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华尔街到底有多牛?是什么概念?

 一盏书灯 2017-10-30

作为对现代金融一知半解的准中年男人,我在阅读《美联储传》这本书的过程中实在是有太多次醍醐灌顶的时刻了。稀里糊涂地过了这么多年,萦绕在内心深处的许多不自知的谜团终于被解开,让我有种心花怒放,并迫切想与别人分享的冲动。感触很多,我准备先写这三点:

1.对于贷出去的钱,银行想的真的是千万别还钱。明白了这一点,你就能充分理解为什么那些大公司敢于借这么多钱,银行乐意借这么多钱,而且双方都没有任何的害怕。

2.许多企业家赚钱靠的不是赚钱,而是借钱。明白了这一点,你就能清晰地理解贾跃亭到底是怎么个玩法,以及现代企业金融到底是怎么个游戏规则。

3.华尔街上那么多金融公司、证券企业,都只会赔钱。理解了这一点,你才明白为什么金融机构都装修华丽、西装笔挺,但实际上就是一群草包,啥也不懂。

但是这么说,好像也不是太清楚,所以,接下来我会结合《美联储传:一部现代金融史》的内容,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略微解释一下现代金融的这些奇怪玩法。利用这游戏中的BUG去牟利,不是那么容易的,但至少了解这些猫腻之后,可以让我们不上当。

先说第一个,银行为什么不想让还钱?

这个道理解释起来真的是非常简单,但要不解释,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理解。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就得明白:银行是怎么挣钱的?

每个人都明白,银行是靠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挣钱的,所以存款利息那么低,贷款利息那么高。对吧。因此,银行希望贷款人贷得越多越好,贷得越多,利润越多,而且把钱贷出去之后,希望这笔钱永远都不还才好。

为什么?因为只有贷款才能赚钱,如果这笔钱收回来了之后,那银行不还得再找一个借贷方,重新把它贷出去吗?!既然重新找贷款人这么费时费事费精力,最好的结果当然是贷出去之后一直不收回啊!

因此,对于银行而言,最美妙的事情就是:有一家大公司借走所有的钱,而且是永久贷款,没有期限,然后银行等着数钱就行了。

当然,银行不希望看到接受贷款的机构今天说倒闭、明天说关门、后天说跑路。所以,现代金融的第一个奥秘,严谨一点说就是(敲黑板,知识点!):银行从来不想真的要回它们贷出去的款项,而只是想要证明借款人的可靠性

你看,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但这个道理却是我们理解现实世界的法宝。我们来套一下,你就知道金融界的规律了。

为什么个人想要去银行贷款这么麻烦?因为你的可靠性太难验证了啊!

为什么小公司、新公司去银行贷款这么难?因为你一次贷那么一点钱,挣那点钱还不够麻烦的,大公司一下就贷几亿,一家大公司顶你几十家小公司啊!

为什么大公司能从银行贷到很多钱?因为他们的可靠性比较高啊!

为什么大公司欠了很多钱,银行却不催着还?因为银行不想要回贷款再去找别人啊!

为什么大公司欠了很多钱,银行还愿意继续借给他们?因为贷得越多,银行挣得越多啊!

为什么大公司都要倒闭了,银行还愿意借钱?因为这样银行才能继续挣钱啊!

为什么大公司想破产,银行都不愿意?因为破产就清算了,银行就不能靠贷款挣钱了啊!

……

我就不继续列举了,相信你已经明白了这条原则是银行界和企业界都知道的潜规则,大家都明白就好了。

但我要说的是,这种规则推倒下去,会有什么后果呢?

就是银行愿意多贷款,贷得越长越好。所以银行在对待那些大公司的时候,就会明显欠缺谨慎,账面上的盈利看起来越丰厚越好,银行的工作人员也能获得更多的工资、提成、奖金,但这种方式持续下去,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小企业得不到融资就不说了,大公司一旦崩溃,产生的坏账规模也会是惊人的。

所以,银行要怎么办呢?

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银行的应对之策就是:不允许你倒闭!

虽然大公司已经无以为继、千疮百孔,但银行还是不会这么容易就让你倒闭的,银行还会继续提供贷款。

没钱了吗?原先的钱不够了吗?没问题,再贷给你一些,缺多少,您说话!

现代金融史上曾发生过无数次这样的案例。我们随便举个虚拟的例子来解释吧。如果一家公司贷了100亿,但现在没钱还了,咋办呢?延期呗,再多给你几年时间,小伙子努力发展哦!

过了一段时间,连利息都换不起了,咋办?

没关系,银行再贷给你50亿,这下你有钱还利息了吧?

过了一段时间,大公司又不行了。怎么办?

没关系!把前面的150亿贷款“一笔勾销”,再给你一笔300亿的贷款,其中150亿当做你还了银行,另外150亿让你去谋发展。

于是,大公司欠银行的多笔贷款变成了一笔,而且又有了一笔用于发展的资金。多么美妙的把戏啊。

理解了这个规则,你就明白那么多大公司的负债率为什么如此之高了。

理解了这个规则,你就明白为什么民间借贷那么发达了。

理解了这个规则,你就知道为什么那么多大公司能够做到“大而不倒”了。

房地产企业为什么能从银行借那么多钱?为什么大公司的负债能比资产还高?为什么银行都扎堆去求着大公司借钱?

都是因为这个简单至极的规则:银行从来不想真的要回它们贷出去的款项,而只是想要证明借款人的可靠性

接下来,我们来从另一个侧面看看现代金融的另一个秘密。这个潜规则,与上一条潜规则还有一定的关联。

说出来的话,其实也很简单,这条规则就是:企业家不是靠盈利挣钱,而是靠借钱挣钱。理解起来,这个规则可能比上一条略微复杂一些,但却是更实际、更多案例的一种。

为了让这条规则更容易理解,我们还是从《美联储传》中记载的一则历史案例来说明。

1970年代,美国宾州中央铁路公司是一家巨型公司,雇员接近10万人,它的股东全都是大名鼎鼎的金融巨头,包括大通曼哈顿、摩根担保、汉华实业、第一国民城市银行等(金融机构这些年来演化、重组很多,这些企业都是当时最风光的金融机构)。

1970年6月,这家公司将会倒闭。但倒闭让这些大股东赔钱了吗?没有,反而让他们都赚了很多钱。

我们要说的是倒闭前一个月前的事,也就是在5月下旬,该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也就是各家大金融机构开始抛售股票,其中摩根大通在一周内就抛售了26万多股,其他各家也都抛售了很多股票。

于是,这家公司破产了,但所有的股东都提前减持、上岸,各个赚的盆满钵满。

你以为他们赚钱只是通过领工资、减持股票、提前离场得到的吗?那你就太小看他们了,他们根本就是空手套白狼。

首先,这些大股东是通过给这家公司贷款,从而占股,并进入董事会的。等这些金融机把持了董事会之后,这家公司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他们赚钱的工具。

具体做法也很简单,就是让铁路公司大干快上,搞各种工程、项目,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的保证,于是,这家铁路公司看起来发展十分迅猛,全国各地都在开工,规模与日俱增,员工、资产、声势都越发浩大。看到这里,你或许会有一些联想,没错,现在很多企业也是这么干的嘛。

于是,讲了许多故事,勾画了很多美景,发表了很多软文的铁路公司,就像气球一样被吹起来了。而这些股东的实际投入呢?全是虚拟的。

进入董事会的金融机构当然最了解这家公司的实际情况,于是,在公司股价攀升到高点的时候,他们渐渐减持了手中的股票,并将所收获的资金再度转入自己的金融机构。此外,由于股价攀升,公司“业绩突出”,股东们还都能获得不菲的分红。

另外,他们给这家公司的注资也在收取利息。于是,账面上的投资转了一圈,以股票回报的真金白银转了回来。空手就这样套了白狼。而且套了三次:利息、分红、减持套现。

至于损失,那就让普通股民和纳税人来承担吧。

你看,以这个案例来对比的话,乐视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每一种手法都没有别人玩的溜。而且,那个案件最绝的是,所有做法毫无破绽,都符合规矩和法律。

最后,这家中央铁路公司倒闭的时候,还是美国政府接过了烂摊子,毕竟是铁路公司,不能倒闭之后全国的铁路线都停运啊。于是,美国政府此后又接连投入了好多年,数以亿计的美元继续被这些蛀虫们侵蚀、转手。

故事讲完了,我们再来说说那条潜规则吧:企业家不是靠盈利挣钱,而是靠借钱挣钱。许多公司都和这家铁路公司一样,本身的业务并不挣钱,或者不是挣钱的主力。他们靠的是借钱。

具体做法就是借了银行很多钱,然后用这些钱招人、买资产、上新闻、开发布会,总之就是讲故事,把饼画得大大的,把牛吹得大大的。就靠着这些本来就不属于自己的钱,这家公司就成了业界闻名的大公司,股价飞升、举世闻名。而那些“企业家”呢——这里的企业家必须加个引号,因为他们根本不算企业家——就能靠着薪水、分红、减持套现获得巨额的收入。

等到终于撑不下去了,怎么办?倒闭也好,有人接盘也罢,他们其实是不太有所谓的,反正钱是挣到了,而且是挣得足够多、足够容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玩法就是骗局,所不同的是,从法律上来讲他们并不犯法,至少明面上是合规的。

这类例子即便是在现在也比比皆是,而且正在发生,未来也将继续发生。这个手法在历史上骗了很多人,正在欺骗很多人,未来也会继续欺骗更多人。

好在,不是所有的企业家都是大忽悠,还是有很多踏实做事的实业型企业家。我们都应该支持踏实做事的企业家,而不被这些靠辗转腾挪发家的“企业家”所骗。

道理一点就明,所谓的现代金融,并没有那么复杂。就像《美联储传:一部现代金融史》中所说,现代金融之所以被塑造得那么难懂、复杂,就是为了忽悠小白,让你看不懂、看不明白,然后他们才好利用这些术语、概念去忽悠人。

当然,要说忽悠的最高境界,非华尔街莫属。如果我说华尔街的那些金融公司其实啥也不懂,完全就是在赌博、蒙人、胡扯,你可能觉得我是在胡扯、蒙人。

没关系,接下来我还会继续分享个人阅读《美联储传:一部现代金融史》所得到的第三个收获,也是我总结出的现代金融的第三个潜规则:华尔街都是赔钱货,精英各个是大忽悠。

巴菲特很多年前就说过,华尔街和金融中介带给投资人的更多是损失,他们所作的事情本质上就是把投资人骗进赌场,依靠“抽成”(佣金),利用投资人的损失获益。

为了验证这一点,巴菲特提出和对冲基金打赌,他赌对冲基金的业绩会输给平均指数。啥意思呢?就是这些华尔街精英的盈利,还不如股市大盘的指数。

这个赌约,绝大多数对冲基金都不敢接招,有一个胆大的对冲基金Protégé Partners大无畏地接招了。结果10年之后(2016年)对照结果:5只对冲基金的平均上涨幅度为22%,而标普500指数上涨了85%。

在巴菲特这种高手看来,华尔街就是赌场,华尔街精英就是赌场掮客,对于投资,他们根本不懂或者不屑于研究。更简单地类比一下,他们就是金融市场上的推销员、房屋中介。想想我们有多恨推销员和中介,你就明白华尔街到底是个什么东东。

而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华尔街的投资公司是靠抽成赚钱的,所以他们关心的不是客户赚没赚钱,而是客户有没有交易。大多数给新股民的投资指南一开始就建议大家要“少交易、长期持有”,为什么?因为多交易、常换股对金融公司最有利,因为只有交易才会付中介费。很多新股民意识不到这一点,频繁交易的结果就是挣的钱还不够交手续费的,当然,赔钱的话更不用说了。

华尔街发展到现在,已然尾大不掉、大而不倒,普通人别想动他们,连美国的政治家都没法奈何。你看07年金融危机之后,那些坑害投资人无数资金的华尔街公司,照样拿着美国政府的钱给自己发奖金、分红。《美联储传》中介绍,华尔街耗费的救济资金,仅07-08年就有7万亿美元,相当于20多次“二战”的费用。

美国政府有多么无能为力呢?一个数字就可以说明白,奥巴马当时的竞选资金,90%来自于华尔街的公司。

因此,所有敢动华尔街奶酪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金融危机无法动摇他们,“占领华尔街运动”无法动摇他们,美国政府也被他们收买,而那些从侧面抢生意的人,则遭到了更惨烈的对待。

这里要说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在《美联储传》中简略介绍了一下,在《贼巢》那本书中则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个故事就是德崇证券和垃圾债券的故事。

我们无意为其中的内幕交易平凡,只是想说明,这些“垃圾债券”的前因后果。首先,垃圾债券这个名字就是华尔街给起的,为什么?因为这些债券不受华尔街的控制,不在华尔街的公司内交易,而在米尔肯的德崇证券和其他市场交易,所以华尔街挣不了其中的佣金,因而便将其起名为“垃圾债券”。

其实,这些债券只是一些中小公司发行的债券,这些公司的规模小、资金少,入不了华尔街的法眼。但是每个人都能明白,这个世界上的大公司总是少数,绝大多数公司都是中小公司,他们也有融资需求。他们发行的债券,有一些的确是不够安全的。但从整体而言,这些债券的收益率远远大于华尔街交易的那些股票。所谓风险与收益成正比,就是这个道理。

华尔街动用自己的政治资源,出台法律,要求清除这些“垃圾”债券。他们奏效了,一方面通过舆论抨击垃圾债券的安全性,一方面通过强制甩卖打压垃圾债券的价格,并且以内幕交易的罪名逮捕了垃圾债券的宗师米尔肯。

这场金融战役以“正义”“维护投资人安全”的名义,取得了圆满的胜利。你以为华尔街果然如此正义吗?

《美联储传:一部现代金融史》这样描述此事的结果:

把初出茅庐的加利福尼亚人这只拦路虎清除之后,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只需廉价全部吃进这些令人憎恶的债券,将这个新市场的控制权还给华尔街就行了。例如,20世纪80年代批评德崇公司最狠的公司之一 ——纽约的所罗门兄弟公司(Salomon Brothers),就是德崇所创造的这片市场上的佼佼者。

所以,我们来总结一下过程和结果:华尔街消灭了垃圾债券的市场,把垃圾债券的主要人物送进了监狱,然后摇身一变,所有的垃圾债券都变成了华尔街公司的产品。实际上,这就是把竞争对手搞垮,然后鸠占鹊巢,自己拿来赚钱的把戏啊!

垃圾债券的这段往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而后来引发07年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其中就有不少垃圾债券的功劳。所以,华尔街把垃圾债券收入囊中,搞得一塌糊涂,除了只有自己赚到了钱之外,其他投资人都损失无数。

如果以电影镜头来表现这段故事的话,大概就是华尔街反派狞笑地看着窗外那些一穷二白的投资人,欢庆邪恶的胜利吧。

我们不能否认华尔街在融资、金融上的正面作用,但无疑,其中也掺杂了无数的邪恶。如果你看过《说谎者的扑克牌》《大空头》《华尔街之狼》以及一些华尔街内部人士的回忆录,就会很明显地发现,华尔街充斥的并不是金融精英,而是金融骗子。

华尔街人士为什么全都西装革履、精修边幅?是为了给客户一种值得信任的错觉。你想想现实生活中还有什么人如此在意外表?不外乎是推销员和中介一类的工作。硅谷的科技公司为什么都是穿着拖鞋大裤衩就去上班了?因为真正创造价值的地方,不需要用这些外表的装饰来制造假象。所谓的虚张声势就是这个意思,只有心里没底的人才会用外在的感官来营造这种假象。

《美联储传:一部现代金融史》还介绍了其他更多华尔街的历史和现代金融的潜规则,但在这里,我们先写这三条吧。如果你有兴趣了解更多历史和内幕,欢迎阅读中信出版社的《美联储传:一部现代金融史》,在越来越复杂的现代金融世界中,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