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古诗赏析

 若如初见书馆 2017-10-30







唐·李商隐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在汉代被称为乐游苑,以风景秀丽而闻名。唐代时,乐游原是长安城的最高点,因此成为人们登高揽胜的绝佳去处。张九龄曾写过一首《登乐游原春望书怀》,其中四句写道:“万壑清光满,千门喜气浮。花间直城路,草际曲江流。”乐游原风光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古人登高并不只是为了欣赏风景,更重要的一个目的是遣怀。所以,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发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的浩叹,杜甫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感慨。因此,李商隐登乐游原必定也是有原因的。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两句,交代登乐游原的时间和原因。“向晚”即傍晚,“意不适”也就是心情不好,所以,作者驾着车来到乐游原,凭高眺远,以排遣此际的“不适”情怀。


最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在乐游原上看到了壮美的夕阳景观,他内心的“不适”仿佛瞬间被一扫而空,他沉浸在“夕阳无限好”的满足中。你看,那无边无际、灿烂辉煌的夕阳,把全世界都染成了金黄色,多么壮丽奇伟。作者形容眼前美景时,只用了一个最简单的“好”字,质朴中见真淳,仿佛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如此美景,若能长久该多好啊!可是,天色已晚,夕阳美景很快就要消失了。“只是近黄昏”的转折中,寄寓了诗人无限的感慨。在古诗词中,夕阳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景致,而是诗人借以抒发心中复杂情感的意象。它徐徐而落,象征着人生的衰老、国家的衰微、时代的没落,因而极易引发诗人悲伤凄凉的情感。


李商隐身处于晚唐,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国家就一直走向衰败,本该绚丽如晚霞的唐王朝,最终像落日一样一点点沉下去。李商隐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丝毫阻挡不了。百感茫茫,一时交集,悲凉无限,最后熔铸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 

以上是这首诗的一般性解读。当然也有人认为,“只是”一词在古代并没有转折的意思,而是“就是”、“正是”之意。李商隐《锦瑟》中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只是”的意思也是“正是”。因而,末两句应该是说:眼前的景致分外妖娆,正是因为天色近黄昏才呈现地如此美好。所以,它表达的不是惋惜悲凉之情,而是对眼前美景的赞美与喜爱,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