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阳不登高,一起喝酒博戏吃驼蹄吧!

 alayavijnana 2017-10-30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传统的重阳节。在《易经》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而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是两九相重的时候,故曰重阳,也叫重九。


关于重阳节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唐宋之际,重阳节成为正式节日,不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会在此时进行相关活动,到了明清时期,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揽胜,以畅秋志。


关于重阳的习俗,最早的记载可见于三国时期,各地都有不同,但流传至今最为普遍的无非几个:登高、赏菊、佩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可见,重阳作为一个节日,在寻常生活里最重要作用,依然是:找个理由吃喝玩儿!


这个道理,千秋万代。


今天,让我们把时光器往回拨五百年,来到现在盛产美味大闸蟹的、而在明清盛产风流才子的江南地区,看一位大家熟悉又不熟悉的文学家、艺术家、“吴门四大才子”之一祝允明,和他的重阳。


《登高落帽帖》(祝允明致文贵札)

上海博物馆




 释文:  登高落帽,皆为雨师风伯阻之,虽病齿少饮,安能郁郁独抱膝坐屋子下对淋淫乎?驼蹄已熟,请午前来,呼卢浮白,共销之也。一笑。允明顿首。文贵兄足下。


 翻译成现代的话说就是:  现在呀,风大雨大,帽子都能给吹掉,诚心不让人登高。我虽然因为牙齿不好酒喝得少了,但也不能就这样在家里一个人孤零零地对着风雨吧?!驼蹄已经熟了,请您中午之前过来,我们一起博戏喝酒把它吃掉吧。


这封信被收录在祝允明的文集《怀星堂集》中,题目就是《九日请客》,古人说“九日”,专指九月初九重阳日。


古来名为“驼蹄”的食物有两种,一种是菜品,一种是点心。据上海博物馆专家考证,明朝时候的苏州,用面蒸制而成的驼蹄饼成了专在重阳节吃的节令食品,叫“骆驼蹄”是因为形状相似。而“呼卢浮白”是传统的赌博游戏,输的人罚酒。虽然这个被祝允明在节日里特意邀约的“文贵”究竟是谁还未有确切结论,但这五百年前“哥俩好”的场景,却是通过这张小笺一展无余。



信札、小笺作为古代文人日常交往的遗物,一方面它的内容随情适性,另一方面它的书法也既简又精。这张《登高落帽帖》通篇以草书写就,笔法潇洒豪纵,不羁洒脱。虽然记载的是一件小事,但却豪气率真,真性情十足。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称帝,建元洪武,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园),宣告持续了277年的大明王朝结束。


明代一朝,相比前120年政治、经济恢复稳定,末70年变法失败、颓势难挡,中间的80年有着较为特殊的地位。在这一时期里,纵然政治混乱、社会矛盾尖锐,但“中兴”的局面、改革的潮流、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同时发生着。


一系列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导致了“吴中”这一以现苏州为中心的地区,在文化上形成了以吴宽、王鏊、沈周、文征明为核心的“吴中文人集团”,也就是为我们今天所说的“吴门”。


明代吴门书画家关系网 

(制图:上海博物馆)


在往常的印象中,提起“吴门”,首先想到的便是沈周、文征明、唐寅,而祝允明,是要往后排的。


实际上,祝允明和文征明、唐寅同辈,为沈周的晚辈,有别于文征明“生而少慧,八九岁语言犹不分明”,祝允明和唐寅一样,从小便聪颖过人。加上少年时期在祖父、外祖父两位资深才子身边耳濡目染的家学熏陶,他很早便因“知识广博、涉猎广泛”而受到例如沈周、吴宽等人的赏识提携。


不似好友文征明的沉稳内敛、唐寅的张扬骇俗,祝允明在有不羁放纵的性格的同时,亦有冷静客观的待物态度。“玩世”和“沉着”这两种特点在祝允明身上达成了某种“中庸”而这种精神,首先便融入到了祝允明的书法思想上,在他的几部讨论书法理论的文学作品及一些书画的提拔诗文中,深入客观、哲学思辨的态度贯穿始终。


在明代前期的书坛,一方面,形成了以推崇赵孟頫“赵体”的官方“院体”风,另一方面,强调个性解放的思潮悄然兴起。


在这股混乱迷茫中,书法家李应祯的“奴书说”可谓应运而生。“奴书说”提倡学习书法要斩汉魏晋唐的根源,对宋人要么远离,要么从宋人的分枝中离筋立骨、违宗去祖,翻出自己的个性。


在这股盲目跟从的热潮中,祝允明的头脑非常清醒他看清了“奴书说”抛弃传统、自行其是的本质,从辩证关系出发,写下《奴书订》,指出了:书法真、 行、草的本源当在汉末魏晋,后代学书者应该首先牢牢把握这一根本 ,然后在此基础上取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


祝允明如此旗帜鲜明地反对“奴书说”,不仅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也为混沌中的明代书坛点明了方向。而最难能可贵的是,“奴书说”的提出者李应祯,不仅是一位权威书家、文征明吴宽等人的老师,更是祝允明的岳父。为辨理生怼岳父这种事情,可不是一般人敢干的啊!



祝允明出身名门,祖辈父辈皆为早期吴中圈内的人,他在七八岁时就和沈周认识,并且颇得喜爱,深受提携,19岁时又娶了前中书舍人李应祯的长女,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直“资源很好”。


《沈周致祝允明札》 

上海博物馆


 释文:  捧誦,高作,妙句驚人,可謂壓倒元白矣。健羨健羨。敬謝敬謝。但纏頭之贈恐是虛語,所見者星銀之犒耳。呵呵。草草附復,余容面悉。契生沈周再拜。希哲契兄先生。七月五日具。


 翻译成现代的话说,就是:  捧读了您的大作,妙句令人惊叹,可以称得上超过了唐代大诗人元稹和白居易啊,真是太羡慕了。谢谢您了,但是丰厚的酬劳恐怕是空话了,能见到的只有零星的犒劳而已,呵呵。草草回复,其余的等见面再说咯。


看来“呵呵”这个意味深长的词,由来挺久的。不过也能看出:第一代“吴门”的核心人物沈周与祝允明之间的交往十分直接随性,并不拘泥于年龄辈分。


话说回来,实际上祝允明书法“有明第一”、“明一代之冠”的成就和沈周并没有太大关系,深深影响了祝允明的书法理论与实践的,是其外祖父徐有贞和岳父李应祯


徐有贞能文擅书,他的书法古雅雄健,遒劲纵逸,名重当时,尤精行草。祝允明早年跟从外公徐有贞,受到了大量晋、唐书法的熏陶,这对后期其书法取法和审美观的树立,有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后人也评论祝允明书似其外公。


徐有贞 《有竹居歌卷》(局部)

上海博物馆 


至于祝允明岳父、反古推新的“奴书说”带头大哥李应祯,明人评其书法:“开吴中墨池”,意指其:首开吴门之风。其实这一点并不为过,因为吴门书派的两位领袖书家都受到了他的指点。


《李应祯致储巏札》

上海博物馆


《李应祯致吴宽札》

上海博物馆


李应祯“真、行、草、隶,皆清润而端方,如其为人”,其中楷书、行草书成就最高。从上面两件例子可以感到他精密秀挺,遒劲而又生气十足的书风。



因九月初九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到现在重阳节也就被定为了法律规定的“老人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现代的“老人”可跟古时候的“老人”大不一样了。


祝允明(1460-1527)不到十岁就是闻名的“神童”,青年时期就因才华过人而闻名乡里,在和大多吴门人士一样仕途不顺的情况下,他到中年后仍坦言自己对为官入仕的向往,在多次失败后既没有没有随波逐流放弃本愿,也没有怨天尤人愤愤不平,在连续参加科举三十四年不果、终以举人身份被安排去广东的一个偏僻的县城做官时,祝允明已经55岁。


55岁在现代社会,已经接近成年男性的法定退休年龄,很多人在这个年纪如果再谈什么抱负理想,恐是会怕被人嘲笑的。而五百年前的物质条件下,有这样一个人,他少年成名,从33岁开始参加科举到此时才第一次得到了一官半职。即便官位地远位卑,他也毫不敷衍,在任职期内尽心尽责,为民谋利。


祝允明卒于1527年初,告官归吴后过了六年便病逝了,享年67岁。不算计金钱又酒色赌全沾伴随了他一生的个人生活,这种“玩世自放”导致他晚年贫困、拮据是没有意外的。


但个人生活的逍遥,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个富有思辨精神的文人,在以他《奴书订》为代表的书法理论的带领下,吴门书派一扫明前期书坛的低靡、混乱状态,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在书法实践上,他对自晋唐以来的楷书、行草各大家笔法涉猎广、通晓深,临写工绝。晚年本人书风成熟,更达到了“变化出入、横放自喜”的境界。后人评其:“三百年中第一人也”的成就,也未尝不是促成于他的逍遥性格与哲思精神


祝允明小楷临钟繇、王献之

上海博物馆


祝允明楷书临黄庭坚

上海博物馆


祝允明楷书临蔡襄、苏轼

上海博物馆


祝允明草书杜甫秋兴诗轴

辽宁省博物馆


祝允明跋米芾《蜀素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