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冰与玉》

 野之老 2017-02-09
单从外形上看,这冰与玉就极为相似:或均凝脂一般,或均清纯无瑕,或均晶亮澄空等。于是,关于冰与玉,历代也便就有了众多的联结说法,诸如:壶冰、冰壶、冰心玉壶、玉壶储冰及白玉壶、玉壶冰、一壶冰、鲍壶冰、一片冰心等……

以上之说各有来历,我们这里只重点说说最后两种:“一片冰心”与“鲍壶冰”。其实,关于“冰与玉”的联结,最早的说法与出处应该是唐代王昌龄的著名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了。该诗出自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全诗如下:“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很显然,“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这首诗的“诗眼”。另外,要理解此诗,还得重点吃透诗中的几个字:“寒”、“连”、“入”及“孤”字。第一句极为关键!“寒雨连江夜入吴”,看: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也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这里,“连”字与“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已为诗人分明地感知,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此处王昌龄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而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同时也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出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了。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便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就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啊!水流而山固,故王昌龄并没有将离愁别意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而是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地就牵出后两句那临别的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了。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当然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了……

而至于“鲍壶冰”之说,则出自南朝-宋-鲍照的《白头吟》诗作:“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人情贱恩旧,世议逐衰兴。毫发一为瑕,秋山不可胜。”因鲍照此诗中首次提到了“清如玉壶冰”,也就是后世人们常说的“冰心玉壶”,所以人们也将此说成是“鲍壶冰”。但毕竟南朝鲍照诗作在唐代诗作大家王昌龄之后,故而“冰心玉壶”的首创权理当是王昌龄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