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一带以秦汉墓为代表的墓葬密码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盗墓者来说,尤其如此。 为什么长沙盗墓者被称为“土夫子”,因为早年是靠到长沙城里卖黄土,给人家做煤挣钱的,他们在挖土过程中挖出了不少古墓,便将找出的随葬宝卖给古董店,发现竟然特赚钱,最后土也不挖了,专门挖墓,就此走了职业盗墓生涯。 那么,过去长沙盗墓者在找墓时有什么说头?这篇文章,就来与企鹅号鬼友们说说这事! 图:现代考古现场,整个墓穴已完全被挖,古棺被吊离。 在长沙,有的古墓用本坑土回填;有的把本坑土弃之于周围不用,取地表上层的黄土或从外地运来一种新的土做填土;有的用几种土掺杂在一起的混合土回填。这是因为,各个时代葬制与风俗的差异,墓葬使用的填土也不一样,各具特色。 长沙一带的较大型古墓葬,墓土的区别大致如下: 春秋、战国早期墓,常用红色网纹土(本坑土)回填,逐层进行夯筑;春秋墓与战国墓的区别,可从埋葬的深浅上区分:前者浅一点,后者深一点。因为两个时期造墓习惯用本坑土回填,故留在墓口的余土不多,在勘探时会发现,墓口红色网纹土比较薄。 战国晚期墓,开始用红色网纹土与黄土混合拌制回填,并分层夯紧。这种混合土,因黄土黏性强、结构紧密、有一定的密封效果,保存情况好于春秋墓。 战国墓、汉墓特别重视密封,一般会在葬具上下左右,填充一定厚度的白膏泥。有的还置放木炭以防潮防渗,如马王堆一号汉墓就是这种情况。 顺便说一下“白膏泥”。 关于“白膏泥”,我曾在《中国人盗墓史》中写到过。“白膏泥”,学术名称是“微晶高岭土”,是一种极纯净的黏土,在中国不少地方都有分布。江西景德镇高岭的“白膏泥”质量最好,故取名“高岭土”。因为这种土潮湿时呈青灰色,故也称“青膏泥”;晒干后则呈白色或青白色,才称“白膏泥”。 图:挖棺现场,古棺被硬化的白膏泥包裹着。 因为黏性大、分子紧密,有神奇的防腐效果。中国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白膏泥”这种特性,秦汉时期的大型墓葬很少不用“白膏泥”的。如果当地没有“白膏泥”,则用石膏、石灰来合成,人造“白膏泥”,也相当管用。 西汉早、中期墓,常用纯粹的黄土回填,这种黄土粘性好,很适合做煤球掺到煤里。所以之前的做黄泥生意的土夫子,正找这种泥挖,一一挖就挖出了古墓。 古人的筑墓时,从坑内挖出来的红色网纹土往往弃放于周围。所以,探查中会发现,汉墓附近的红色网纹土层比较厚。当然也有个别墓特殊,有的西汉早期墓用一种含细沙质的“五花土”做填土,如马王堆一号汉墓。西汉晚期墓,往往从外地运来一种黄沙泥做填土,这种土质因含细砂石,结构力不强,夯筑不紧。 图:开棺现场 东汉墓,填土情况与西汉墓相似,但不用黄沙泥做填土。方型的东汉墓还有“嵌边”,在墓壁的四周填塞“青膏泥”、“白膏泥”,一般厚度不超过50厘米。夯土不如西汉墓紧密、有点松,俗称为“泡筑版(板)”。 东汉以后至唐宋的土坑墓,又喜欢用黄土回填,但土内杂质较多、不纯净、土色偏黑,夯筑不实,夯土层的厚度也不规则,没有前人造墓讲究和精致。 土夫子真有一手从上述现象中,可以归纳出长沙盗墓贼的断代“秘诀”—— 春秋战国是红土, 西汉回填用黄土; 东汉不用黄沙泥, 唐宋墓坑多黑土。 湖南省博物馆曾参考和使用土夫子的这份“秘诀”,准确地找到了不同年代的古墓,不服不行!上述秘诀要结合实际进行研读,如有些大型古墓,因填土用量极多,便会在附近另挖土坑,作为拌制填土的场所。 图: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现场,棺材尚在下面,未完全暴露。 1977年冬,湖南考古专家在长沙新站杨家山朝阳二村居民区清理古墓时,相继挖出了并列的两个方坑,其形制与汉墓相似,无盗坑,填土板结、没有夯层。考古工作者认为是古墓坑,便进行了清理,但挖到底也没有发现一件随葬器,空无一物。后怀疑是造墓时拌制填土的废坑,遂向四周探查,结果在南边不到50米的地方,找到了一座有阶梯式墓道的西汉晚期土坑竖穴大墓。 另外,古代不少墓还会设有排水沟,如果探查中发现了排水沟,也可以断出年代。汉代土坑墓的排水沟,在墓外延伸很长;东汉与南北朝砖墓的排水沟,用青砖嵌砌或管道铺垫。自然,如果先发现排水沟,沿着水沟向上方探查,可以顺藤摸瓜,找出古墓。 图: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发掘现场,条件比长沙马王堆墓时好百倍,已建起了巨大的施工棚。 其他地方的盗墓贼也有与湖南盗墓贼差不多的断代经验。不同的是,红土层的变化不再作为主要的断代依据,因为红土是湖南长沙一带独有的,中国大部分地区以黄土为主,“白膏泥”的使用情况往往会成为其他地区盗墓贼断代的一个主要参考指标。 从“白膏泥”层的情况,还可以判断棺材是否完好。造墓时做“白膏泥”层时,表面都要做得平整,然后才填封土。如果发现“白膏泥”层有部分下沉的情况,显示葬具可能腐烂了。 当然,在未发掘之前,墓的断代除了从封土情况判断外,依据探出的墓葬形状、墓穴大小、棺椁脱落的漆皮及碰巧带上来的随葬品,比看封土更牢靠。我在河南安阳调查时,一位民国时有父辈参与过当地找古活动(盗墓)的老人便称,看漆皮,一可断定下面有古墓,二可估算埋葬的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