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字是平声,有些字是上声,有些字是去声,有些字是入声呢? 声调和它的字义是有关系的。 我们先看调型。平声就是平的,上声是往上走的,在往上走之前,它会有一个短短的准备期,这个准备期也许是平的,也许是向下降的,都是有可能的,但必须要有这个准备,然后往上走。去声总的趋势是往下走。入声,方向不一定,怎么都有可能,可能高升可能高降,也可能低升可能低降,但入声的共同的特征是短促。 它们的涵义是什么?平声的涵义是平常。汉字差不多有一半都是平声字,平声字就是情绪色彩比较淡薄,属于中性字。上声的情绪色彩是细小、亲密。去声的情绪是坚决、明确。入声的情绪是痛苦、决绝,或者是快速、轻灵。 所以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排列,其实是情绪色彩的排列,一个比一个激烈。所以古人一发现四声,就说平、上、去、入。 各个声调的涵义:平声就不说了,因为它是中性字,把另外那三个说明白了,剩下的就是平声。 先说上声,上声的情绪是细小亲密,这是郑张尚芳先生提出的。 我们先从动物说起。当两个雄性的动物要打架,打架之前先要吼叫,吼叫的时候,是怎么吼叫的?是往上吼叫,还是往下吼叫?这个你们关注过吗?下次看到两只狗打架,要好好观察啊。 往上叫还是往下叫?往下。为什么是往下?往下是雄性的声音,低沉的声音。 如果吼叫吼叫着,其中一只狗突然发出向上的声音,这什么意思啊?就是投降了,别打了,认输了。为什么往上就是投降?因为往上就是模仿幼仔,小狗的声音是那样的,尖尖的,高高的声音。模仿幼仔,就是说“我很软弱,我很小,别跟我一般见识”,就这个意思。 (《击鼓抗金兵》) 人类也是这样。古代的时候打仗,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打仗,进攻都是击鼓。鼓是什么声音啊?低沉的声音、雄性的声音,听到这个声音会热血沸腾,“咚咚咚咚咚……”。撤退就敲锣,敲锣就是“铛铛铛铛铛……”,是小孩的声音,所以就是“跑吧!” 我们再看看汉字,这也是著名音韵学家郑张尚芳先生总结的。 上声的情绪是细小亲密,最亲密的人是谁?是亲戚。所以首先说称谓。 现在有一个新词儿,叫“美眉”是吧,“美眉”这词儿从哪来的?从台湾来的。台湾是什么话?闽南语。在闽南语里,“美眉”是什么?就是“妹妹”。闽南语把“妹妹”说成是两个上声字。我们现在写成“美眉”,其实是两个上声字。 所以“哥哥”叫什么啊?叫“葛葛”,所以张国荣,大家都叫他“葛葛”,没有人叫他“哥哥”的,是吧? 所以“爸爸”叫什么?叫“粑粑”;“妈妈”叫什么?“马马”;“舅舅”叫“九九”,“叔叔”叫“蜀蜀”,弟弟叫“底底”,等等。 现在在南方有些地方,湖南、江西、福建等等,都有这种现象。甭管是什么字儿,这个字儿单独读的时候,有可能是平、上、去、入的任何声调,但是只要是重叠在一起,表示一个亲戚的称呼的时候,就全读成三声。彭泽润先生称之为“词调”现象。为什么?因为三声表达细小亲密。 跟我们最亲密的就是自己的身体了吧,所以我们的身体部位的字在上古音里很多都是三声的。我们从最上面开始数,“顶”,就是最高处。整个的头叫“首”。然后往下数,脑、眼、睑、耳、口、齿、脸、颔、颏、嘴、吻、颈、手、指、肘、乳、手、肘、掌、拇、指、爪、肚、卵、股、腿、趾等等,好多呢是吧?有一些字今天不读三声了,以前还是读三声的。整个的身体叫“体”。 (中国的一家人) 自己管自己叫什么?第一人称,古代叫“吾”,现在叫“我”。“吾”以前也是上声。 称对方叫什么?第二人称,叫“汝”,称晚辈叫“尔”,今天我们叫“你”。 称第三方叫 “他”,今天我们还是叫“他”。 为什么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都是上声呢?“吾与汝”,三个上声字啊,这是什么感情?第三人称,“他”,平声,开口音,平平的出去了,“他——”,很远很远啊。 比较一下英语就明白了。英语第一人称叫“I”,大张着嘴巴。对称叫“you”,是闭口音,第三人称叫“he”“she”,还是闭口音的。很明显自己是一帮,“you”“he”,你们是一帮。这就是文化。西方的世界观,首先是个体独立,然后我们谈我们俩的关系,这叫契约,所以老外吃饭都是AA制,讲民主,一人一票,讲平等。中国呢,什么平等啊,我们是一家子人,“吾”与“汝”。首先我们就是个整体,所以很明显“吾”与“汝”是一帮儿的,还都是闭口音,“他”自己一帮。我们是集体文化。语言里就有文化。 上声表示细小亲密,所以在反义词组中出现三声的字,往往是在后面,表示比较弱小的一方,比如说大小、多少、长短、男女、高矮、深浅、繁简、松紧、增减、甘苦、生死、真假、正反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