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红《呼兰河传》:你的城市,藏着你生活的样子

 书山有路gwj 2017-10-27 发布于陕西


《呼兰河传》精读第一天 来自麦家陪你读书 16:40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的领读  

回复“早安”,送你一张早安签


谷主麦家说:读书像交友,一本好书会让我们的心灵少一分孤独。读书的长度是需要锻炼的,当你每天多增加一点阅读量,你自然会习惯。


嗨,早上好。亲爱的小伙伴们,欢迎收听麦家理想谷“陪你读书”栏目。


今天是我们开启《呼兰河传》阅读之旅的第一天。这本书像一部自传,萧红回忆着出生小城的每条街、每间商店,自家的每间屋子、每个摆设,当然还有那些人、那些事,好的、坏的,不好的、不坏的,好的不见得怎样优美,坏的也不会有多可恶,总是命当如此,哭也不由得人,笑也不由得人……


好啦,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笔下的东北小城,去领略散文诗般语言所描绘的风土人情。(今天阅读的是原书的第一章内容【第1页~第38页】)





呼兰河是一座怎样的小城?

呼兰河是一座并不繁华、甚至有一些愚昧的小城,城里的生活单调刻板。

小城里 的人们就像植物一样,天真善良,却也困窘狭隘。他们像活在日历里一样,每一天都是努力却散漫的,每一天也都重复而乏味。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经受着风霜雪雨,受得住的就挺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

 

萧红的写作,就是扎根在这样的故乡里。她写故乡的风土人情,并不止于描绘风光,而是立足于“人情”二字。通过不动声色的白描、平实的语言,扎扎实实地把呼兰河小镇人们的日常生活描写得栩栩如生。

 

同样是写农民的劣根性,不同于鲁迅先生辛辣的夸张讽刺,萧红采用的正是这种“四两拨千斤”的白描手法,让我们通过对这些底层人物命运的唏嘘,了解到呼兰河人们的善良与局限。

 

呼兰河的人们质朴淳厚,也懒惰自私。街道上的大泥坑,晴天时给周围人家带去蚊虫,路过的人和牲畜有陷进去的危险;雨天则成为足以没顶的水坑,但是没有人想去把它填平,把这个障碍解决掉。

 

他们愚昧、迷信、落后。他们将一切不熟悉的事物都排斥在外比如看到那拔牙店铺大招牌上大大的一排牙齿时,只觉得稀奇古怪,出于好奇心停下来看,但是真正牙痛的人,宁愿去熟悉的药铺子里抓二两黄连含着止痛。

 

农业学校校长的儿子掉入泥坑被救起后,人们议论纷纷,有指责学堂设在庙里冲撞了龙王爷的,有说因为是孩子父亲讲课说没有龙王爷而遭到了报应,越说越离谱、越夸张,却没有一个人去思考怎么解决大泥坑带来的不便和危险。

 


他们的愚昧、迷信,尤其体现在之后我们将阅读到的,有关团圆媳妇的故事。这里我们先大致地领略一番。

 

他们天性乐观,但也自欺欺人。大泥坑的存在,给了大家消遣、热闹的机会,也让他们有了吃瘟猪肉的借口。那又青又紫的猪肉,被冠上“淹死猪肉”的名头后,大家便在煎、炒、蒸、煮之后,“放心”地吃了起来。

 

偶尔有小孩道出了这些“淹死猪肉”其实是瘟猪肉这一事实,大人们却为了面子打了孩子。看哪,他们告诉自己那不是瘟猪肉,说得多了、说得久了,就仿佛那真的是健康猪肉。呼兰河城的人们,就是这样自我欺瞒地过了一天又一天。

 

他们就这样平平静静地活着、熬着,他们都是善良的、冷漠的。

 

就说那卖豆芽菜的王寡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安详的日子,直到她的独子夏天到河边洗澡淹死后,她疯了。于是她短暂地成为小城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但渐渐地也被遗忘了,甚至王寡妇的亲人朋友也不再记得她的悲苦。

 

除了善忘,他们甚至还将这些不幸者,和疯子、傻子、瘸子、瞎子规划一类。疯了的王寡妇还是卖豆芽菜,但城里有一些冷漠的人,却还偷她的菜。而大多数人,看到她因为菜被偷而狂哭时,也只是施舍几分恻隐之心,就这样过去了。




但是在萧红的叙述里,最惊动人心的却是这样一段:小城的造纸坊里,有一个私生子被活活饿死了。萧红轻轻地来了一句:“因为他是一个初生的孩子,算不了什么。也就不说他了。”

 

从小城居民的视角、观念出发,轻轻的一句评说,就把他们的冷漠、无知,刻画得入木三分。是啊,初生的孩子就不是生命吗?就不重要吗?这孩子是谁的私生子,为什么会被活活饿死?没有人关心,于是作为读者的我们也无从知晓,但冷漠的人心却生动得很了。

 

同样的,萧红还用几句话叙述了几件与人命相关的故事染缸房里两个学徒,为了一个妇人打架,其中一个被按进染缸里淹死,另一个则在监狱里度过了一生。但这件事最多成为了人们口中的谈资,三两天后就被遗忘了,淹死人的大缸里染的布,照样流通着,成为男人的棉袄、棉裤、新娘子出嫁时身上穿的大红袍子。

 

还有,豆腐房里两个伙计打架,却把拉磨的小驴的腿给打断了。但是,萧红写道:“因为它是驴子,不谈它也就罢了。”但是打了驴子那人的母亲却为了这哭瞎了眼睛。这是为什么?是赔驴子的钱让这妇人家无力承担。


或许,生活的穷困让人们无暇去关心人命,更遑论动物的性命。他们冷漠、无知,却也令人可怜。

 


但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呼兰河城的人们不关心死去的生命,愚昧,不关注现世的人生,他们的生活,似乎是很苦的,一天一天糊里糊涂地过去了。但他们却关心着死后穿的、戴的,于是扎彩铺里的房子、衣裳、马,都万分好看、活灵活现。

萧红对那些人间悲剧轻描淡写,却对扎彩铺里的物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几个悲剧故事的留白,人们对死后生活向往的愚昧,让悲的力量更加的强烈。

 

是啊,呼兰河的人们过着穷窘艰难的生活,但他们并没有想着如何做出行动去改变它,却是借由虚无缥缈的迷信,为自己勾勒死后富贵生活的蓝图,然而这一切对切身的生活并没有任何用处。

 

读着她冷峻笔锋下的描写,我们能感受到冷漠,心不断地在坠落,又觉得仿佛被掐了一下又一下,感到生疼生疼的这是因为萧红在描写这一切时,以看起来是“自传体”的自我叙述出发,甚至还特意使用了孩子的视角。

 

孩子的眼光简单而直接。因此,这些痛苦被直接摆在了纸面上,在人生的悲凉、宿命的不可抗争、愚昧无知与朴素单纯的结合下,显得愈发有力度。

 

那读到这里,我们对呼兰河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这座小城,有着怎样的风土人情?它并不繁华,也不美丽。其间居住的人们纯朴但愚昧,日子过得压抑又单调刻板,好像每个人都在熬,时不时说一些别人的悲苦,来慰藉自己人生的苦。

 

不过,这只是呼兰河风情的一部分。明天我们将一起去阅读萧红对呼兰河城热闹场面的描绘,那些美好的、喧闹的、但更愚昧的所在。


 

【今日话题】

你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小城藏着怎样的故事呢?快来分享你的故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