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古老武术点穴

 空明飞雪 2017-10-29

第一节 点穴与解穴的原理

点穴与解穴的原理,是以中医学的经络学说为依据的。中医认为,人体是由五脏六糖、筋、骨、血、脉等组成。而每个组成部分都有机地联系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整体起主要作用的是五脏六腑,其中脏腑关系配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关系的相生相克来维持着机体的平衡。人体经络的分布,内通五脏六腑,外连四肢百骸,它是人体气血循行的道路,起着联系、协调、平衡、营养人体各部组织的作用。它是人之体表与脏腑相联系的主要通道。人靠的是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才生机勃勃体格健壮。人如果气血失调,则死机潜伏、疾病缠身而垂危欲绝。所以,要制人,就必制其经络,造成其气血凝滞,脏腑功能失调,身体各部活动受限,直至丧命。

所谓点穴,就是通过运气发劲、格斗招式,以手、足、头、肩、肘膝等部位在瞬息之问,完成意到气成.气到血到,血到力到的功夫,点中敌方的要害穴位,使其在外力强有力的击打之下,突然关闭,造成经络受阻,穴位失灵,致敌局部或整体失去活动能力,从面达到制服敌人的目的。点穴是伤人,解穴是救人。武功精湛者,一举手就足以致强敌于死地,而对于于垂危之人,略施手法,则可使其复苏。如果只能杀人而不能救人者,则称之为死香,死手是不可取的。故历代先师谆谆告诫后人:“习武者尚德不尚力,力虽足以伤人,而人未必心悦诚服。唯德者,力虽逊于人,而人必帖然。

第二节 寻经

学习点穴法,必须先了解身体各穴点的准确位置之所在,要能辨别该穴的起止循经路线,还要知道各穴位与脏腑、脑颅、气血、五行、阴阳的依存关系、相生相克关系、相互制约关系,才能逐渐学到点穴法之精髓,才能谈得上运用。

十二经络

人体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机体全身上下各部组织外系筋骨皮,内联五脏腑,上下、左右之间联系循环,就是经络。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大的干脉,又以直行者为“经”,是主干;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支面横者为络”,是旁支为小;统称经络。

气血循行路线为十二经络。即:手太阴肺经、手阙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阙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 胱经。

气血在人体内的循行规律是:手的三条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运行至手,交接于手的三条阳经,再从手沿臂外侧运行至头,交接于足的三条阳经:又从头沿胸腹、背、下肢外侧运行至足的三条阴经;而后从足沿下肢的内侧经腹运行至胸,复交接于手三阴经。

经络的运行,眼睛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却有络点布于体外,即为穴道,又称经穴。

穴位的主要作用,据《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载:“五脏有疾者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性,而知五脏之害点。”可见,压打穴位,可反映出人体某脏器部位的特殊反应。

实践点打穴的作用与应用,需要熟悉十二经络、气血运行、时辰兴A旺关系,方能应手作点打意图,百战不殆。

任脉、督脉

任脉起于小腹中,向下出于会阴穴,沿着胸腹正中线向上经阴卓、腹部、胸部、项部而直到下唇下方正中的承浆穴处,由此分为左右两支环绕口唇,会于龈交,沿面部上至跟眶下

本经脉根据人体荣衰,属太阳12时辰,气引循流。

督脉起于小腹中,向下出于会阴穴处,经尾骨端的长强穴,沿=着背部正中线上行,经头部、前额、鼻柱到达上唇内之龈交穴处

持续更新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