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凤翔

 昵称48969768 2017-10-28

创办学校,精心培育纺织科技人才

石凤翔自日本学成回国后,深深感到各纺织厂仍然引用建厂开始时外国安装技工所教的旧式技艺,师徒相传,不知改进,早已陈旧落伍,绝难与外国工厂竞争。1918年,石凤翔除在武昌甲种工业学校任教外,更创办了楚兴纺织学校,他倡导学理与实践并重,使得工厂员工可以到学校里学习理论,学生可以到工厂里学习技艺,把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成一体。他带领两校学生到上海、南通、山东等地的纺织厂实习,以增长见识。毕业的学生除楚兴、裕华两厂录用外,中国北方各纺织厂亦争相聘用。

《棉纺学》

1940年,他在西安又创立大华纺织训练所,招收高中毕业学生,加以纺织专业训练,自任所长,并兼授课。在此期间,著有《棉纺学》一书,内容包括:世界棉花之分布、出产、品种、分类、性质及检测;纺织之演进;纺纱之原理、清弹工程、梳棉与精梳、粗纺与精纺、捻线与整理;纺纱机械之安装、运转及保养;工厂之设计,如厂房、动力、采光、照明、空调、除尘、消防、仓储、搬运、灾害之防止、劳工福利及工厂经营等,约160万字,以为教材。在编写时,他参考了国内外大量书籍,加上自己辛苦创设工厂的经验,内容充实,条理清晰,深受师生的欢迎。该书1954年在台湾年又刊印再版。

1947年,他虽身兼裕华、大兴、大华等3公司的总经理,但仍创办了江汉纺织专科学校,并自兼校长,把他工余时间及精力全部贡献给学校和学生,造就出许多优秀人才。

纺织厂经营管理上的能人

石凤翔致力于振兴中国的纺织工业,长期从事纺织企业的经营管理,注意改进技术,发展生产,提高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在他先后筹划、设计、督建及经营的裕华、大兴、大华、广元、大秦等5家纺织厂,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是在大华厂和广元分厂的建设中,克服重重困难,卓有成效,为抗战时期发展内陆纺织工业作出了贡献。

早在30年代初期,

抗日战争日本人在华北日渐扩张其势力,大肆收买中国人经营的纺织厂,侵占中国的野心日益暴露。石凤翔以他丰富的纺织知识及经验与对时局体验之远见,建议将大兴纺织厂迁移到当时经济较落后的大后方——陕西西安,以为长久之计。1934年,他在西安火车站附近的郭家疙台买地百余亩,破土兴建,历时一年半始成,计有纺锭12000枚、织机320台,名为“大兴二厂”,公司聘他为经理兼厂长。1937年,由大兴、裕华两公司再投资120万元,扩充规模到纺锭4万枚、织机820台,并改名为西安大华纺织公司。他对发展生产、改进技术、提高质量各方面,多有尽力。同时,对贩布小商、售棉农民亦尽量给予方便,招待膳宿,致使工厂声誉大振,所产“雁塔”牌细布,畅销西北,业务亦日益发展。

1939年12月14日,日本空军大举轰炸大华纺织厂,损失惨重。抗日战争期间物资缺乏,纺织机零件全无供应,为修复机器,不得已只有自己动手,设立翻砂、锻、冷、热处理等工场,并在上海购买各种零件约1千吨,由河南洛河借游击队的协助偷运到西安,才逐渐地修复开工。

1940年,他有鉴于西安被轰炸之情景,为分散风险,更为分散目标,特选在四川广元山区建立分厂,并把山头挖空,将工厂全部安装在山洞之中,以免再遭轰炸的损失。当时申新公司与雍兴公司亦先后在西北设立纺纱厂,机器甚新,产品亦好,与大华竞争甚烈。他反复研究,最后决定将纺纱机全部改为日式的“阿尔法(α)型大牵伸”,仅花费10余万元,就提高了纺纱质量,并降低了成本,使大华厂立于不败之地。

滇缅公路

由于西北地区交通运输不便,石凤翔决定大华公司自购卡车数辆装运。然当时汽油供应发生问题,于是聘请了一位化学工程师续光清,自制酒精以替代汽油为燃料。正值试验期间,西安大华厂被日军所炸,公司立即考虑迁厂事宜,近2千吨机器搬运即成了大问题。于是,向美国购买大卡车40辆,由滇缅公路驶回,不久滇缅公路即被日军切断,因此这批车辆为国内最大的车队,连政府都无法比拟。所用的燃料,均为西安及广元两地自设的酒精厂所供应,因而完成了迁厂广元的计划。抗战期间,南宁失守,一时政府汽油中断,军用亦深感困难,而在他的筹划下,大华公司自有汽车,自有酒精燃料,不但自用有余,连重庆国民政府的军火及军用品也依赖他们运送。沦陷区逃出的学生,也可以免费搭乘大华汽车前往成都、重庆。此时,裕华公司的重庆及成都分厂亦都开工,所用之棉花亦由西北运去。对于他的远见及魄力,这成为抗战期间的一段佳话。

台湾省化学纤维工业的开拓者

粘胶纤维1953年,台湾省生产事业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尹仲容,代表政府与美国粘胶公司签订一份合约,购买技术在台生产人造棉,以解决台湾棉纤维之不足,却找不到投资人。因为制造粘胶纤维过程比较复杂,除了本身制造过程外,还需要大量的二硫化碳、硫酸、烧碱、净水及特别的发电系统,都必须自行供应,实乃一综合性的化工工业。经尹仲容再三相托,石凤翔立志为台湾省纺织工业开拓另一新的天地,在纤维制造业方面担起了开创重任,约集各大纺织厂的资本家出资,寻找化学、化工、纺织界的精英吕凤章、王友彬、石尔璜等人共同成立了中国人造纤维公司。1957年4月28日,纺出台湾省第一根人造粘胶长丝,开创台湾省人造纤维工业的新记录。1959年又生产出粘胶纤维及玻璃纸。1962年他与中华开发公司资金合作成立联合耐隆公司,1964年开始出产锦纶,开创台湾省合成纤维之先河。同年,又建立涤纶厂。此后,为研究开发此类纤维的使用技术及最新操作条件等,又增加了12000枚混纺纱锭及300台织机。另成立了加工处,对涤纶、锦纶长丝的加捻、染色、织造及整理作现场研究及开发。数年后,粘胶短纤维及锦纶长丝均已达到国际水平,只有涤纶短纤维之品质始终无法与日、美抗衡。而省内已有一美商工程公司在承建两家涤纶厂,将来竞争必然激烈。他又想到必须有所突破,又派人到日、美等国考察。在1967年他临去世前,决定与涤纶产品已是世界一流水平的日本帝人株式会社技术合作,完成他提升涤纶产品品质的心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