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唱自己的歌 第二节|汉语编曲法(第一部分)

 MAY的学习簿 2017-10-30

斯文在我,我在斯文~

【吟诵之学】

今之读书非古之读书也,读既无法,书亦无道。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知其非鬼,岂可谄媚?知其不义,岂可不为?汲汲戚戚,唯唯否否,非大丈夫也。

吟诵者,读书之法也。读书之法不存,文化之脉何续?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读中华经典而用西学之所谓阅读、朗读、歌唱,甚而无法之平读,新法之快板者,与以拳击而学太极者何异?

天不绝斯文于中华,当吾不绝吟诵于斯文。

吟诵兮归来!

—— 徐健顺 谨记

连载说明:徐健顺教授即将出版专著《普通话吟诵教程》连载,每周一更新。

本期:《普通话吟诵教程》第一讲“唱自己的歌”第二节“汉语编曲法”第一部分。


汉语音乐的旋律,它从哪里来?《尚书》说: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歌就是把心里的话说出来,拖长之后放到音律上就行了。

《毛诗大序》有这样的话: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在心里头是你的想法,说出来呢就是“诗”了。怎么就成“诗”了呢?“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首先是心里有感情,然后说出话来,“言”就是说出的话。这就是我们中国的诗歌、音乐和舞蹈的生成机制。它是从哪里出来的呢?首先是从感情里出来的,是自己有感情,然后把它说出来。说出来以后把它拖长,放到音律上,就成了歌。所以如果自己没有感情,唱出来的那个东西不能叫做诗歌。我们的诗歌是有定义的,不是你只要有旋律唱出来的就叫诗歌。在中国的传统中什么叫唱歌?唱歌是从自己的感情出发,自己作词,自己作曲,自己唱,立刻唱,是即兴的,唱给自己听,要么就是唱给特定的人听。我是唱给你听的,不是唱给一大群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如此,才有感情的真实,有真情实感的才可能是诗歌。

这样看来,我们中国人不会唱歌已经一百年了,我们会sing song,但是不会唱歌。

音乐在今天和其他的很多艺术一样,已经成为特殊人群的专业技能。它已经成为一个职业。除了学音乐的人以外,我们人民大众其实是没有唱歌的能力的。我们现在要唱一首歌,首先得有人作词,有人作曲,有人伴奏,有人定调,有人指挥,还得有人先唱一遍,叫歌星,然后我们再跟着他唱。这还唱个什么劲?歌星不张口,全民都沉默。这不叫唱歌,唱歌不应该是这样的。唱歌是唱自己的感情。不是不可以唱别人的歌,而是唱别人的歌,是以唱自己的歌为基础的。我可以随时唱自己的歌,我又觉得你的歌好,我才唱一下你的歌。唱的时候,也是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的,所以可以改词改曲,不是非得按谱唱,不按谱就好像侵犯了作者似的。这可不叫唱歌。

在中国古代,吟诵是音乐之根,所有的汉语的歌曲,都是从吟诵里来的,所以让我们从吟诵开始,重新学会唱歌,也就是唱自己的歌。

汉语是旋律型声调语言,它天然的有声调,声调有升降,所以它天然地具有旋律性,而且不同的声调有不同的涵义,所以在中国人的心里,旋律是天然与汉语的声调有关的。当你唱一个向下的降调的时候,其实是在唱一个去声,去声的意思是坚决、明确。当你唱一个升调的时候,其实是在唱一个上声,上声的意思是细小、亲密。因为中国人平常听人说话的时候,就是这样上上下下、抑扬顿挫地听的,所以当他听歌的时候,他的心理上天然会和语言结合起来。

所以在汉语,其实很难说旋律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但是在西方是这样的。因为西方的语言是重音语言和节奏语言,有重音或者节奏,但是没有声调,所以西方的语言和旋律之间是离得比较远的,他们的旋律是有相对独立的涵义的。我们今天的音乐学界基本接受的是西方的音乐观点,认为旋律是有独立的意义的,所以我们的作曲家,都是凭着灵感,拍脑袋去想那个旋律的。把旋律和心里的情感去对应,把旋律创造出来,然后再填上词,所以就经常倒字。

我们传统的音乐旋律的生成,是心里有感情,把它说出来,说出来的话是拖长的,然后往音律上一调整,旋律就出来了。不需要去专门创造旋律。所以在汉族的历史上,没有今天这个意义上的作曲家,就是没有创造旋律的人。我们只有度曲家,有点类似西方的编曲家,但不是创造旋律的作曲家。因为人人都可以创造旋律,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一切都是很自然的。只要你有感情,你就会把它说出来,然后把它唱出来,然后把它跳出来,这就是中国人的音乐,中国的舞蹈,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民族舞或者汉唐舞。那些都是表演性的舞蹈。表演的艺术永远是二流的,生活的艺术永远是一流的。

生活的艺术和表演的艺术有什么区别?生活的艺术是,那个正在进行艺术的人,那个唱歌的人,那个跳舞的人,他心里真的是这样的,那是他自己的感情。表演艺术我是努力去模仿那样,所以叫表演。所以最好的表演艺术也就能到达二流,永远比不上生活艺术,因为真实是最重要的。

现在我们来说汉族音乐的旋律产生机制。很简单,只有两条,一条叫依字行腔,一条叫依义行调。

什么叫腔?什么叫调?我们举个例子。比如有这样一条下行旋律线:

现在要用这个旋律唱普通话的四个字,声调分别是一声、二声、三声、四声,那么唱出来就是这样的:

原来的那条旋律就是“调”;每个字根据它的声调而改变了的旋律就是“腔”;“调”加“腔”,就是“曲”,即实际唱出来的旋律是:

如果唱四声、三声、二声、一声,就是这样:

实际唱出来的“曲”是:

曲是腔和调的合成,就像两个波的叠加。这就是中国的音乐概念。曲就是腔和调的结合。所以我们总是说腔调,说南腔北调、没腔没调、荒腔走调,是吧?“腔”和“调”,这是我们汉语音乐的两个基本概念。

这样就会明白,五线谱和简谱是不能够记录中国音乐的。为什么呢?五线谱和简谱记的是“曲”,它分不开“腔”和“调”。用五线谱一记,永远搞不清为什么这段唱词这样唱,下段唱词却那样唱。所以用五线谱学习中国民歌、戏曲、曲艺,就只会套调,换个新词儿就不会唱了。用这种方式无法传承中国音乐。所以我们要有中国式的记谱法,自古以来我们中国的音乐就不是那么记的,但是到今天我们中国的音乐学界就是用五线谱和简谱来记的。我给中国音乐学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投稿,结果发现它有一条规定,“本期刊不接受不用五线谱记谱的论文”。我就不知道这是为什么?这还叫“中国音乐”的研究期刊?


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