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春,瓦刺首领也先遣使贡马邀赏,太监王振不予多赏,并砍去马价五分之四,由此激怒了也先,并以此为导火索,开始大举骚扰边境。秋七月十一日,瓦刺大军寇宣府、大同、甘州,参将吴浩战死,大同总督宋瑛等4万余人全军覆没。明廷闻警,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学其曾祖成祖皇帝亲征瓦刺,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执意亲征。七月十五日,年仅23岁英宗下令率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户部和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大批文武官员,以及号称50万的唯一战略机动部队——京军亲征,并且不要准备,于即日出发。当年成祖五次亲征,每次亲征的前期准备工作差不多为一年,而从小养在深宫的英宗皇帝仅仅用了四天。 由于英宗亲征的意图仅仅是为了吓唬吓唬瓦刺,几乎没有给大军配备后勤准备,给每个官兵发放了1两白银及衣物、炒麦等物资,每3个人配备了1头毛驴,队伍中人驴参杂,混乱不堪。自永乐季年已二十多年大明军队再也没有打过仗,军队基本长期处于囤田耕农状态,战斗力下降,兵器残破。再看随军官员中仅英国公张辅为当朝元老,当年随成祖征战南北,军功赫赫,但已花甲之年,兵部尚书邝野虽很有才干,但英宗不许他们参于军政,一切听由王振指挥。成国公朱勇为靖难功臣朱能之后,子不类父,属于有勇无谋之人。50万明军被一个“目不辨旌旗,耳不谙鼙角”皇帝和一个专横跋扈、一无所长的宦官指挥着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七月十五日,大军出京师,十六日,次龙虎台,十八日,次居庸关,二十二日,至宣府。此时不到十日,军中已绝粮,兵部尚书邝野等力劝回军,被王振“罚跪草中至天黑”。瓦刺军队(三五万人)侦察到明军动态后佯装撤退,诱敌深入。八月初一,疲惫不堪的50万明军终于抵达大同,不见瓦刺踪影,王振还想继续深入,以耀我国威。在大同监军太监郭敬详叙了与瓦刺交战时的惨败情景,王振始有归意。 从大同回北京,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经今河北易县西紫荆岭上的紫荆关返回;一条经宣府返回。经紫荆关返回,虽然路途略远,但易于避开瓦剌追兵,比较安全。开始王振决定走紫荆关,并打算让英宗到其家乡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炫耀。当大军已经行进了40里时,王振猛然想想,军队路过时会踩坏其家乡的庄稼,便下令全军折返北上,改由宣府回京。这样,就使部队拐了一个弯,正好把明军的侧背暴露在瓦剌军的攻击之下,并因道路崎岖,使随行的辎重车无法跟上行进的队伍。众大臣纷纷劝阻,但王振不听,执意走宣府。 也先侦察到明军动向后,主动追击,八月十三日,也先袭击明军后卫吴克忠部,吴仓促应战,全军覆没。王振派成国公朱勇率三万骑拦截也先,朱勇轻率寡谋,军至窑儿领中瓦刺埋伏,瓦刺大军左右夹攻,朱勇全军覆没。兵部尚书邝野上疏请车驾长驱入关,大军断后,王振并不上报英宗,反斥责邝野道:“腐儒晓得什么兵事?再言者死。“王振携英宗徐徐南归,至土木堡。瓦刺兵分数路包抄而来,围住土木堡。当时尚为仲秋,天气炎热,人马燥渴,而土木堡地势较高,掘井两丈不见水,往南十五里有一小河,已被瓦刺控制,无法汲水,军中断水两日,军心大乱。至半夜敌军纷纷而至,都指挥郭懋等急忙上马仓促迎战,无奈敌军越聚越多,突然也先遣使执议和书至,英宗便让内阁大学士曹鼐拟制了同意讲和的诏书。王振便以为议和已成,急忙下令拔营至堡南取水,一时间,纷纷抢先取水,队伍大乱。这时瓦刺骑兵又突然围功过来,大刀阔斧,砍杀无数。明军燥渴难奈,毫无战斗力,纷纷弃甲逃跑,加上指挥失灵,明军死伤十几万,英国公张辅等一班大臣均被射杀。英宗看着抖个不停的王振一脸无奈,护卫将军樊忠道:”皇上今此蒙难,都是王振一人主使,我今为天子杀此贼。“言罢,以铁锤击毙王振,樊忠请英宗上马,冒死突围,怎耐敌军层层包围,樊忠力战而亡,英宗被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明军以50万敌不过瓦刺三五万骑兵,实为历史罕见。 究其原因有三,其一指挥无方;宦官王振擅权,以一个胸无点墨的宦官来领导大军,毫无军事经验,视行军打仗如儿戏,焉有不败之理。行军路线严重错误,将大军脊背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其二,军队战斗力低下。继永乐指后,仁宣之治,天下太平。京城大军长期未习演练,处于务农状态,久疏战阵。再有此次出征使用了新型火器,但没有提前演练,大多士兵不熟悉新火器的用法,没有充分发挥火器对付骑兵的优势。其三,最重要一点,后勤准备及保障严重不足,大军开拔前仅仅发放了些简单的衣物、粮食,而且没有安排后勤部队补充供给,故而行军不到十天已绝粮,仅靠沿途所到之处地方供给。回军时,没有控制好水源,致使全军断水两天,军心混乱,又轻信瓦刺和谈,中其圈套,致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看看成祖当年北征的后勤准备:“调用武刚车3万辆,运粮20万石,沿途每10天行程存一批粮,以备回返时食用,发山东、山西、河南及凤阳、淮安、徐、邳民十五万,运粮赴宣府”。英宗焉有不败之理!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开始走向衰落,土木堡之变成为明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
|
来自: 昵称48074306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