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咬文嚼字品文化》第24讲---入声字与速记诗

 新用户9182oRkQ 2023-06-20 发布于湖南

有人问起格律诗中的仄声字辨别与使用问题,上罗大学蒙教授回答说

喜欢或爱好写格律诗的人,往往被入声字难住了,特别是北方方言区的人,更是犯难,因为北方方言里面没有入声字,必须死记硬背入声字,才能写格律诗,否则很容易把格律诗变成打油诗。但是讲客家话、广州话、闽南话(闽南话次方言潮汕话)的人来说,把现成的或者已经写成的格律诗用家乡话念一念,是不是入声字就测试出来了,一般不需要死记硬背入声字。对于北方方言区的同胞来说,《入声字速记诗》就很有帮助了,一可背诵,二可查找,一举两得。这个《入声字速记诗》是别人编写的,但是要推荐给大家,大家可以共同使用,弘扬中华诗词文化。

“仄(zè)”字不常用了,对于一般人而言,既不知其音,更不知其义,但是略懂一点格律诗的人对“仄”就再熟悉不过了。

“仄”字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字,一个厂字,不过厂字不是“工厂”的厂字,而是指“厓”(崖),表示“人在崖石之下心有不安”之义,不过字的本义应该是指“倾斜”。

“仄”字有“倾斜”之义,例如“仄立(斜立)”、“日仄(日斜)”。 “仄”字用来“仄声”,属于引申义,它是古汉语中“上声、去声、入声”的总称。

古代格律诗讲究声调的配合变化,就是平仄变化。普通话有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但是不等于古代的“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上声、去声、入声”在古代叫做“仄”,“平声”叫做“平”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不等同于古代的“平”,因为有一部分“入声字”变成“阴平、阳平”了。在普通话中没有入声字,入声字它们的声调归入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当中去了,归入“上声、去声”仍然是仄声字,归入“阴平、阳平”的字麻烦就大了,写作格律诗时,要从“阴平、阳平”字中,分辨出古代的“入声字”来。但在南方方言中“入声字”大部分保留下来了,北方方言“入声字”消失殆尽,就只有死记硬背了。换句话说,写作格律诗时存在普通话声调的还原问题,就是在写作格律诗必须用唐宋时代的声调来论平仄,不能用普通话的声调来论平仄。在普通话里大部分“阴平、阳平”字属于古代的平声字,但在普通话中属于的“阴平、阳平”字有一部分属于古代入声字就不能算做古代的平声字了,必须还原为入声字。

“入声字”的特点就是收音急促,一发即止,不能拖音,而“平声字”是可以把声音拖得很长很长的,只要你的气息足够长。例如入声字“一、七、八”如果用客家话、白话、闽南话来念的话,就不能拖腔拖调来发音,一发即收,声音不太清晰,而用普通话来发音(“一、七、八”在普通话里是阴平字)就可以拖得很长,而且声音洪亮,不信你就用自己的家乡话试试吧。

为什么“入声字”在普通话中会消失,主要原因是金元时期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几百年,对汉语造成极大影响和改变,首当其冲的就是对语音的冲击。你想想那些马背上的民族,纵横驰骋于广袤的大草原上,只有“平声字、上声字、去声字”才能高亢嘹亮声音清晰,传得远,而“入声字”一发即收,很难传到远处,只有近处说话才能听得清楚,“入声”淘汰出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南方地区历来“天高皇帝远”,语言自然受蒙古语的影响就相对小得多了,所以“入声”保留下了幸乎?不幸乎?难以评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