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陌生女人的琵琶语

 昵称535749 2017-10-30

毛朵   2017-10-25 10:31

多年前我听到这首歌曲,伴随着浓浓古典意境,我分辨不出是琵琶还是古筝弹奏,一种凄婉的情绪贯穿整个曲调,让我感觉快要叩动到内心的惆怅……我很喜欢听,却不知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一个陌生女人的琵琶语

后来看了徐静蕾自导自演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电影为她获得了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贯穿始终的电影配乐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这首曲子就是《琵琶语》!所谓“琵琶语”,是描述一个女人凄婉的絮絮叨叨内心的切切私语。这段音乐流淌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简直就是点睛之笔。

从我听到《琵琶语》的那一刻起,一种凄清婉转的情绪便让人流连忘返。反复的前奏,将人带入一种缠绵悱恻、欲说还休的境界,淡淡忧伤的琴键声,加上东方乐器琵琶所独有的 “泣泣私语诉衷肠” 之特点,感情就这样一步一步被牵引,最终让人沉醉在音乐意境里而欲罢不能。其间,小提琴、中提琴、钢琴、洞箫、时隐时现,很好地完成了和声的作用。既突出了琵琶如歌如泣的特点,又进一步丰富了曲目的表现力和思想感情。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而徐静蕾的电影也是由此改编的中国版。

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小说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一位女子在弥留之际,在她死去的孩子身旁,写下了一封凄婉的长信,向作家R诉说了她潜隐了一生的激情爱恋和情感痛苦。

由于父亲早逝,女孩与母亲过着深居简出,小市民的穷酸生活。随着时光的沉逝,女孩开始厌弃她与母亲的现实生存状态。女孩十三岁时,邻家搬来了一位英俊潇洒的年轻作家。对于一个生活天地非常狭小的女孩来说,她的世界里突然出现了一个颇有名气、英俊潇洒的作家简直是一个奇迹。作家的世界是一个诱人的谜,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她把一个十三岁女孩的全部精力一股脑用来窥视作家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女孩与迎面走来的作家差点撞了个满怀。无人生阅历的女孩不知道作家对他身边的女性一概投去的那具有吸引力的、既脉脉含情又让人销魂的、天生诱惑者的目光和他那惯有的对女性温柔殷勤的态度并不意味着爱慕,她以为作家的柔情只是给她一个人的,于是从那一刻起女孩的心便永远属于他了。

女孩原先在学校里学习不太认真,但自从作家来了以后,女孩的生活整个变了样。成绩由中等一跃成为第一名;阅读上千本书,且每天读到深夜,因为她知道作家是喜欢书的;突然坚持不懈地练习钢琴,因为她认为作家是喜欢音乐的;她生怕作家会因为她那条旧学生裙打了一个补丁而瞧不起她,因此每次上楼的时候,总是用书包挡在那个补丁上。女孩16岁时因母亲改嫁举家迁往异地。她在单相思的苦恋中度过了青春时光。当她出落成一个美丽的少女的时候,童年时对作家的崇拜和暗恋迅速发展成为炽热的爱恋。为了将来能和他在一起,成年后她独自回到维也纳,每天晚上悄悄来到作家住宅的周围徘徊,默默关注他的行踪。起初她只想看作家一眼,碰见他一次。一次的偶然机会,作家兴冲冲地横过马路来,把挑逗的目光投向她时,她却胆怯羞涩地逃开了。但是她的内心却是多么希望他能注意她、认出她、爱上她。一天晚上,作家终于注意到她了,然而从作家好奇地、饶有兴趣地注视少女的神态中,她立刻意识到作家没有认出她就是当年那个邻家女孩,这是女孩第一次遭受到没有被认出的命运。

在日复一日望眼欲穿的痴情等待中,容貌出众的少女终于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们渡过了销魂荡魄的三夜,那浓情蜜意的缠绵和缱绻令她心醉神迷、终生不忘,但她却没有诉说对他的爱情,而是希望作家把她搂在怀里的时候,心里能激荡起某个模糊而遥远的回忆,然而作家还是没有认出她这个当年的邻家女孩。

当少女意识到作家喜欢对所有女人滥施爱情,却不愿作出任何牺牲的时候。她不想让作家觉得自己是个累赘,甚至因此而恨她,于是在贫民医院里生下孩子后,独自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因为少女无意识中的欲望就是寻求作家对自己的认可,她要让作家想起她的时候没有一丝忧虑,使自己成为他所钟情过的女人中独一无二的一个,让他永远怀着爱情和感激来思念她。为了能让他们的孩子能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长大后像作家一样跻身于上流社会,她不惜委身于一个个有钱的男人,但又拒绝倾慕者们的求婚,为的是不受婚姻的牵绊,保持自由之身,幻想将来有一天能够回到作家身边。在随后的岁月里,她和作家常常在剧院里,在音乐会上,在公园里,在大街上相遇,她的内心一次次发出深深的呼唤:“认出我吧,认出我就是你邻家的女孩!就是那个少女!”而作家投向她的目光永远是没有认出她的神情。

万般无奈之下她想起作家曾在那激情三夜之后送了几朵洁白的玫瑰花给她,于是此后每逢作家的生日,她都会派人给作家送去一束玫瑰花,只为了唤醒作家对那三夜的回忆,能继续重复她的欲望。在陌生女人与作家最后一次见面的舞会上,作家本能的、充满激情的目光使她浑身灼烫如焚,于是她扔下为她提供优越生活的军官,跟着作家又一次渡过了销魂之夜。

次日清晨,女人用桌上的白玫瑰暗示作家,盼望他能想起些什么来,她的目光在呼喊:“认出我吧,最后认出我来吧!”而此刻作家心目中的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部更加陌生,因为几分钟后作家小心地把几张钞票塞进她的手套里,那一刻她的心彻底碎了,仿佛瞬间坠入了万丈深渊。

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陌生女人”对作家的唯一要求是在每年作家生日的时候,为自己买些玫瑰花来供在花瓶里,就像她曾经为他做的那样,只为了能继续悄悄地活在他心里,就像过去她曾经活在他身边一样。然而可悲的是,直到“陌生女人“在失去孩子的凄凉和病痛中孤独地死去,作家始终都没有认出那个与他几度邂逅甚至在黑暗中欢爱的女人就是当年的邻家女孩,只把她当作欢场中的卖笑女郎,无数风流艳遇中的一个。读完“陌生女人”的绝笔信,作家只朦胧地感觉到了一些感情上的蛛丝马迹,却始终没能确切地回忆起她的形象。

徐静蕾的电影除了将背景嫁接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前后的旧中国之外,电影里的主要故事构架和旁白几乎全部照搬于原著。只是相比较原著,在茨威格笔下的这个故事显得更为动人一些。

在原著中,作者对几个主要人物的塑造更为丰满立体,特别是茨威格对这个女人在生活和心理上痛苦挣扎的描绘让这个故事更为真实可信。相比之下,在这部电影中徐静蕾除了对这个女人少年时代的刻画比较出色之外,对这个男人以及成年后女人的塑造都是比较薄弱的,其中情感的表达几乎完全依靠旁白以及林海的古筝曲《琵琶语》来支撑和烘托。要是没有这曲配乐,这部电影真的会逊色很多。

林海的古筝曲《琵琶语》,听起来总是有一种古老的情调,像是在一个安静的时光岁月里,独自一人闲庭信步,却不经意间,一个念头便涌上心头,于是思绪决定,往事纷乱,带着一丝丝忧伤和哀怨,让人心底不由为之一颤。

这是关于一个女人的爱情悲剧。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终于还是忍不住给她一生中最挚爱的那个薄情男人写了一封信,以一个将死之人的口吻向他证明她的存在以及对爱的忠诚,告诉他从来都不知道的她的一生。就在作家四十一岁生日那天夜晚,他拆开了信,坐在沙发里慢慢读......

“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我的儿子昨天死了,为了这条幼小的生命,我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在他身边足足坐了四个小时。此刻,他那双聪明的大眼睛刚刚合上了,他的双手也合拢来搁在他的白衬衣上面。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你一人,而你一无所知,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而我要和你谈谈,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我要让你知道,我整个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一无所知。要是我还活着,我会把这封信撕掉,继续保持沉默,就像我过去一直的沉默一样。可是如果你拿到这封信,你就会知道,这是一个已死的女人,在这里向你诉说她的身世,看到我这些话,你不要害怕,一个死者别无祈求,她既不要求别人的爱,也不要求同情和慰藉,只对你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请你相信,我所告诉你的一切,请你相信我所说的一切,这是我对你唯一的的请求,一个人在自己独自死去的时刻是不会说慌的。”

“我要把这个时刻告诉你,是为了让你,你这个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人,终于感到有一个生命依恋着你,并且为你憔悴。”

“从那一秒钟起,我就爱上了你,我知道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骄纵坏了的男人说这句话。但是请你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死心塌地爱过你,过去是这样,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是这样。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热情奔放。这和成年女人的那种欲火炙烈,不知不觉中贪得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的热情集聚起来。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只有一个人,就是你。”

“你不会明白的,在这一刻,在你家里,过去的岁月犹如一股洪流,劈头盖脸向我冲了下来。我的童年,我的梦想,我的整个一生都在这里。这是我千百次望眼欲穿盼着的一扇门。现在,我迈进来了,被你搂在怀里,这就是我的梦,一个终于变成现实,醒了也不会消失的梦。”

“那个时候我忽然发现,我对你的心灵来说,无论是相隔无数的山川峡谷,还是在我们的目光只有一线之隔,其实都是同样的遥远。”

“朋友算什么,自尊算什么,下一次我还会这样。你的声音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无法抗拒,经过十几年的变迁仍然没变,只要你叫我,我就是在坟墓里也会涌出一股力量,站起身来,跟着你走。”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我们的孩子,现在我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别的人可以爱,只除了你。可是你是我的什么人啊!你从来也没有认出我是谁,你从我身边走过,你总是走啊走啊,不断向前走。曾经有一度,我以为可以把你抓住了,在孩子身上抓住了你,他一天天长大,他的眉宇之间,他安静时的神态像极了你。可一夜之间,他就残忍的撇下我走了,一去再不复回,我又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孤单。”

“可是有谁,谁还会在每年你的生日老送你白玫瑰呢?花瓶将要空空的供在那里,一年一度的在你周围吹拂着微弱的气息,而我轻微的呼吸也将就此消散。”

这一大段一大段扎心的句子,是一个为爱沉沦的女人在临死之前,用尽了全身的力量和勇气向这个男人作的最后的诀别。这种衷情的爱的告白是如此的卑微,在她的生命就此消散之时又是那么的心存不甘。不知道这样一个男人到底值不值得她这样去爱,也无法对她的对错做一个彻底的判定,只是隐隐为她的一生感到悲哀和同情。

电影里“作家”姜文小心的把几张钞票塞进“陌生女人”徐静蕾的手套里,看到徐静蕾心碎的流泪,我真替她悲哀。后来她走出来,四合院扫地的大爷都能认出她:“小姐,你回来了。”徐静蕾悲伤的流泪,我真同情这个女人,为这样薄情的男人到底值不值?

在这部电影的最后,当那个男人读完那封厚厚的信,他从椅子里站起来,慢慢地走向门外。他凝视着前方,思绪随着镜头向过去的回忆缓缓溯去,眼前浮现多年前的画面:那个曾经倚在窗口微笑着的懵懂少女,是否会在此刻让他的心中感到一丝愧疚或者悲哀呢?

我被这个“陌生女人”深深震撼到了。我不敢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像“陌生女人”那样的女人?对待爱情有着超乎虔诚的痴迷,痛苦到极致,绝望到极致却从未改变,从未放弃,从未怨愤的态度。让这份感情拥有了超脱俗世的感人力量,愈是纯粹,愈是难得,愈是不求回报,毫无保留,直至令人为之潸然泪下。

能不放就不放。她悄悄地爱了他那么多年,从最初的天真期盼到最后的痛苦绝望,她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沦落风尘,但却始终把对他的爱紧紧地捧在胸口,一刻也没有放。女人的丝丝凄楚与温婉的琵琶古筝完美契合,如泣如诉,一切尽在不言中。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告诉我们:爱是一个人的事,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所以,我爱你,这是我自己的事,与你无关。这也是徐静蕾的爱情观。不好衡量此观点是否伟大,但如陌生女人这样飞蛾扑火般的爱恋,为其默默付出短暂一生的代价,着实让人扼腕叹息!(文/阅读时间作者·毛朵)

注:本文系阅读时间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违者必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