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酒精相关性疾病的防治》第一章:总论(Ⅰ)

 田园漫步168 2017-10-30

顾复生教授



酒的化学成分是乙醇,一般含有微量的杂醇和酯类物质,多以粮食或葡萄等果汁为原料经发酵酿造而成。我国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根据考古发现,大约在9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已经用粮食和水果酿酒,说明我国自古就有饮酒的习惯。近年来,酿酒业不断发展,我国酒类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同时酒精对健康、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诸方面的影响也日益凸显。一方面,适量摄人酒精能给人带来生理和心理的刺激,使人感到兴奋和愉悦,这已成为交流感情的最常用社交和公关手段。另一方面,摄入酒精又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交通事故、离婚、失业、犯罪等与法律相关的社会问题和与酒精相关的疾病。随着人均酒精消费量的不断提高,酒精应用所致疾病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酒精滥用(酗酒)( alcohol abuse)是指对社会和自身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的饮酒过量。


一、全球酒精消费流行病学


目前酒精引起的社会和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项重要负担 。 自1996年起世界卫生组织( WHO)建立了全球酒精数据库系统,可用于评估世界范围内酒精消费类型、比较酒精相关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据此数据库,酒精相关性疾病在发达国家中的负担最高,总伤残调整生命年数值(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可高达9.2%,而且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酒精相关性疾病也在疾病负担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预计在这些地区将出现明显增长。


近半个多世纪酒精消费有了快速增加,全世界酒精的消费从1970年至2000年翻了3倍。德国酒精的年消费量从1951年的3.1升/人上升至1980年的12.5升/人,之后一直保持在每年12升/人的水平。其他国家如丹麦、西班牙、意大利、法国、葡萄牙的酒精消费量为每年12一13升/人,而英国和荷兰较低(7-8升/人),最低的是挪威(4升/人)。在美国,大约2/3的成年人有饮酒习惯;在12岁以上的人群中,约1.11亿人有饮酒习惯,其中18岁以上人群中酒精依赖者约有1000万人(5%),嗜酒者约4000万(20%),过量饮酒是导致死亡的第三大因素。199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7.4%成年美国人可以诊断为酒精滥用和/或酒精依赖;最近数据显示,成年美国人中,4.65%符合酒精滥用标准,3.81%符合酒精依赖标准。2001年,有75766的人死于过度饮酒。


过量饮酒所造成的身体伤害和社会问题与饮酒量和饮酒方式有关。WHO2011年发布的全球15岁以上成人平均年酒精消耗情况依据的仍是2005年资料;其中俄罗斯和东欧地区最高( 15-18L),其余欧洲国家和美国次之(9-14L),中国居中(6L),中东地区伊斯兰教国家最低(3L以下)。


就饮酒种类和方式而言,中国、俄罗斯及部分独联体国家以含高度酒精的酒为主,德国以饮啤酒为主,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以饮葡萄酒为主。东欧部分国家、中部和南部美洲以及部分非洲地区的饮酒方式最不健康,多为间断大量饮酒,而西欧和一些西太平洋地区的发达国家,饮酒者多为每日少量饮酒。


近30年来,我国酒类产量不断增加,1984年为711.3万吨,1993年为1846万吨,2001年达到3069.87万吨;而2011年全国发酵酒精的产量达83 .37亿升。1999年调查全国6个地区23513名18~ 65岁人群,男、女和整体饮酒率分别为84.1%、29.3%和59.5%。在城、乡成年男性饮酒居民中有33.1%和36.1%的酒精消费量超过每日25g,城、乡成年女性饮酒居民有10.8%和19.8%的酒精消费量超过每日15g。


二、酒精的吸收与代谢


1.酒精的吸收


酒精通过简单扩散从消化道吸收,主要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和上段回肠,但在胃内已有缓慢的扩散吸收。饮酒后,酒精很快通过胃和小肠毛细血管进人血液,饮酒者血液中乙醇的浓度(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BAC)一般在饮酒后30—45分钟内将达到峰值,然后逐渐降低。当BAC超过1000mg/L时,将可能引起明显的酒精中毒伤害。


2.酒精的分布


酒精随着血液分布迅速扩散,与血管分布成正比,因此在脑、肺、肝等器官,酒精很快达到平衡。酒精分布主要与组织含水量有关,比如尿液稍高于血清含量。酒精呈微脂溶性,在体温下脂肪组织只吸收4%,而女性相对脂肪含量高,使酒精体内分布容积小而导致肝内酒精生物利用度增加,这也是女性更易发生酒精性肝损伤的原因之一。酒精可通过胎盘、羊水进入胎儿,胎儿的酒精依靠母体的肝脏代谢,羊水具有一定缓冲作用。


3.酒精的代谢


酒精代谢的速率主要取决于体内有关酶的含量及活性,其个体差异较大,并与遗传有关。


饮酒后,酒精在胃肠黏膜和肝脏中,首先被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氧化为毒性更强的乙醛;后者进而被乙醛脱氧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氧化为无毒的乙酸,并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图1—1)。



有些人喝酒后面部潮红,是因为皮下暂时性血管扩张所致,因为人体内的乙醇脱氢酶,能迅速将血液中的酒精转化成乙醛,而乙醛有让毛细血管扩张的功能,会引起脸色泛红甚至身体皮肤潮红等现象。


4.酒精的排泄


90%一95%的酒精被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极少量经其他途径如经尿

(低于1%)和呼吸排出(1%~3%)。


待  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