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荒废在下一间美术馆

 昵称535749 2017-10-30

大概五年前,朋友推荐我看一部纪录片,叫《印象派:绘画与革命》,说可以作为了解绘画的入门资料,其实那时我丝毫没有表达出对绘画的热爱,他大概觉得我需要提高一下艺术修养,以便在日常交谈和思想交锋中可以和他形成对比不那么悬殊的某种对抗。

印象派 绘画与革命 The Impressionists - Painting and Revolution

9.3

主演:

导演:Susan Doyon

类型:纪录片/BBC/艺术/印象派/艺术史/英国/绘画/Documentary/2011/美术

我硬着头皮看完了,中间大概睡着了八百次,除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什么都没记住。后来又是这位朋友,他说,如果有一天去了奥赛博物馆,站在雷诺阿的画作前应该会激动地流出眼泪,我没敢告诉他,其实那会儿我压根不知道奥赛博物馆在哪里。差不多同一时期,另一个朋友说,过几天他要去欧洲看画,我当时觉得很奇怪,去欧洲难道不是应该看风景和购物吗?

后来有机会出去旅行,每到一个国外的城市,知名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似乎是不可错过。大概缘于学生时代王菲那首歌中所唱: “不想住在博物馆/只是要到那里随便逛一逛/展览着海枯石烂/不耐烦就不要看/你是一间美术馆/你的脸谁来看你都不能管/随便我左顾右盼/不耐烦我也要看...”不知道多少善男信女因为这首歌,想要去博物馆和美术馆朝圣一番。

寓言

9.3

表演者:

发行时间:2000

出版者:EMI

我爱上一幅画

有一次在巴黎,大家兴高采烈的说要去逛卢浮宫,还刻意把它安排到了收尾的最后一天,然而当我们来到卢浮宫,看到黑压压的人群,大家面面相觑默不作声,终于有一个朋友打破沉默:要不我们不去了吧,这要排到什么时候,而且大家前几天玩的都很累。没想到所有人异口同声的附和:好!然后大家不约而同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原来这帮家伙都是同样的想法, 只是没人敢说。毕竟对那时的我们来说,美术馆真是一个去了什么都看不懂,但不去又觉得遗憾的地方。而决定放弃了之后,竟然有一种逃课的爽快,一种罪恶和轻松交织的奇妙感受。

于是我们就这样错过了卢浮宫,错过了普拉多,错过了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其实不是错过,而是主动逃跑。倒也不觉得遗憾,与其当时暴殄天物,不如等将来做好准备再去,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那位推荐看《绘画与革命》的朋友,他说道,红楼梦看十遍也不能说第一遍是浪费资源。仔细一想,大概也是,看电影初期那个莽撞的阶段,看来终究还是躲不掉,只是去看展的开销,可是读红楼梦看电影没法比的。

再后来出去次数多了,从在博物馆和美术馆完成任务式的打卡,走马观花的过程中也逐渐萌生出一种对画作、画家乃至绘画史本身的兴趣,就像当年对网球和电影一样,现在对这两样早过了当年的狂热,但却已融入了生活本身,我无法想象失去它们的日子。

又联想起十多年前开始对电影感兴趣时的样子,同样的饥不择食,同样的慌乱无措。当时和一个朋友自嘲或者互相嘲讽对方时,都习惯叫“初级影迷”,那时就像是突然打开了一个巨大的宝库,想要立即把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对送到面前的所有片子一概不拒绝,发誓要看完这世间所有的电影,既没有选择性,更没有逻辑性,带着一种横冲直撞的鲁莽,一种无知无畏的勇气,更是有一种征服天下的雄心。

大概过了两三年,观影量超过1000部之后,我才逐渐意识到即便是影史留名的作品,终其一生也可能无法全部看完,更何况是所有的电影,但我也并不后悔那段奋不顾身的日子,如果没有兴趣浓烈时的莽撞,也不会有后来面对浩瀚影海时的从容。

最近有一个朋友,突然脱离了科幻和恐怖题材的桎梏,开始把眼光蔓延到所有类型的电影,就像是压抑了多年的饥渴,突然打开了新世界的门,对所有电影兼收并蓄,尤其是影院上映的片子,更是从不挑肥拣瘦一律拿下。好多次我都想要用经历告诉他,应该有所选择,或者按照某种规律,但每一次都制止了自己,直到后来彻底放弃了,因为这些的横冲直撞的日子,何尝不是一种巨大的幸福?我大概已经无法从电影中找到当初那种如同暴击般的心灵愉悦了,所以还是不要打扰他的美梦为好。

但这两个阶段究竟哪个更能带来那种本质上纯粹的快乐呢?我也说不上来,但生命中缺少了其中哪一种体验,却都是一种遗憾,就像少年的朝气,成年的优雅,我们都羡慕都想拥有,但总会处在人生某一个阶段的我们,却永远无法同时兼备这两种气质。好在后天可以通过另一种形式来不断完成这种自我体验,这可能也是我们需要艺术,需要爱好,甚至不断需要新的艺术,新的爱好的原因所在。因为当一种爱好的领域了解越多,进入了某种“从容和优雅期”,也自然丧失了曾经的朝气,而需要重新找回那份曾经的炙烈与狂热。

也有人把此称作寻求心理的优越感,或者已经沦为贬义词的“逼格”,但这些何尝不是某种催促人进步的动力?很多为了名利和金钱而努力工作,自认为活在现实中的人,对这帮“附庸风雅”的家伙,总是会带着一种站在道德高处的冷眼嘲笑,其实何必,大家本质都一样,只是选择了两个不同的方向,并行不悖,其实也很好。

你还记得有没有在美术馆哭过

此刻回头再去想那两位朋友,无论是“在雷诺阿画作前流泪”,还是特意“去欧洲看画”,竟也不再觉得突兀和不可思议。但有了当初看电影那段东拼西凑的经历,现在看画就多出一种谨慎的惶恐,心底无非还是想少走一些弯路,但仍然少不了一些手忙脚乱。在朋友的推荐下,去看了陈丹青的《局部》,他讲到意大利比萨圣墓园里布法马克的《死亡的胜利》时,气到捶胸顿足,为什么不早两年看到这个节目?当时去比萨除了斜塔,不知道还有别的可以看。

局部 第一部

9.5

主演:陈丹青

导演:谢梦茜

类型:陈丹青/艺术/纪录片/脱口秀/看理想/文艺/中国/2015/综艺/大陆

所幸,很快便有了机会再次去了比萨。朋友们在草地上晒太阳,我便匆忙的一个人进去朝圣《死亡的胜利》,但遗憾的是这幅画正在修复,那一刻真是心如死灰,难道我还得第三次来比萨?好在圣墓园的建筑本身也高贵肃穆,对称的建筑风格也容易让人联想起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比起斜塔,这里即便是在西方人眼里也不算有名,更不要说中国人了,这让我可以拍摄到近乎于空镜的照片,谁能想象在人潮汹涌的几步之外,竟是这样一块空旷幽静的世外之地?

豆瓣日记:荒废在下一间美术馆

空无一人的比萨圣墓园

豆瓣日记:荒废在下一间美术馆

圣墓园内景 可以看到一两个人

豆瓣日记:荒废在下一间美术馆

《死亡的胜利》正在修复的公告

好在回到佛罗伦萨没有错过陈丹青推荐的另外一个好去处——圣马可教堂博物馆,比起几十米外陈列着大卫的学院美术馆,以及一条街外佛罗伦萨的标志圣母百花大教堂,这里正可谓相当冷清,但也因此而非常适合安杰利科的杰作《天使报喜》,以及他一系列在修道室里壁画的展示,而且同是4欧的门票价格,比起什么都没有的但丁故居可是良心不少。看过之后,我和同样对宗教画没那么感冒的朋友都哑口无言,心甘情愿的把此次意大利之行的所有纪念品消费都贡献在这里。

豆瓣日记:荒废在下一间美术馆

学院美术馆前排队等待看大卫的人群 几十米外就是圣马可博物馆

豆瓣日记:荒废在下一间美术馆

一上楼就看到圣马可镇馆之宝《天使报喜》

豆瓣日记:荒废在下一间美术馆

每一个巴掌大的修道室里都有一副壁画

同样是因为看了《局部》,才对王希孟在18岁时画的《千里江山图》有所了解,听说建国后没展过几次,可就在看了这个节目没几天之后,竟然神奇般的迎来了《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午门的大展。烈日下硬生生的排队三小时,本以为见到画作已经没有力气,谁曾想就算此前看过无数次照片,但亲眼见后竟觉得像是初遇,无处不在的细节层次,扑面而来的生命力,尽管过去快一千年,都依然可以感染现世的人,三小时换五分钟?值。此刻再回头看那些冗长队伍里,和我一样等待进场的“附庸风雅”的人们,竟觉得这个队伍应当更长一点。

豆瓣日记:荒废在下一间美术馆

这样的烈日下排了三个小时

豆瓣日记:荒废在下一间美术馆

排了三小时后过了第一关

豆瓣日记:荒废在下一间美术馆

进门前纷纷合影 纪念这三个小时

豆瓣日记:荒废在下一间美术馆

正式进入展区 但想看千里江山图还要再排一个队

你是一间美术馆

回国的飞机上,又读到陈丹青在《纽约琐记》里一篇关于回顾展的文章,里面关于美术馆和回顾展的文章让我茅塞顿开。

“美术馆的通常陈列多少有所侧重,缺失,不完整,必须靠某种安排予以平衡,因此讯息和效果难免是局部的、片面的;回顾展的意图是尽可能减少人为的意图,淡化既有的宿见,以尽可能完整无缺的面貌,使观者更自主、更真实地面对艺术家。比较之下,美术馆的画是在接见观众时呈现、表达自己;回顾展的画却是在同你的交谈中暴露、交出自己。回顾展是最高、最麻烦、最理想、最原初,也是最朴素的展示方式。”

纽约琐记(修订版)

8.3

作者:陈丹青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类型:陈丹青/随笔/艺术/纽约/文化/纽约琐记/散文/中国/文学/图像

读完这一段,我再次捶胸顿足,为什么没能早一点读到?又想起在佛罗伦萨为了去乌菲兹排队,而对斯托齐宫的“从米开朗基罗和彭托莫到詹博洛尼亚 ”大展视而不见,因为朋友说画中的一个人物酷似杨幂,一直都非常想看的彭托莫的大作《御下圣体》...

豆瓣日记:荒废在下一间美术馆

被朋友说像杨幂的彭托莫大作《御下圣体》

豆瓣日记:荒废在下一间美术馆

佛罗伦萨斯托奇宫外此展的大型招贴

豆瓣日记:荒废在下一间美术馆

佛罗伦萨的公交车上都是此展的宣传

还有为了急于洗刷多年前不知道奥赛的羞辱,而对巴黎满大街的大皇宫高更大展宣传海报熟视无睹...现在回想起来,是相当懊恼,后悔最后有限的时间还是选择去了看固展。处心积虑想要少走一些弯路,可还是留下很多遗憾,与去影院看公映期的片子一样,错过临时回顾展的遗憾同样可能是无法弥补的。

豆瓣日记:荒废在下一间美术馆

巴黎随处可见的高更大展宣传

豆瓣日记:荒废在下一间美术馆

奥赛的屋顶

豆瓣日记:荒废在下一间美术馆

雷诺阿《红磨坊街的露天舞会》 他流泪的会不会是这幅?

是啊,即便是没想到陈丹青说的那些,固定展永远都在那里,而回顾展则错过便是永远,为什么此前就没能意识到这一点呢?大概还是缺乏冷静的思考与充分的自省。可即便没能想到这一点,那根据个人最直观的感受,最畅快的一次逛美术馆的经历,正是2016年10月份在东京都美术馆看《梵高和高更》,这不也是临时性的回顾展吗?这个策展在我这个门外汉看来是不可多得的,画作的陈列就如同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让人有一种完完全全的沉浸感。所以这里是每去东京的必到打卡之处,2018年10月会有蒙克的大展,想必又要跑一趟了。

豆瓣日记:荒废在下一间美术馆

东京地铁站里《梵高和高更》宣传海报

豆瓣日记:荒废在下一间美术馆

东京都美术馆门外的宣传海报

也许再过几年,了解的足够多之后,对于画作,画展、美术馆和美术史,会不会也像今天对于电影一样,从奢侈品变成一日三餐,从满腔热情变为一种习惯?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它也已经作为一部分融入到你的身体,那时候或许需要给生活另一个澎湃的理由,在下一个路口,继续把时光荒废。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