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动百科导航:越南→克木族(54个族)资料简介

 江淮风情 2017-10-30
概述

  未识别族群的克木人:在西双版纳除了世居的傣、拉祜、布朗、基诺等12个民族外,还有一个未识别族群的克木人。克木人自古居住在西双版纳至老挝北部边境地区,是古高棉的一支。“克木”意为“人”、“人民”,克木人有克木、克比之分。克木内部又分为“克木泐”(西双版纳土著)、克木老(老挝迁入)、克木交(越南迁入)三个群体。克木人主要分布在勐腊县南腊河、南亮河、南满河、南俄河两岸,以及景洪市嘎洒乡曼迈村公所的老、中、新寨。总人口仅2000余人。

  克木人在历史上曾有过强盛时期,曾在勐腊县尚勇的天峰山一带建立过强大的王国,开采磨歇井盐畅销老、越、泰、缅各国。后被傣族征服,沦为奴隶。至1950年,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克木人长期从事山地农业,刀耕火种,生产力水平低下。克木人在山区住高脚式竹楼或四壁着地的平房,茅草盖顶,竹笆围墙。部分克木人迁到平坝后,建傣式竹楼或瓦房居住。克木人原有自己的衣饰,近年逐渐着傣装。克木人不与外族通婚,同姓氏族也不通婚,违反者受“同槽吃食”的处罚。青年男女15岁以后,即可自由恋爱,需请媒人说亲,婚礼在女方家举行。在女方家住满3至4年,才能接回男方家,届时男方父母要举行隆重的招媳妇仪式。克木人每个氏族都以一种动物或植物作图腾姓氏,女随母姓,子随父姓。男氏族的图腾姓氏有虎、水鸟、猴等;女氏族图腾姓氏有小米雀、秧鸡、白头翁等。克木人有语言,无文字。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全民族讲傣语,部分人掌握了傣文和汉语。

  劳作与居所

  克木人以种植稻谷、玉米、木薯为主。生产工具主要是从赫蒙(苗)人、京(越)人那里买来的刀和斧。播种时,在坡地附近随手砍来的大约2米长,甚至有3人长的点播棍,用完后又随手扔掉。有一些克木人定耕定居后,开始学会种水田和梯田。由于河溪畔已无多少可耕种的田地了,他们以畲地和刀耕火种为主。按地势分,有坡畲地、平畲地;按种植种类分,有稻畲地、玉米畲地、木薯畲地;按开发对象分,有老林地,属上等畲地(现今日益减少),再生林或竹林开发出来的畲地等。

  克木人有自己的历法,按其历法劳作。克木历一年也分为12个月,正月比阴历正月早2个月,比泰历正月迟1个月。正月开始耕种,先伐草木,使之晒干后,放火烧草木,作为肥料。耕地主人就地搭一座茅草棚,照料庄稼,防鸟、虫、兽害。收割后,茅草棚就成为粮仓。30多年前,克木人与毗邻民族明显不同的是,他们还处于半种植半采集状态,粮食不够吃,还得依赖大自然的恩赐,采摘可食的野生植物,还吃青蛙、虫、虫卵,猎获野兽可肉食。

  克木人住的是上人下畜的干栏房,但并不很坚固,只能住5年至7年,这是因为以前他们居无定所,在此住几年,在彼住几年,一生要搬迁10次至15次,平均大约四五年搬迁一次。克木人有句俗话说:“3天搬家,3月迁村”。由于经常搬迁,家产很简单,也没有笨重的东西,一般有马、斧、锅、衣服、被子、家禽、宗教信仰用器,放进背篓就可以全部装完。富人则会有铜锣、白银、一两头水牛。另外,富人的干栏房屋顶呈螺蛳壳形,一般人的屋顶是双斜面、四斜面的干栏房。5座至7座房就构成一个村屯,有10座至15座干栏房就算大村寨了。


  克木族

  20世纪60年代末,有一部分克木人开始定居或是较长时期居住在一个地方,因此干栏房也变得坚固、讲究,家具、用器也增多,有灯、暖水瓶、水壶、茶杯、搪瓷脸盆、瓦缸等等,甚至还有自行车和马。

  奇特的姓氏

  克木人有两种姓,一种是本民族的姓,可分为几类:第一类是用野兽的名取姓,这种野兽也是他们的图腾,如虎(又分各种斑纹的虎)、貂(又细分为几种)、鹿、狐狸、猴、熊、松鼠、水獭。第二类是以鸟的名字取姓,如凤凰、燕子、画眉等等。第三类是以草木的名字取姓,如羊齿植物。如果图腾死亡或不见了,他们会很悲哀,如虎图腾的人,得知老虎死的消息,会悲伤地哭起来,把图腾视为自己的兄弟或亲戚。更不能吃图腾的肉。他们认为,吃了图腾的肉,牙齿会摇动,肚子会痛,甚至不能去摸图腾,否则手烫脱皮。万一碰到老虎伤害人,狐狸吃鸡鸭,老鹰叼鸡鸭,本图腾的人只可驱赶,不能射杀图腾。祭祖时在身上和脸上画或文饰成图腾模样。另一种姓是从泰族那里借来的,如罗、韦、广、古。


  克木族

  同一祖先的克木人后代居住在一起,他们有自己单独的礼仪和习俗,经常往来,互相帮助。头人是由有威信的和小康之家的家长充当,但不是族长,年龄最长的人才能担任族长。不论居住相距多远,如五六天的路程,或十来年不相见的同姓人,一旦相见都很热情。

  婚丧风俗

  同一姓的克木人被认为是同一血统,不能通婚,违反者被视为乱伦,会受到惩罚,男女两人要到猪槽吃食,学猪走路,巫师在旁举起斧头,做砍头状,口中念念有词,大意是:鬼啊!虎啊!要咬,要抓就在今天,过了今天就免了。

  他们的婚姻由3个群体缔结而成,甲姓集团的男子只能娶乙姓集团的女子,乙姓集团的男子只能娶丙姓集团的女子,决不能反向通婚。舅舅决定外甥女的婚姻大事。


  克木族

  克木人认为,铜鼓是祖先魂灵的象征,除节日祭祀祖先外,如有病痛、有灾难等不顺心的事,也要祭祀祖先,在整个祭祀过程中要敲打铜鼓,用意是敲醒祖先的魂,促进民族或家族、家庭的兴旺发达、幸福美好。仪式结束后,主人把铜鼓深埋在山林里,严格保密,不让他人知道。万一埋铜鼓的主人突然去世,没有留下后话,就等于丢了一面铜鼓。所以人们有时会在荒野里偶然发现铜鼓。

  老挝克木族与铜鼓

  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克木族是老挝使用铜鼓的主要民族,一些学者将克木族定义为“使用铜鼓的克木族”。在老挝克木人的传说中铜鼓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关传说

  以前,克木人从葫芦里钻出来后就遍及琅勃拉邦了。后来,另外一些民族也到琅勃拉邦那里,逐渐把克木人的地方都占完了,克木人最后只有现属于琅勃拉邦省香银县芒努乡的富洪一地了。天神看到这种情况后,非常可怜克木人,便发给他们一把铁斧和一把铁刀。斧子和刀砍起石头就像砍香蕉那样容易。天神还告诉他们,如遇灾难,可以敲打铜鼓,届时天神将会下凡相助。克木人用斧子和刀移山填河,修建城郭。

  他们还打算挖一条河,将湄公河的水引到富洪,不让水流到琅勃拉邦。听到这一消息后,那些占领琅勃拉邦的人很害怕,于是他们的头人便想到一条与克木人结亲的计策,于是,派自己的儿子娶了克木族头人的女儿。成为姻亲并取得岳父岳母的信任后,这个女婿便让克木人在石头上磨斧子和刀,以使其失灵,不能再砍石头。每当有猴子和老鹰来抓鸡时,女婿便唆使大家击鼓追赶。天神听到鼓声便下凡相助,却发现什么事也没有。


  克木族铜鼓

  这样重复多次后,天神大怒,以后任凭克木人敲打铜鼓也不再下凡相助。这个女婿做完这两件事后就逃回了琅勃拉邦,岳母疼爱女婿,便跑到琅勃拉邦想要把女婿找回来。克木人十分恨他们的头人,他们认为是因为头人将女儿嫁给外人致使天物失灵。于是,他们将头人杀死,夺了他的权。头人的妻子从琅勃拉邦回到离富洪很近的华芒,听到她丈夫被杀的噩耗后当即死去。克木人从那时起便失去了头人,因此也失败了。

  传世铜鼓


  铜鼓

  对于克木族人来说,铜鼓是珍贵而神圣的。铜鼓在他们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克木人认为,铜鼓是祖先灵魂的象征,除节日祭祀祖先外,如有病痛、灾难等不顺心的事,也要祭祀祖先,在整个祭祀过程中要敲打铜鼓,意在敲醒祖先的魂,促进民族或家族、家庭的兴旺发达。仪式结束后,主人把铜鼓深埋在山林里,不让他人知道。现在,老挝克木人中究竟有多少传世铜鼓,此前从未有准确统计数字。仅琅南塔省,以前就曾有600面铜鼓,但据2002年统计,铜鼓数量减少到200面。琅南塔省文化厅厅长通台先生估计,整个老挝目前传世铜鼓至少有600面,主要分布在克木人聚居的琅南塔省、乌都姆塞省和琅勃拉邦。

  馆藏铜鼓调查

  老挝境内的铜鼓除部分收藏在博物馆外,民间尚有大量的传世铜鼓。按黑格尔的分类,这些铜鼓多属于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分类中的西盟型⑨。由于此类铜鼓在老挝主要是克木族人使用,为方便起见,统一称之为克木族铜鼓。

  尺寸及相关资料统计

  老挝馆藏铜鼓共计80面,其中65面为克木族铜鼓(即黑格尔Ⅲ式鼓),另外15面为Ⅰ、Ⅱ、类Ⅱ式鼓⑩。这些铜鼓的来源究竟是考古出土还是传世品,尚需进一步研究。目前,这些铜鼓分别保存在南部沙湾拿吉省(10面),占巴塞省(6面)、华潘省(1面),丰沙里省(1面),琅南塔省(6面),波里坎塞(1面),琅勃拉邦(55面)。

  铜鼓的特征和纹饰

  老挝克木族铜鼓主要包括鼓面、鼓胴、鼓腰、鼓足四部分,其中鼓面包括鼓面中心的太阳芒、晕圈、晕圈内的各类纹饰、分隔弦、立体蛙饰等。



  越南官方认定的54个民族 展开收起

  越南政府将境内民族划分为54个,其中京族人口占87%,次者为岱依、泰、芒、高棉、华、侬、苗、瑶等民族;除京族外,其余均定为少数民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