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灵捷:奥数得奖,报送北大,上海学霸决胜理化生的武器就是阅读

 凯泰鸿收藏 2017-10-30

学霸胜出靠理科,学霸与学霸比拼则看语文



这位家长自己也是高校的一名计算机老师,我觉得,把她的话再扩展一下,对于孩子来说,理科学习固然很重要,但绝不能因此减少了人文学科(包括文史、美术、音乐等)的涉猎,也不能忽视人文教育对于理科学习的辅助


而且现在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正在兴起从STEM到STEAM的转变


画画、读书...竟都是理科提升利器!


前两天这位叫梅灵捷的学霸接受了采访,他来自上海复旦附中,先后获得了全俄奥数、中国奥数和国际奥数的金牌,直接保送北大!他还直言提升自己数理化成绩的秘笈竟然是阅读!



他说自己对于数理化学科的兴趣,是从小时候阅读的各种科普书籍中培养起来的而且从阅读中,培养了他很多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对理科错题的记录,与阅读时做笔记如出一辙。



而且,梅灵捷的学校也很注重人文和数理的结合。6、7年级时,老师就组织孩子们写数学小论文。大约在8、9年级时,老师还将学生们分小组,指导他们用统计研究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开展研究撰写论文。梅灵捷当时研究的课题是《影响小区停车位的因素研究》……


无独有偶,美国的小学课堂上现在也非常风靡将艺术和数理结合在一起学。


早在 2006 年,美国国家研究院就表示对自家的熊孩子们很担忧。15岁的美国学生在数学素养上的得分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 28%,在科学素养上的得分是全世界的 24%。




这数字低的有点令人咋舌...但其实一定程度上,不管是美国人、还是英国人,还真有好多普通老百姓觉得,数学只要学到能买菜算钱的程度就够了。因为,他们觉得理科实在太难了,根本不知道怎么学。


但这样下去不行啊,既然总学理科学不懂,那就加点人文艺术课程进来一起学!美国人发起了一个教育项目,名字叫A School Program,旨在将艺术教育融入课程设计中。由86个地区的44所公立学校共同参与,你别说,项目效果让大家惊呆了。


以数学为例,很多参与项目的学生说,他们发现在画画中学数学特别好玩!为了画得更好,他们主动研究各种几何图形和数学概念,还像模像样地计算构图黄金比,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数学知识。


运用了数学分形概念的画作


原来,艺术类课程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理科课程!于是,美国科学教育课程研究机构在原有 STEM 教育基础上加入了 ' Arts',并且在全美推广开来。




STEAM中的Arts包括美术、音乐、文学、社会学等各个人文艺术学科,有了Arts的加入,孩子们的课程变得注重学习、掌握的过程,而不仅是一个正确答案。


数学作业都是“美术”老师布置的!


但难免还是有家长认为,艺术这种东西总归是有点虚的,很难衡量。但实际上,艺术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到达了一定程度,就能被明显地感知到


我就说我们第一期初级班里一个孩子吧,尽管用到的知识点并不高超,但她的作品总是非常抓人眼球,让我印象深刻。


五年级潘星河小朋友作品


整体配色、角色的大小比例等等都恰到好处,而且很有“小清新”的风格。一问她妈妈,才知道,孩子也是学了多年的画画。妈妈说,女儿的审美可比自己好多了。


而美国的小学数学课更厉害,自从开始推行STEAM后,他们直接都把数学作业布置成“美术作业了”,我列举了几种大家感受一下画风...我觉得,可操作性还比较强,我们自己在家也能带着娃学起来。


1
加减乘除画小人


这个Minecraft的小人风靡了美国的小学生界,每个格子里都是一道除法题,比如算出来等于1或2,这个格子就涂上棕色。


如果孩子能把整张除法题都做对,最后就能得到一个活灵活现的卡通小人,满满的成就感有木有!


2
几何思维从画画中开始学


不仅数学课教美术,美术课也教数学!美国的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学画三维图形了。

一般正方体呈现给我们的是正面、上面和侧面三个面,所以如果孩子能通过这三个面感知到正方体,那么TA的空间思维感就初步建立起来了。


也有更复杂的,当正方体掌握后,老师会给他们一张画满正方体的格子纸,孩子们在里面涂色,要求每个正方体的正面、上面、侧面都用不同的颜色,然后叠加起来,



3
平面填充艺术中的规则逻辑


平面填充就是一堆几何图案不断地累积,它是美国的儿童数学里经常被提及的一个概念,能够帮助孩子学习和理解几何、逻辑规律。

艺术大师M. C. Escher的平面填充作品


一位美国爸爸晒出儿子的作业,要求孩子自己制定一种填色规则,把整张格子填满。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要理顺填色逻辑,还要考虑如何制定规则,如何高效地填色,还得确保最后效果的美观,看似简单,其实也不是个容易活儿。



艺术人文学科的关键,是学会表达


所以,可以说,有了Arts(人文艺术)课程的加入,抽象的科学概念和原理都变得“可表达”了。艺术决定了科学产出的形式和高度,妥妥是联结STEM各科的神器啊!



极富几何美学和机械感的建筑


之前在机器人参加高考碾压学霸,我们的孩子该何去何从?这篇文章里,我就说过,当人工智能逐渐普及后,纯技术性的活儿很快就会被机器取代了,但是那些需要创新、需要学科跨界的工作,则会越来越吃香。比如:艺术家、游戏开发者、计算机与其他领域的跨学科专家等。


在这些行业里,孩子的表达能力和很重要,能够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把问题和解决方法说清楚,能够用图形、图表等简单直观的形式表达想法。这也是人文艺术在STEM学科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但是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下,学校仍然是更多地承担了STEM的教育责任,STEAM则需要爸爸妈妈的努力,我们该怎么做呢?


1
在孩子课外活动中加入艺术人文教育


这一点,我相信家长们都做得不赖,乐器、舞蹈、美术、写作,总归给孩子报过几个班,但重在坚持,即使不去报班,在家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看绘本、编编舞蹈、聊聊新闻和历史,把艺术人文作为一种生活习惯。



2
鼓励孩子用视觉化思考表达想法


比如“从不同角度看家里的吊灯分别是什么形状?把它画出来”、“画画海浪是怎么形成的?”或者拼拼七巧板等等。还有我上面列举的那些数学作业的例子,都是可操作的。


近些年,就连许多国内外的高校也越来越喜欢给学生出一些图形化思考的考题。


美国某大学的考题之一,图形拼接



3
和孩子一起找找STEAM科学家的故事


从巴斯德到爱因斯坦,再到伽利略。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除了拥有超凡的科学才能之外,都对一个或多个艺术领域有着强烈的激情和兴趣,并且几乎都能很好地平衡专业知识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爱因斯坦终身热爱小提琴


还有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之类的古典艺术家,前者还是伟大的天文学家和发明家,后者的雕塑作品中满是近乎完美的数学比例,和孩子一起读读他们的传记,也不失为一种启发。


达芬奇设计的飞行器手稿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话不错,但是作为具有前瞻性的家长,现在,我们不仅要让孩子未来能走出去,还得让他们走得更漂亮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