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密:二战时期,日军的军衔制度

 茂林之家 2017-10-30

一八四零年以后,日本人吸取了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于是开始改良军队制度。尤其是在一八五三年以后,美国的炮舰攻击鹿儿岛。随后的第二年,美英法荷四国又联合攻击下关。蒙受了巨大的耻辱之后,日本人决心改革制度,学习效法西方的兵制。当时的日本还是处于幕府时期,幕府也决定仿照西洋的军队建立洋兵队,包括步兵骑兵和炮兵,总共有一万三千多人。从此就开始了日本建立新式军队的时期。

解密:二战时期,日军的军衔制度

日本在二战期间施行征兵制。日本军队中有严格的军衔制度。

日本陆军的军衔一共有六个等十六个等级。即:

大将、中将、少将、大佐(校)、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解密:二战时期,日军的军衔制度

陆军有元帅的军衔,但是必须由日本天皇选取,从战功卓绝的或者资深的大将中选取,还由天皇亲自颁发元帅军衔。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军衔与很多国家都有不同。其中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大尉、大佐、大将的领、肩章上都只有3颗星而不是4颗星。

解密:二战时期,日军的军衔制度

在二战期间,陆军中司令官通常是大将或者中将军衔,师团长一般是中将,旅团长是少将军衔,但是也有少量的是中将军衔。联队长一般是中佐或者大佐,大队长为少佐、大尉军衔。中队长多为中尉军衔,小队长则是少尉军衔。

请大家多多关注“八大山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