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牙疼的治疗口诀

 frelwy 2017-10-30



风火牙疼找翳风;

胃火牙痛寻内庭;

虚火牙疼刺太溪;

龋齿大杼偏历行。

解读

一、风火牙疼找翳风

   “翳”者,羽毛之华盖穴也;用作遮掩。此穴名也是遮挡来风之意,也指三焦经的“经气”在此化为天部的“阳气”。

    当人思虑过度必会影响睡眠,那时翳风穴便会出现瞬间闭合不实,邪风就乘虚而入,从而引起牙疼,这就叫“风火牙疼”。

1、“翳风穴”位置(见图1):


       在耳垂后耳根部,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下颌支后缘间凹陷处。此穴是颅后窝部位的重要穴位,属手少阳三焦经。

2、主治

       耳鸣、耳聋、口眼歪斜、口噤、颊肿、牙痛、暴喑、牙痛、耳中湿痒、耳红肿痛、视物不清。 还可治疗面瘫、腮腺炎、聋哑等病症。

3、针灸操作

(1)向上角或对侧内眼角方向刺入1~1.5寸;

(2)治聋可向内上方刺入;

(3)治哑可向内下方刺入;

(4)治面瘫时还可向下颌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

(5)不用直接灸,艾条温灸5~15分钟。

4、配穴

(1)配“地仓、承浆、水沟、合谷”等穴可治“口噤不开”;

(2)配“听宫、听会”,有通窍复聪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3)配“地仓、颊车、阳白、承泣”等穴,有活血祛风通络的作用,主治“面神经麻痹”;

(4)配“下关、颊车、合谷”等穴,有活络消肿的作用,主治“颊肿”。

    此外,用“点穴法”重按此穴还可治疗“呃逆症”。需要提醒的是,有些患者点此穴位时会咳嗽,这是穴位刺激上焦(心肺)的连锁反应,可点“膻中穴”和“太溪穴”解之。

二、胃火牙痛寻内庭

1、“内庭穴”位置(见图2):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在足背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顾名思义,“内庭”者,自家的庭院之意。我们常说的“内火”大,大部分是指中庭之胃火,按揉针刺此穴便可“灭火”。

2、主治:

        齿痛,咽喉肿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背肿痛。还可以治疗三叉神经痛,急慢性肠炎,肠疝痛,脚气。

3、针灸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均可。

4、配穴

(1)配“合谷穴”治疗“牙痛扁桃体炎”;

(2)配“地仓、颊车”等穴可治“口歪”;

(3)配“太冲、曲池、大椎”等穴治疗热证;

(4)配“环跳穴”可治“胫痛不可屈伸”;

(5)配“章门”可治“厥逆”;

(6)配“足临泣”治疗“小腹胀满”。

(7)配“上星穴”治疗“眼睛痛”。

5、功效(人体的“牛黄解毒丸”):

       清胃热,化积滞。

三、虚火牙疼刺太溪

1、太溪穴的位置(见图3)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太者大也溪者山涧流水也”,该穴名意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

       “虚火牙痛”是指虚火上升引起牙齿疼痛的一类病证。这类病是体质阴虚引起的,也叫“虚火上炎”,它导致齿牙浮动、牙齿隐痛。治疗时应“滋阴降火”。

       牙为骨,肾主骨,远端疗法,按对侧。左牙痛按右太溪,或用灸法治之。

2、主治

       飞蚊症,牙痛,耳聋,耳鸣,头痛目眩,内耳迷路,咽喉肿痛,咳嗽,呃逆,气喘,胸痛咳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性冷淡,不孕症,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3、针灸操作

        直刺0.5-0.8寸;可灸。寒则点刺出血或泻而多灸,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4、配穴

(1)配“少泽穴”(点刺出血),有滋肾阴,清虚热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齿痛”。

(2)配“然谷穴”主治“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

(3)配“合谷穴”治疗咳嗽,尤其适合“咳嗽渗尿”的症状;

(4)配“支沟穴、然谷穴”治“心痛如锥刺”;

(5)配“飞扬穴”,为原络配穴法,有滋阴补肾的作用。“飞扬穴”是肾经的“络穴”,而“太溪穴”既是肾经的“原穴”又是其“输穴”,主治“头痛目眩”。

(6)配“肾俞、志室穴”,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主治“遗精阳痿肾虚腰痛”;

5、功效

        “太溪穴”是肾经的输穴,上咽喉辖舌本,不但能去火,还能补肾。清热补气。

       如有久病重或病者,欲知藏气生命力强弱,必诊此穴脉,称为“太溪脉”,如此脉“塌陷、软弱、无弹力”,则大限不远,恐难救治。

三、龋齿大杼偏历行

       “龋病”是一种由口腔中多种因素复合作用所导致的牙齿硬组织进行性病损,其特点是发病率高,分布广。一般平均龋患率可在50%左右,是口腔主要的常见病,也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与癌肿和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

1、大杼穴的位置(见图4)


       “大杼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它是人体八会穴之一的“骨之会”穴,可治一切骨病,尤其对于上半身颈项、脊椎骨病更为适宜,有壮骨补虚之效。

(一)主治

        一切骨病、咳嗽、发热、头痛、颈项拘急、肩背痛。

(二)针灸操作

        斜刺0.5-0.8寸;可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

(三)配穴:以一当十。

(四)功效

        强筋骨,清邪热,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

2、偏历穴的位置(见图5):


        在“阳溪穴曲池穴”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处。“偏者偏离也历者逾越也”。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络穴”,手阳明之络由此走向手太阴。

(一)主治

(1)五官科系统疾病:鼻衄,结膜炎,耳聋,耳鸣,目赤,喉痛,牙痛;

(2)其它疾病:面神经麻痹,扁桃体炎,前臂神经疼。

(二)针灸操作

        向上或向下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5分钟。

(三)配穴

(1)“翳风、听会”可治“耳鸣,耳聋”;

(2)配“太渊穴”,为“原络配穴法”,有疏风解表作用,主治“感冒头痛咽喉痛肺虚咳嗽

(4)配“水分、天枢、阴陵泉”,有健脾利水作用,主治“水肿”;

(5)配“阳溪、商阳、络却、腕骨、前谷”,有疏散清热,行气利窍作用,主治“实邪耳鸣”。

(四)功效

        明目聪耳,清热利尿,通经活络。

        以上口诀前三句之一者,如能配合在“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刮痧或拔罐,效果更佳,笔者已反复使用多次,均一次见效,立竿见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