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河南奇兵 2017-10-28 发布于河南

《孙子兵法》中言:“善战者,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势”者,大局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凡是擅长用兵打仗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努力寻求对自己有利的态势,不可求于下属,并且能够立足于全局态势的发展变化合理的量才用人,选择适合的有用的人才。

孙子兵法: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那么如何做到根据态势合理的择才、用才呢?从“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众所周知,木石的特点是放置于安稳平坦的地方就静止不动,放置于陡峭险峻的地方就会滚动不止,形状方正就容易静止,形状圆滑就容易移动。木石之性,代表的也就是“势”,必须要懂得利用各种外条件,不论是否有利于自己,都能一句态势,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将态势转变为有利于自己的方面。

“求之于势”,最重要的是“造势”,意味着竞争优势不是靠消极等待而得来的,而是靠主动创造;“造势”后还要懂得“任势”,即要凭借对自己有利的态势,来以势压敌。木石沉重,用力搬事倍功半,以势动则事半功倍。

孙子兵法: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孙子兵法》认为,战略的最高准则绝对不是以苛责部下、用苦战来取胜,而是要用“势”来取胜。这就把“势”提到了有关指挥艺术的地位。孙子并未给“势”下定义,而是巧妙地借助自然现象来说明,“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意思就是,飞流直下的急湍之所以能够冲走石头,都是因为迅猛的水势,成语中有一词“势不可挡”说的也是如此。只有“识势”“任势”才能做到势不可挡的境界。

“势”不是静止毫无变化的,所以仅仅只是“取之于势”是远远不够的,“取势”的前提是“识之于势”,要对形式的发展和趋向变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大局往往表现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些关键时机、关键问题上,想要把握好大局,需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态势,并利用好态势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容制胜。

孙子兵法: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所以说,做到“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就是不管是做什么,不要把问题都归结在他人的身上,更不要随意的责备他人,要在“以利取势”“以权谋势”的过程中学会因势而用,量能而使,以势酿势,最终成功地达到“制敌”的目的。

本文摘自王颖《每天一堂国学应用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