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冰心玉壺”新解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17-10-27 发布于陕西

 

 

“冰心玉壺”新解

丁啟陣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唐代詩人王昌齡的這一首《芙蓉樓送辛漸》,是膾炙人口的名詩,後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堪稱家喻戶曉的名句。然而,歷來不少注家對其中「一片冰心在玉壺」中「冰心」的解釋,我認為是不夠準確的,至少是不夠全面的。

關於「冰心玉壺」,歷來主要有兩種解釋。一種可以說是「辯誣」,一種可以說是「明志」。

所謂「辯誣」,即言王昌齡在向親友表明自己的清白、廉潔。這種說法流布最廣,影響最大。清代學者提出之後,今天的不少唐詩選本、鑒賞文章都沿襲其說。清人黃生《唐詩摘抄》卷四云「此自喻其志行之潔」;黃叔燦《唐詩箋注》卷八云「……下二句托寄之言,自述心地瑩潔,無塵可滓。本傳言少伯『不護細行』,或有所為而云」。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唐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93頁)註釋說,王昌齡概括前人「玉壺」「冰心」的意思,「用以表示自己的清廉」。上海辭書出版社《唐詩鑒賞辭典》也說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1983年版,132頁)。

所謂「明志」,即言王昌齡在向親友表示自己已然無意仕進,下決心過隱居生活了。這種說法,早在明代就有人提出來了。唐汝詢《唐詩解》卷二十六云:「……倘親友問我之行藏,當言心如冰冷,日就清虛,不復為宦情所牽矣。」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卷十九也是這種觀點,「言己之不牽於宦情也」。

自然,兩種說法各有道理,也都能舉出若干佐證。例如,「辯誣」說,可以聯繫到《河岳英靈集》、《唐才子傳》記載的王昌齡形跡,即曾因為不拘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就是說,王昌齡有被人誤解、需要辯解的事情。前人也的確有以冰比擬心的純潔、清廉的。陸機《漢高祖功臣頌》「心若懷冰」,鮑照《白頭吟》「清如玉壺冰」,都是這種用法。姚崇《冰壺賦》中則明白地把冰壺比作君子為人處事的清廉之德,序言曰:「夫洞徹無瑕,澄空見底,當官明白者,有類乎是。故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盧綸《清如玉壺冰》更是直接把玉壺冰跟做官聯繫在一起,「玉壺冰始結,循吏政初成。既有虛心鑒,還如照膽清」。王維、崔顥、李白等人也曾用冰壺自勵,推崇磊落澄澈的品格。「明志」說雖然未見舉證,但是,我們也不妨為其列舉一二。王昌齡好友常建《王昌齡故居》詩「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等句,說明王昌齡的確有過隱居的念頭和行為。而且,他的隱居很可能就是在遭受貶斥之後,多少帶有牢騷憤懣成分。王昌齡《九江口作》「明時無棄才,謫去隨孤舟」,便是很好的證明。此外,白居易《醉後戲題》用玉壺冰指心灰意冷、清心寡慾,「自知清冷似冬凌,每被人呼作律僧。今夜酒醺羅綺暖,被君融盡玉壺冰。」白居易的玉壺中冰,特點是「清冷」,可以被他人理解為近「僧」,顯然不是一般的純潔清澈的意思。

我以為,相比之下,「明志」說比「辯誣」說更合情理,也更合詩意。洛陽親友倘若有出於關心、慰問而有所探詢,你就告訴他們,我王昌齡是純潔、清白的。如此直白、急切地為自己辯白,語言突兀,了無韻味,這不像是出自「詩家夫子」、七言絕句寫得不比李白差的王昌齡之手的詩句。洛陽親友倘若有出於關心、慰問而有所探詢,你就告訴他們,王昌齡現在心情已經較為平和寧靜,不再汲汲於仕進,不再牢騷滿腹,請他們放心。這樣理解,就既合乎人之常情,也符合語境,問答相應。

其實,除了上述兩種理解之外,我認為還可以有第三種理解:王昌齡在表示自己對洛陽親友契合不渝的感情。

在王昌齡之前之後,唐代詩人都有用玉壺冰表示友情的。駱賓王在跟朋友李嶠分別之際,作了《別李嶠得勝字》一詩,詩的末二句為「離心何以贈,自有玉壺冰」。大約是取玉壺與冰兩者品性相似,比喻兩人情投意合。王維《清如玉壺冰》「玉壺何用好,偏許素冰居」,王季友《玉壺冰》「堅白能虛受,清寒得自凝」,無名氏《玉壺冰》「素質情方契,孤明道豈殊」,都可作佐證。王維《清如玉壺冰》、王季友《玉壺冰》和無名氏《玉壺冰》,都是講兩情契合的作品。

我認為,把玉壺冰心理解為兩情相契,更能體會這詩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意蘊。明人陸時雍《唐詩鏡》卷十二言「後二句別有深情」,他大約也是這樣理解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