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见的养育风格中,有些会对孩子产生积极、鼓励的正面效果,有些则会带来负面效果,比如让孩子失去信心、丧失价值感。 在“正面管教”领域中,父母的养育风格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控制型、娇纵型、忽视型、和善而坚定型。 前面三种往往会带来负面效果,第四种则有助于孩子成长为一个快乐、有能力、对社会有贡献的成年人。 控制型 “控制型”的父母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管理自己的孩子是他们的责任,是父母职责的一部分。如果他们不能迫使孩子去做他们认为“对孩子好”的事情,那么他们就成了“娇纵型”的父母。
他们最常用的管理方法就是“奖励”和“惩罚”。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普通的“奖励”已经很难诱惑他们了,所以这个时期的父母往往更倾向于“惩罚”,如禁足、取消特权、扣除零花钱、情感虐待(冷战、拒绝)等。 这样的做法短时间内看起来能有效管住孩子,但是从长期效果来看,孩子们将会:
这种类型的父母每天都在捕捉孩子的好行为,以便奖励;或者捕捉孩子的坏行为,以便惩罚。这样的父母每天都很累,他们要一刻不停的盯着孩子,生怕错过什么。 而孩子呢?他们恐怕没学会什么承担责任的本领,倒是学会了如何不让父母逮到,或者如何跟父母谈判才能获得更多奖励,又或者是当奖励不再有诱惑力时拒绝服从,再或者就是对父母全然的依赖,拒绝承担一切责任,不论是关于自己的还是关于他人的。
我们都是从那个年龄走过来的,当父母用“控制”的方式对待我们时,我们会觉得“被尊重”吗?会觉得自己处于很积极、正面、想要做贡献的状态吗? 骄纵型 “娇纵型”父母的典型做法就是过度保护、溺爱和解救自己的孩子。这种做法让父母觉得自己已经尽到了职责,因为他们不仅把孩子的日常生活照顾的无微不至,更会从痛苦、折磨中保护或解救自己的孩子。
这样的父母就像“圣徒”一样,孩子可能会很喜欢,但是殊不知,这样的方式正在剥夺孩子学会自己飞翔的权利。例如,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有的孩子因为家长不买玩具,当街辱骂或者殴打父母;有的人长大了不工作,在家里“理所当然”的“啃老”;有的人长大结婚后仍像个孩子一样,无法承担生活里的重任,导致亲密关系紧张。 这样的行为多半都是因为他们有一对“娇纵型”的父母,没有在该让孩子承担责任、面对后果的时候用尊重的方式鼓励孩子去面对,而是选择了代替、保护和解救。 “娇纵”的长期后果是:
有的“娇纵型”的父母能够发现自己的做法对孩子可能过度保护了,不利于孩子成长,他们可能会改变以前的做法。这时孩子也许会认为父母不在乎他们了,甚至会指责父母不爱他们了。其实这都是暂时的,坚持下去孩子会明白的,但是很多家长会选择妥协,又变回了“娇纵型“父母。 同样,有的“控制型”父母也会意识到自己可能对孩子控制太多了,出于内疚就转型做了“娇纵型”父母。转变后的父母中有一部分又会觉得这样对孩子有些“失控”的感觉,结果又变回了“控制型”。在这些摇摆中,孩子始终没有学会自己该承担的责任。 忽视型 如今的父母都很重视家庭教育,都很爱孩子,所以绝大多数父母都不会认为自己是“忽视型”父母。 但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忽视”并不一定是指家长对自己真的不在乎,比如家长沉迷于工作、不能与孩子保持沟通,或者由于父母的无意识导致对孩子生理、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变化没有及时关注,甚至有的父母为了避免和青春期的孩子发生冲突,会选择放弃或逃避,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被忽视”的感觉。 青春期的孩子是孤独的,他们嘴上经常说“别干涉我”,但心里其实是渴望与他人联结的。“被忽视”的长期后果是:
和善而坚定型 ![]() ![]() “和善而坚定型”的父母关注的是孩子的品格和社会技能的培养。他们关注教育的长期效果,而不是即时的短期措施;他们会给孩子全部的爱和信任;他们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同时也尊重自己的需要;他们会给孩子设立合理的界限,也赋予孩子相应的责任和权力;他们不会为孩子的错误过分担心,而是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 和善而坚定的父母会让自己的孩子知道:
想成为“和善而坚定型”的父母,最大的困难就是转变对错误的看法。通常父母们总会把“错误”等同于“失败”。这种恐惧让父母不得不马上采取措施把孩子从“失败”中解救出来,或者干脆为了避免犯错,对孩子进行严格的控制。 举例来说 小A是个调皮的男生,经常在班里惹出大小骚乱,班主任老师对此非常恼火。 一次,小A和小B发生了冲突,老师气急败坏的批评了小A。小A对此很不服气,与老师发生了争执。老师继而气愤地把事情告诉了家长。 小A的爸爸并没有因为儿子与老师发生争执而担心和生气,也没有纠缠老师对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公平。爸爸先认可了孩子的情绪:“小A,你是不是觉得老师处理得不太公平,所以很生气?”看到爸爸并没生气,还很理解自己,小A就把自己的心里话都告诉了爸爸。爸爸耐心的跟小A分析了为什么老师会这样处理,既承认了小A的观点,也理解老师的工作,又找出了小A平时表现的问题,化解了小A心里的不满。 接着爸爸又鼓励小A主动去找老师解决问题,并且和小A商量了跟老师沟通的要点:向老师道歉坦陈自己的不尊重行为,真诚的说明自己对老师处理方式的不赞同之处,承担自己在这件事中该负的责任。 在爸爸的鼓励和支持下,小A顺利的化解了和老师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在言行上需要约束自己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小A在这件事中学到了沟通的本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承担责任的勇气。 我们要了解青春期的孩子,也要了解自己的养育风格。有了这些了解,我们就找到了和青春期孩子相处的大致方向——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然,我们和孩子之间不是要一争高下,不是要“赢过”孩子,我们的目的是了解彼此,“赢得”孩子的信任与合作,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 ![]() 程程老师,十余年一线教师和班主任经验,国家一级教师职称,美国注册正面管教讲师,国际认证鼓励咨询师,悦心父母沙龙创办人。 见识过各种性格的孩子,接触过各种类型的父母,也解决过无数孩子和孩子、孩子和家长之间的矛盾与问题,多年的梦想是开办一所“家长学校”,和爸爸妈妈们一起用科学的方法爱孩子。每周与各位家长分享如何与青春期孩子相处、正面管教、家庭教育等内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