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制造病人:美式精神分析的全球化

 冬天惠铃 2017-10-29

像我们一样疯狂: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

Crazy Like Us: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e


愈演愈烈的全球化正在将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变得扁平单一,在《像我们一样疯狂》的作者伊森 · 沃特斯看来,而这种前所未有的时空变化所带来的可怕后果,并不仅是像麦当劳快餐、星巴克咖啡、GAP时装或者好莱坞大片这类美式文化消费产品的肆意泛滥,而是从北美流向全球各地的正在对精神卫生领域产生引领作用的范式和手段及其造成的令人无法预测和想象的效应。


国际社会在人类心理疾病认知和诊疗实践过程的美国化倾向,将导致与精神疾病相关的现代理论和诊疗方法的高度趋同。作为最危险的理论输出物,这种“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势必加速精神疾病相关的当代理论和诊疗方法的标准化和程式化,而人类心理、意识和精神研究原本具有的文化多元性、历史和区域差异性也会被科学话语所渐渐抹平。


在20多年前,著名社会学者瑞泽尔(Ritzer)曾以自创的“社会麦当劳化”这一术语,对麦当劳式快餐经营原则对于现代社会运行和操作机制的影响,进行冷静细致的解析,其目的在于归纳出值得世人关注的一种以高效性、可计算性(预测性)、统一性和自动控制性为特征的社会运行的标准化趋势。


可以说,本书作者所担忧的就是从北美蔓延到世界各地的心理医学认知模式、诊断标准和技术路线的“麦当劳化”现象。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和《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简称为DSM-IV)已然成为这一单向知识输出过程中的强劲推手。


《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首版于1952年,这部人手一册的业内“圣经”和实践指南会随着精神疾病领域在研究和理论方面的进展定期修订,目前已经出到第五版,有将近千页的厚度。单纯从经济效益方面来看,畅销全球《手册》已经成为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重要创收来源。


在本书作者眼里,《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在全球心理疾病诊疗行业内的权威性及其显示出的普适性,已经引发某种“麦当劳化”趋势。《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是由身处发达工业国(或者说是第一世界)的精神医学专家,以处在第一世界的精神疾病患者及其病痛体验为诊疗对象和研究基础编写而成,在实践中逐步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诊断指南。《手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美式心理疾病全球化”的符号和标杆,具有不言而喻的权威性和象征性。


在这个高度多元化和复杂多变的世界,不同的文化语境使得不同的“正常”和“异常”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存在成为可能。因而当美国《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逐渐被各国专业心理医师所接受,成为天下所有精神疾患的分类和诊断标准,并且在提供科学统一的旨在“包治百病”的疗法的同时,也把“美国式的心理疾患”传到异国他乡,从而构建甚至“发明”出与《手册》所罗列症状相对应的原本未必存在于本土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


作者试图在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视域内,通过综合媒体报道、文献回顾和由实地访谈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以一种近似于人类学田野工作者的专业热忱,聚焦香港、斯里兰卡、桑吉巴尔和日本,讲述了一个个与“美式心理疾病”的地方体验紧密相关的故事。 


作者在第一章记录的可以说是有关厌食症在香港“水土不服”的案例,因为我们很难想象在美食之都香港,竟会有厌食症产生和泛滥的文化土壤。然而,当香港媒体连篇累牍地出现美国精神医师对厌食症提出不厌其烦的警告,在西方专家洞见导引下推出的各种宣传活动和预防教育项目层出不穷,众多少女终于“意识”到厌食症这一表达和宣泄情绪压力的全新途径,香港遭受神经性厌食症折磨的年轻妇女的人数骤然增加。


1994年,一位年仅14岁形容枯槁的香港少女在光天化日之下突然昏厥倒毙。在争相报道这一惨死悲剧时,当地记者很快找到了神经性厌食症的症状和成因。作者不失时机地介绍了香港著名心理医师李诚的相关研究。李诚在诊疗实践中发现:有少数故意挨饿的女性病人并没有神经性厌食症的明显症状。她们既没有身体超重的病理恐怖,也不存在所谓的体型问题,更无意通过瘦身来使自己变得纤细和苗条。这一迹象表明,李医生可能发现了一种罕见的亚洲独有的精神疾病,虽然其表现形式与神经性厌食症极为相似,却属于完全不同的疾病范畴。


在第二章作者聚焦的案例来自飓风肆虐过后的斯里兰卡当地受害民众与所谓“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即PTSD)的奇特遭遇。在西方语境中PTSD是指在战争或者灾害中遭受巨大创伤体验后出现的一种比较有典型性的症状。参加过越战和海湾战争的老兵经常受到这一病症的折磨。


2004年席卷斯里兰卡的飓风刚过,众多西方专业人士凭借常识判断PTSD的案例在这一欠发达地区将有爆炸性的增长。于是乎NGO组织闻风而动,蜂拥而至,在斯里兰卡设立了心理咨询服务站点。然而当地人的文化信仰以及对于灾后抑郁情绪的认知与西方人有着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在西方行之有效的PTSD诊疗法无法超越文化界限,或者说PTSD在当地的存在形式并不符合美版《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所设定的标准。


当地人似乎更需要重建家园的建筑材料,而不是随处可见的心理咨询师。在艺术治疗师指导下涂抹作画的孩子露出困惑的笑容,显然不得要领。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PTSD似乎是被自然界的飓风和国际精神医学界的“人来疯”同时刮到了斯里兰卡,让当地民众茫然不知所措。


本书第三章主要围绕精神分裂症在非洲桑给巴尔呈现出的与欧美社会语境中截然不同的疾病特征。作者力图探讨一个使西方研究者感到迷惑不解的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精神分裂者患者看来有更好的康复机会。究其原因,西方专业人士认为这不仅与可确切测量的大脑化学物质差异有关系,而且还有外部刺激和文化认知等因素。


作者通过一位在桑给巴尔长期进行田野研究的应用人类学者的视角,来呈现出政治局势变化、信仰实践、家庭成员关系和生活事件是如何影响当地人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认识和态度以及日常照护方式。这种蕴含文化和社会特殊性的精神分裂症的地方性体验,显然有别于被生物医学话语体系所主导的疾病叙述模式。


作者在本书最后一章,详细地陈述了葛兰素史克公司在日本进行的针对抑郁症的大规模市场营销的案例。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悲伤是一种值得尊重甚至体现高贵气质的情感,绝非病理学意义上的抑郁。在一个多世纪前,神经衰弱症曾被症断为一种属于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的时尚病。


如今,当美国心理医师和医药公司联手进行干预,以市场营销的手段构建出了无所不在的抑郁症,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开始将寻常的哀怨愁思视作必须寻求医疗诊断的问题。而这正是想葛兰素史克这类国际医药公司巨头所期待的情形。作为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的制造商,葛兰素史克不遗余力地将有关悲伤和抑郁的全新概念介绍给日本人。


而在此之前,日本精神病学界和普通民众只认定一种需要住院治疗的较为罕见的严重抑郁病例。作为营销策略,医药公司支付高昂报酬并邀请精神病学家到度假胜地参加研讨会,与公司CEO和营销专家分享洞见,向公众传达通过药物治疗得以康复的信息,随后巧妙地在营销活动中展现出抑郁症的全新概念和形象。营销疾病比营销疗法更能推动营收。这一在美国屡试不爽的套路在日本这个医药业巨头格外青睐的富裕国家被再次复制。


日本公众从营销中得到的抑郁症印象虽不明晰,却被告知抑郁症会影响到几乎每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人,聪明人,有上进心的人,以及成功人士。到处都是标明“请咨询您的医师”的药物广告,鼓励人们通过要求处方药来应对可能会遭遇的污名化并使自己的病情得到控制。然而在2000年前后,有关帕罗西汀药效的证据并不全面,而一些副作用(如失静症、暴力倾向和自杀风险)却被有意忽略。总之,对于营销活动的推动者来说,科学质疑不可能成为销售额的障碍。


以全球化为主题的畅销书籍可谓汗牛充栋。此书以美式精神疾病为棱镜,审视全球化条件下理论范式和诊断方法如何从西方社会流向世界各地及其产生的未预后果,的确有另辟蹊径的效果。与寻常专栏作家不同的是,作者熟谙人类学、心理学和精神医学专业的相关文献,对哈佛医学人类学家凯博文和他的弟子李诚等人的主要研究发现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然而,在对美式心理疾病全球化的倾向发出有意警示的同时,作者似乎没能充分估计到本地精神医学界人士在实践中对于美国经验和美国模式的观点和态度。比如说,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士,都是依照世界卫生组织的ICD(国际疾病分类系统)来进行临床诊断,美国的DSM主要做研究参考之用。对于读者和业界人士来说,本书透过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传播和泛滥这一严峻事实所要表达的文化反思和自身精神,仍然值得嘉许和赞赏。

复旦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  潘天舒

转自复旦人类学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