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6年来首次出现夏粮减产。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称尽管国内不存在粮食短缺,但耕地在城镇化中被大量占用影响了粮食安全。此外,地方政府要求农民用土地来换取社保和公共服务但无法保障失地农民的就业,将制造新的不公平。(央视8月31日) 的确,社保向来都是城里人的福利,而且,即便对于城市人口来说,社保其实也绝非免费午餐,而是长年缴纳社会保险的应得收益。如此看来,让农民也享受社保待遇,的确是给了农民以城市待遇,既然相当数量的农民都向往着城市生活,羡慕着市民待遇,城市社保待遇唾手可得,还真是正中农民下怀,来得恰到好处。 不过,农民的社保,显然不会是免费的午餐,而同样需要农民为此付出代价,正如市场上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农民同样得“一手交土地”才能“一手领社保”。即便如此,人们恐怕依旧会认为农民在这场交易中占了便宜。的确,尽管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及房地产的火爆,土地早已是寸土寸金,但是,农民手上的土地却与此无关,恰恰相反,作为“地球美容师”,土地对于农民而言,其实更多意味着辛苦的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更是农民们的典型形象。这个时候,交出土地不仅意味着摆脱整日的辛劳,还能获得市民的社保待遇,的确是一桩相当划算的买卖。 然而,“以社保换土地”让农民占了便宜,显然更多是站在城市的视角,充其量不过是利用了农民对城市生活的无知与向往罢了。现实中,只领社保是不是能支撑基本的城市生活,城市人其实最有发言权。连收入不菲的城市白领都常常慨叹于物价不断上涨与生活成本过高,仅仅有了社保的农民,是不是真能过上他们理想中的城市生活,显然是需要打上个问号的。事实上,对于拥有土地的农民而言,他们好歹可以靠土地供应全家起码的食物,而且还能获得些额外的收益,而土地换社保之后,不仅失去了赖以为生的土地,假如得到的社保连餐桌都不保,这个便宜占得怎一个亏字了得。 基于上述视点,城市化固然是中国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是,“土地换社保”式的城镇化路径,显然还缺乏对于农民权利的起码关照,甚至本身就已陷入了为城市化而城市化的陷阱之中。无论如何,城市化不仅要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同样要保证城市化后的农民能够改善生活,真正过上相对体面的城市生活,而不是让农民沦为又一个城市失业赤贫阶层。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社保换土地”式城市化背后的不公,的确需要给予足够的警惕,对于失地农民的就业与生计问题,更需有社保之外的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