文UP君将结合这两个文件以及清华五道口体育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城市体育消费报告》,用多个维度的数据揭秘成都人的健身习惯,也为大家描绘出成都未来全民健身的宏伟蓝图,来,我们一起来感受数据里的运动成都 …… ![]() 2020年,成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742万,体育人口比例提升至48.6%。 不要小看这个数,这个比例高于2020年全国平均数(37.2%)。同时,也提前达到《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与《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的体育人口比例 —— “ 2025年达到38.5% ” “ 2035年达到45%以上 ” 的要求。 提前15年超标完成!成都人厉害了! 当然,成都并不满足,提出到2025年,成都全市体育人口比例将达到50%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4%。 2000万人口的1.4%,就是28万人,差不多每年要新增6万人形成稳定的运动习惯,UP君觉得难度不大。
![]() 报告显示,虽然不同年龄段市民都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但每个年龄段间依然有细微差别。调查显示,成都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市民比例分别为6-17岁(60.46%)、18-45 岁(56.33%)、46-69 岁(59.25%)、69 岁以上(60.23%),其中18-45岁略低于其他年龄段。 为何00后们热衷锻炼了,UP君认为近些年中考改革是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让体考成为了00后升学必不可少的考试科目,今年中考体考满分已经达到了60分。而双减的落地,也进一步减轻了学生们的课业负担,能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 社会中坚力量 —— 18-45岁人群不仅积极锻炼比例略低于其他年龄段,不运动比例也是最高的,达到了12.03%。至于原因嘛,不外工作较忙,运动时间分散、运动精力有限。 在此UP君建议,运动不在乎时间、地点,上下班途中早一站下车,走路去上班,中午午休或者晚饭后,在楼下打打乒乓球、跳跳绳也是可以的嘛。
![]() 成都市民最爱什么运动项目呢? △成都向上制图,数据来源于运动成都
![]()
此外,一些小众运动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增长,如攀岩、射箭、散打、街舞、爵士舞、柔力球、滑板、迷你高尔夫、轮滑等项目。 ![]() 一般来说,大家运动不外乎为了有副好身板,但调查发现,成都市民参与体育运动,目的其实非常多: 69.39%的成都市民进行体育运动的主要动机是释放压力; 59.01%的市民为了健康塑形; 31.57%的市民通过体育运动进行亲子互动、丰富家庭生活; 30.54%的市民为了追逐时尚运动,在体育中获得娱乐感; 21.79%的市民将体育作为一种社交途径。 解压居然排首位,近七成的市民试图通过运动来缓解压力。对比《2020年成都市居民体育消费调查报告》,解压的排名仅为第四,市民提及率为31.7%,2021年,成都人民到底经历了什么,压力翻倍了!? 减肥塑形的需求也从35.2%暴涨至59.01%,难道真的是过劳肥、压力肥? △《2020年成都市居民体育消费调查报告》体育消费主要目的,图据:运动成都 也有更多的人将体育作为社交的一种方式,显然,随着体育氛围的增加、体育锻炼时间的延长、运动专业度的提升、体育消费市场的变化,体育的功能被越来越多地开发出来,于个人而言,是身心的调节,于社会而言,是更注重体验与交流的亲子互动与社交。 ![]() 近年来,在加快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和“五大赛”举办背景下,成都体育基础设施供给量保持较快增长,截至2020年底,已建成体育场地5.5万余个,总面积达3710万平方米。 看数据太枯燥,UP君每天用脚步丈量城市,可是深有感触,从场馆到体育公园,已经强烈感受到体育运动在城市的整体氛围达到空前高度,来一起回顾一下:
△ 图据:《中国城市体育消费报告》 ![]()
![]() 运动不仅是一种消费模式,更能跃升为一项产业,这背后是一盘大棋。还是用数据说话,我们来看看成都的体育消费含金量如何,毕竟成都是首批入选的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完全可以让体育消费牵引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能级提升。 在运动这件事上,成都人没 “ 抠 ” 过,78.4%的成都市民表示愿意为体育运动付费。最为滑稽的是,在前面 “ 积极参与运动 ” 调查中意外 “ 落后 ” 的18-45岁年龄段人群,在体育消费上扳回一城,他们是最大的体育消费群体,平均占比达到了42.77%。其次是46-69岁年龄段,占比达39.42%。这说的不就是你我,还没运动上,先把装备置办齐全!买买买直接让成都运动鞋服消费跻身全国第二。 △ 图据:《中国城市体育消费报告》 健身器材消费方面,北上广深领跑全国,依据电商销售额估算,一线城市的健身器材消费总额超过20亿元;成都、杭州紧随其后,大于15亿元,果真是新一线的领头羊。 △ 图据:《中国城市体育消费报告》
![]() 前面说得很热闹,但具体到消费数据来看,现阶段成都市民个人年体育消费支出在3000元以上的不足2成,体育高消费较 “ 乏力 ” ,尤其是老年的体育消费不足。 对比深圳,2020年深圳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4.93万元,而人均体育消费达3175元,对城市消费发展具有明显的支撑作用。 △ 图据:《中国城市体育消费报告》 目前我国体育消费规模约1.5 万亿,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2.8万亿,复合增长率超过13%,但不同城市间的增长率是不同的。 以成都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呈现出资源型消费特征,虽然人均GDP低于一线城市,但作为省会城市往往能够获得较好的赛事资源,体育企业在开拓市场时也更倾向于选择这些城市,因此体育商品供给较为丰富,城市体育消费可观。 △ 图据:《中国城市体育消费报告》 《消费报告》指出,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体育消费支出最重要的因素,但人均收入和体育消费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月收入低于平均水平的消费者会大幅削减其体育消费,因此低收入人群占比越低的城市体育消费增长的潜力越大。 通过对比各城市的薪资水平发现,除北上广深外,月薪4500元以下人数占比较低的城市有杭州、苏州、成都、南京和大连,结合城市体育指数,全国19个城市现阶段体育消费规模可观,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其中, “ 优 ” 级城市深圳、上海、广州和杭州2025年人均体育消费将超过4000元,成都等新一线城市预计超过3500元,届时,成都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全市体育消费总规模突破800亿元。 △ 图据:《中国城市体育消费报告》 △ 图据:《中国城市体育消费报告》 那么各位,大运年你周边的体育场地有哪些明显改善呢?你的运动习惯发生改变了吗?你认为成都在体育消费方面还可以有哪些创新吗?留言区见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