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榷、郭汜为什么能控制东汉中央政府?

 宛平2008 2017-10-28
  李榷、郭汜控制长安城(下)
  
  泪痕春雨
  
  朱俊是与皇甫嵩地位相当的军方大佬之一。在讨伐黄巾之乱时,皇甫嵩是左中郎将,朱俊是右中郎将;在灵帝末期,皇甫嵩任左车骑将军,朱俊任右车骑将军。
  
  在董卓时代,简单的去看,朱俊的地位似乎已超过了皇甫嵩。
  
  “这时董卓专权,以为朱俊是老将,表面上装着很信任他,内心却很嫉忌他。关东兵强盛起来,董卓害怕,多次召集公卿会议,迁都长安,朱俊常制止他。董卓虽然恶朱俊反对自己,然而想利用他的名望,于是表请升太仆,作为自己的副手。”
  
  “董卓还长安,公卿百官在道旁迎接。董卓暗示御史中丞以下官吏都得下拜,屈服皇甫嵩。事毕,拉着皇甫嵩的手说:‘义真服不服呢?’皇甫嵩笑而向他请罪。董卓才解了恨。”
  
  从上面两段内容去看,朱俊依然能与董卓分庭抗礼;而皇甫嵩显然已不能与董卓分庭抗礼了。当然了,他们之所以表现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处境不同,显然不能证明朱俊当时的地位高于皇甫嵩。但是,通过前面的一系列历史去看,朱俊绝对是一个可以和皇甫嵩相提并论的人物。
  
  董卓回长安后,留守洛阳的最高军政长官就是朱俊。而朱俊在董卓回长安后,就公然打出了反对董卓的旗号。
  
  “使者不能屈服他,由是没有任他为副相国。董卓后来入关,留朱俊守洛阳,朱俊与山东诸将通谋为内应。后来害怕被董卓偷袭,于是弃官跑到荆州去了。”
  
  “董卓任弘农杨懿为河南尹,守洛阳。朱俊听说了,又进兵洛阳,杨懿跑了。朱俊认为河南残破没有什么可以倚靠的,于是东去驻军中牟,通告州郡,请出师讨伐董卓。”
  
  董卓死后,因为大家都认为关中必乱,所以以陶谦领衔,共推朱俊为太师(臣子推举某个人任这种职务,已是近于另方中央了),试图大举入关中。
  
  “董卓被诛以后,李榷、郭汜作乱,这时朱俊还在中牟。陶谦认为朱俊是名臣,又累有战功,可任以大事,于是与众豪杰共同推朱俊为太师,通告牧伯,同讨李榷等,奉迎天子。因奏记朱俊说:‘徐州刺史陶谦、前扬州刺史周乾、琅琊相阴德、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太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趚、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郑玄等,敢言之行车骑将军河南尹幕府、、、’”
  
  但是,因为在贾诩的策划下,关中并没有因董卓之死,而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乱中。所以,朱俊很快发现,率军趁机入关中的机会已不存在了。
  
  不久后,李榷郭汜派人拿着圣旨征诏朱俊到长安政府任职。
  
  简单的一看,李榷郭汜的脑袋肯定让驴踢了;因为,从传统历史的内容去看,朱俊只要脑袋没有让驴踢过,就绝没有理由接受这种所谓的圣旨征召,因为地球人都知道,这里所谓的圣旨,就是李榷郭汜的意思啊。更主要的是,朱俊不接受李榷郭汜的命令,李榷郭汜也丝毫奈何不了朱俊啊,因为不要说李榷郭汜了,就是董卓,朱俊以前也一直是高举大旗反对。但是,朱俊在接到这种征召后,经过一番权衡利弊,却去长安赴任了。
  
  以前看这段历史时,我实在奇怪极了。当然了,大家看到我前面分析的那一大堆,肯定不会感觉太奇怪了。因为,李榷郭汜为代表的长安政府,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军阀政府,而是凉州军人为主的,联和非凉州系建立的政府;而且在这个政府中,也给予了士大夫集团足够的尊重。恰恰相反,现在的关东地区,却已彻底军阀化了,换而言之,现在的关东,遍地都是拥兵大佬,朱俊地位虽然尊荣,却实在看不到发展的空间。
  
  因为当时的长安政府,是一个军人集团、士大夫集团共同分享权力的政府。所以,李榷郭汜一方面派人给朱俊下圣旨,征诏朱俊到长安城任职。另一方面,肯定会让贾诩(凉州系的灵魂人物)、周忠(士大夫的领衔人物之一,周忠也许大多数人不知道是何许人也,但周忠的堂侄,相信大家都知道,因为他的堂侄就是大名鼎鼎的周瑜)给朱俊写一些私信,甚至还会让其它士大夫代表成员,也纷纷给朱俊写信。总而言之,希望朱俊更清楚的认识到长安政府的本质;再总而言之,你别听关东地区的丑化宣传,我们长安政府对士大夫集团的政策,只有比关东那些军阀宽松,而绝不会比关东那些军阀严苛;更主要的是,我们手里有皇帝,我们才是名正言顺的合法政府。
  
  贾诩在信中,大约会告诉朱俊,你千万不要听信外界的种种传言,换而言之,现在的长安政府,绝不是一个军人独裁的政府;他是一个以汉献帝为中心的,团结各大利益集团、群体的、代表汉帝国中兴愿望的新政府。而且,我们也希望团结更多有志之士,加入我们这个团队之中。
  
  而周忠、皇甫嵩等人的私信中,肯定会讲述现在的长安政府,是如何如何的尊重士大夫集团的既得利益。总而言之,士大夫集团在长安政府的政治权力,并没有被剥夺,甚至军事权力也依然保存着。总而言之,现在凉州军人,虽然在长安政府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我们的地位也不容低估。更主要的是,只要越来越多的士大夫集团成员,愿意加入长安政府,肯定会让我们士大夫集团在长安政府的发言权越来越强大,最后我们就可以用和平的方式,渐渐把凉州军人挤到边缘地位。
  
  当然了,朱俊在接受征召前,肯定也会派一些亲信到长安政府考查一些。最后朱俊得到的结论自然是,长安政府虽然没有贾诩、周忠、皇甫嵩说得那样好,但是他们所说的情形,大致是真实的、可信的。
  
  在这种背景下,朱俊难免会心动的。因为,关东地区的士大夫集团也早就军阀化了,他们或归于袁绍旗下,或归于曹操、袁术旗下,自己现在无非是得到陶谦等人的拥戴,而陶谦之类的人,其实也早已军阀化了,他们虽然把自己捧得比天也高,但充其量只是把自己当盟主看、甚至只是把自己当旗帜去看的。所以,自己地位虽然尊荣,但在关东地区,也实在无法打开局面。
  
  而在关中地区,与自己处境类似的士大夫成员非常多,换而言之,他们地位尊贵、也拥有一些不可低估的实力,却都受制于军人势力。如果自己进入长安政府,就可以与他们共存共荣,而且只要大家玩好了,通过一系列纵横开合,也未必不能把军人势力挤到边缘地位。
  
  经过一番思量之后,朱俊就决定到了长安政府任职去了。
  
  当然了,看到李榷郭汜征召,陶谦等人都劝朱俊千万不要到长安城,而朱俊却是力排众议到长安城赴任去了。总而言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朱俊就是要深入虎穴去了。
  
  “朱俊说:‘用天子的命令召臣子,应当不等车子就要去,何况是天子的诏命呢?且李榷、郭汜是奸乱小人,樊稠是平庸无用的人,没有什么远大的谋略,又势力相等,变乱必作。我乘他们的不备,突然行动,大事可为。’于是辞陶谦而赴李榷的征召。、、、。”
  
  “初平四年(193),朱俊代周忠为太尉,兼尚书事。第二年秋天,因日食免官,再行骠骑将军事,持天子节镇守关东。没有出发,值李榷杀樊稠,郭汜又自生疑惑,与李榷打起来,长安中乱,所以朱俊不去镇守关东,留在朝廷任大司农。、、、”。
  
  说到朱俊到长安任职,我们再倒推回去的看看王允之死。
  
  王允当时没有选择跟吕布一块出逃,大约就是因为当时他接收到的各种信息,给他产生了太多的幻想。
  
  因为一切是显然的,以凉州军人的实力,想与非凉州系拼得鱼死网破,应该是能做到的,但是想成功解决非凉州系,却显然不存在可能性;至于想独自控制关中,就更不具备可能性了。一切是显然的,西部的马腾韩遂已在关中边境虎视眈眈;东部的朱俊、陶谦也在函谷关外虎视眈眈;而皇甫嵩、周忠等人,虽然不敢与他们火并到底,但是力量也实在不容低估。
  
  在这种背景下,关中必然是众多力量共同控制的关中;董卓一系的凉州军人,是绝不具备独自控制关中的实力。因为,历史一直在编造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神话,所以三国历史中,围绕关中的历史,常常是云遮雾罩的。
  
  首先,我们知道必须得知道,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战略,因为从公元190年到公元195年,凉州军人(先是董卓,后来是李榷、郭汜、董承)一直都在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曹操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力,也是经过一翻复杂的博弈实现,绝不是他想挟就能挟的。当然了,这是后话,我们这里说到这件事,只是希望大家知道,曹操自然很有战略眼光,董卓、李榷、郭汜也不是白给的。
  
  其次,董卓一系的凉州军,势力最鼎盛的时期,不是董卓生前,而是李榷郭汜控制长安政府初期。因为,李榷郭汜控制长安城后,一纸诏书,朱俊那种大佬,都会乖乖从关东跑到长安任职;不要说别的了,仅这种事实,就足以证明当时的长安政府,影响力远远超过了董卓时期的长安政府。更主要的是,李榷郭汜控制长安城后,派出特使赵歧、马日磾、段训到关东,袁绍、公孙瓒、袁术都得承认,他们可以代表中央政府,并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法理的优势;这一切在董卓时代是无法想象的。[注1]而且,曹操、刘表当时也纷纷派人出使长安城,也希望从长安政府获得法理上的优势。[注2]
  
  从上述内容,我们似乎可以看出来,李榷郭汜对关中的控制、治理,远比人们想象中要高明、成熟。当然了,李榷郭汜能做到这一点,主要是因为有贾诩作总策划。事实上,董卓为代表的凉州系衰落,主要是因为他们后来起了内哄;而绝不是如传统历史所说的,因为董卓、李榷、郭汜缺乏政治头脑。事实上,他们的政治头脑非常高。否则,他们绝对无法在短期建立一个关中、关东大佬都普遍承认的中央政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