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为告诉你“怎样做人力资本投入”

 温柔的TIGER 2017-10-30
  起初看到这个新闻时,脑海里马上弹出一个大大问号”任老板,这是要闹哪样嘛?保护应届生,这是抢资源还是要做人力资本投资?”而且这样的保护,居然还有”两年“这等时限期,同在通信行业的我,对于北邮、重邮们的羡慕妒嫉恨又上升了新的高度。可是,话要分两端,华为的政策在业界一向强硬,为何对于应届生却摆了这样的一副”玻璃心“呢,个人以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1、人才培养加人力资本投资
  学习人力资源或了解些人力资源专业的同学大家都知道,企业建立起的培训制度,包括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一般培训通常情况下是人员通用能力的培训,比如沟通能力、操作办公软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也可能包含行业内通用能力,像互联网技术工程师的代码编写等,这种培训,员工在A企业学习后,很快跳槽到B企业中,相对具备一定的优势,坚持学习可获得持续性的收益;而特殊培训,单指企业内某种技术或能力的培养,A企业学习后,到B企业中发现一文不值,所以对于这样的培训内容,员工首先并不十分情愿买账,而对于企业来说,付出巨额培训成本后如何收回变成难题。所以一般企业会与员工签订培训期,或变更劳动合同条款,进而将员工的服务期限拉长,为企业提高收益。
  那么,如果了解了以上前提后,华为的做法应该能找到些答案。华为在通信界目前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早已不是新闻,技术攻坚及专利的申请,自2000年起,国内专利申请量以每年翻倍的速度增长,2004年会超过2000件。在国外专利申请方面,累计PCT申请或国外专利申请已经超过600件,申请国内外商标也超过600件。其中,华为申请的专利中超过85%都为发明类。
  2008年提交了1737项PCT国际专利申请,超过了第二大国际专利申请大户松下(日本)的1729项,和皇家飞利浦电子有限公司(荷兰)的1551项”。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其网站上公布2008年全球专利申请情况,华为公司2008年名列PCT(全球《专利合作条约》)申请量榜首。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专利申请世界之最。
  如此高产的发明,仅仅依靠从行业内的专家中挖掘似乎早已不能满足华为饥渴的胃口,那么,没有或少有的技术怎么办?必须靠内部人力的培养,谁最懂华为,一定是华为人自己。在《华为基本法》中第七十三条关于人才培训和发展中规定:我们将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实现人力资源增值目标的重要条件。实行在培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自我开发与教育开发相结合的开发形式。为了评价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要建立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产出评价体系。
  而对于应届生的保护,关注这家公司的人都知道不是第一次,对于应届本科生的入职待遇最高已达10500元,而加上资金等其他薪酬,年收入近20W,这样的投入哪家企业还能与之抗衡?而正是由于如此,华为对于国内知名院校通信类专业的学生往往都是全盘端,完全不给竞争对手留下任何一点机会,所以,这次提出的两年保护期,个人认为是对于人力资本投资后的产出保护,不单单是表面上看到的保护了应届生们脆弱的心灵,更是对于华为人力投入产出比的正向反馈。
  2、开放心态加员工忠诚倍增
  在华为工作的员工,个人认为是相对安全感最低的,因为任老板经常会搞出一些要求”集体辞职“或”淘汰35岁以上员工“的舆论话题,说不好哪天,自己前一天还在异国他乡的基站边苦苦煎熬,第二天则顺利回国外加失业了。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华为。
  可真正的华为是什么样子呢?华为对组织核心价值观的描述”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坚持自物批判“。大家都了解任老板退伍军人的身份,也了解过华为”垫子文化“的背景,这此之前在《看执行力,学华为精神》中的提到,而随着企业的壮大,10多万的人工数量,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研发基地与实验室,包括亚太、中东北非、独联体、南部非洲、拉美、北美、欧洲、东太平洋。
  如何管理这10多万的员工,除了常见的高薪酬高福利外,华为公司对于员工的管理不仅停留在员工能力开发,更从激才与用才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入职华为后,除建立导师制、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外,更多时间可在企业内部进行规定时间的轮岗,不仅为员工职业发展提供更丰富的空间外,在让员工在职业路径选择上多了一份新的期待。而对于部分在职时间较长的员工,企业也不会因年龄问题而将员工推向社会,而是采用内部创业模式,允许和鼓励有志向创业的员工,申请作为华为的代理商,并可以获得华为提供的设备使用期等,让离开的员工可以与华为一起共同取得发展。
  所以,对于这样 的企业,不仅关注到在职时的提高,更将员工的成长与发展有力结合。
  再来,对于应届生的调查,麦可思研究院在北京发布新一季度的《就业蓝皮书: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38%的2015届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半年内离职。初入职场时的两年保护期,对于职业的锚定与兴趣的确立都起到了一定的延续作用,排除平台提供的各项发展政策和资源,企业高度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让“快闪族”们得到了最基本的尊重,我们之前在讲90后离职时关于尊重的问题,保护期政策从另一方面也顺应了人才的需要。
  综上所述,企业的发展必然需要人力资源的有效支撑,对于企业认定的人才并进行的人力资本投入后,如何将人才收益与企业发展有力结合,华为首先在行业做出榜样。虽说,在某些行业或者中小企业中仍无法复制,但从人力资源长期储备来讲,人才的竞争华为又占到了先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