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众银行的调研太扎心:银行们急需一个新思维

 long16 2017-10-31

微众银行的调研太扎心:银行们急需一个新思维

【听杨姐说】

一定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了。

原本经常排大长队的银行柜台,现在人流正在减少,就连“忠粉”大爷大妈们现在也越来越难见到了;网点大厅里就能卖出去的基金保险,现在不知道该怎么推销;电话营销被可以标记骚扰的拦截软件“团灭”,银行APP用户登录次数屈指可数……

银行的理财收益能超过5%就不错,但现在的年轻人追逐的都是9%以上的高额回报,眼球都被那些互联网金融公司抢走了。

是的,微众银行正在做的一份调研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用户不会再忍受那些低效率的、低收益的、不便利的以及UI过于复杂的服务!

真是无巧不成书,前阵子的热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里面周莹跟慈禧有一番对话,讲的正是同一个道理——慈禧问周莹做生意的诀窍,周莹回答:要“变”。

周莹口中的“变”,是指要随着客户需求而变,随着整个社会的技术发展而变:土布被花样繁多的洋布替代;手工纺织技术被机器织布的效率取代;几家合股的生意规模,被丫鬟小厮都参与的众人持股制所产生的社会效应超越……这些顺应潮流的“变”可真是惊了刚刚镇压了戊戌变法的大清慈禧太后老佛爷!

而今天银行业的变,恐怕既艰难又缓慢……

消失的用户

没错,用户的行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首先,用户从柜台前消失了——我们连打王者荣耀的时间都没有,谁有空去银行排队?

就像现在每一个CEO都迫切地想了解90后、00后用户心里在想些什么、喜欢些什么一样,银行家们也发现,自己开始“摸不透”用户了。

为什么现在很难看到年轻人去银行?

现在的年轻人出门,除了家门钥匙、手机和口红之外,恐怕不带任何东西都能来去自如购物也不受影响,因为有微信和支付宝。就算是那些银行的铁杆粉丝——总爱拿着存折必须去银行打印一下工资到账记录的老人们,也正逐步减少。

“从80-90后及更新生一代的投资理财、消费行为习惯来看,已基本不会到银行物理网点,而对排队等候办理业务的低效服务简直是‘零容忍’。”这是多位商业银行机构人士在和微众银行的交流中谈到的,年轻一代客户对实体银行网点需求已日渐趋少,大多数人乐于通过指尖在功能齐全的APP完成生活所需。

“你以为现在50岁的大叔大妈只会用微信转发鸡汤文、养生文?!他们现在都会手机银行转账,一个月都去不了银行柜台一次。”一位来自某城市农商行的观察者说。

这看起来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但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它牵扯到了银行另一个巨大的问题:获客渠道发生了巨变!

第二,从扫楼到流量。

银行过去传统的“扫楼”、“驻点”等获客手段,不管是从成本还是效率上来考虑,也都失去了优势——线上服务成为与用户建立关联的关键。这意味着,银行业也遇到了所有互联网公司正在面临的巨大难题:流量从哪里来?

第三,业务重点要搬到线上,调整UI,开发适合线上用户的产品。

说实在的,传统银行应该赶紧把投融资、支付等传统金融服务逐步部署到线上渠道来,开发、优化手机银行APP,来满足我们用户日常的转账、消费、理财、贷款、结算等刚性需求。

尽管用户对部分银行的服务持认可态度;但也有一些银行在用户心目中是服务意识薄弱,不够灵活、便利,高高在上的形象——特别有一条“手机银行UI设计不够人性化,例如重复登录、密码繁琐难记、结构复杂难以找到所需功能。”这些都是受访者对银行用户体验欠佳的吐槽。

就拿杨姐来说,前段时间刚在某银行办了张储蓄卡,进入该行手机APP,一脸蒙圈,想找交易流水记录,却根本找不到在哪里。找了半天看了帮助文档后才知道,应该点“财富”!艾玛,我原以为这里点进去都是理财产品呢……

够不够虐心?这还不算完,这家银行还规定,新办的卡,必须在一个星期内发生四笔交易才能给我开通一个什么什么功能……我乐哥去,真的好想逃离啊。

而从服务上来看,银行的服务也实在比较不了解用户。杨姐的一位朋友曾经抱怨过,他接到银行的一个推销电话,电话那端的某银行服务小姐极力游说他向银行借钱,并且强调“我们银行现在这利息多低啊,借钱很划算,您不借就亏了。”

唉,我这位朋友是BAT高管,早已财富自由,整天想的都是投资理财的事,根本不需要贷款……这要是放在BAT,估计就算来电推销,也应该是私募或者理财产品吧?

或许银行们正是早已察觉到了这些问题,因此才特别关注这次微众银行的调研。

顺势而为

杨姐填了调查问卷参与了一项调查——就是今年6月微众银行与腾讯CDC(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共同成立的“银行用户体验联合实验室”,联合27家银行一起做的首次用户体验大调研项目,其实报名的有40家,但因启动周期较为紧张,最终没能全部参与。

参与的银行里,既包含国有大中型银行,也有部分城商行、农商行,不少银行派多名代表来到访谈现场,以研究组成员的身份跟随调研团队实地观察调研过程。

其实杨姐后来才知道,我填的这份问卷是第二份——总共有三份,问卷的目的和场景都不太一样:

一份主要用于对银行用户进行大数据分析,帮助银行从业人员了解不同目标用户群的需求、场景等信息,更好地为目标人群设计产品;

第二份由合作银行发布给自家用户,主要关于用户在银行体验上面的直接感受;

第三份同样会关注用户的银行体验,但是问题的覆盖面会更广更全面,会通过QQ tips的方式触达腾讯的海量用户。

银行们似乎很喜欢这种调研形式,因为像深度访谈、焦点小组、问卷等定性、定量调研等等,都是非常专业的调研手法,同时,受访用户样本全面、分类分层且配合度高。

注意,银行是最看重用户分层的,这样才能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什么VIP、VVIP啊,最初不就是为了给高净值用户们设的特殊待遇么?

然而,虽然多数银行已将大部分业务部署、迁移到线上,如银行卡查询、转账、理财、充值缴费/线上审批小额现金贷等业务,均迁移至APP上,但由于用户体验不佳、用户教育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其使用率没有实际预期那么高。

一位城市商业银行人士在同行交流中曾说:“现在80、90后对理财的诉求,更倾向于高收益的活期或期限短等流动性强的产品。尽管银行在活期收益上相比余额宝什么的更高一点;但80-90后用户会因为‘高流动性’转而选择互联网金融。”但他也提到,“银行可加强用户的识别和引导,通过对用户分类分层进行差异化产品定制和营销等方式,改善用户体验。”

当然,银行的当务之急还是好好做些细节工作——例如先把APP设计得让用户一目了然,UI能否简单便捷:让我们用户容易理解、操作无障碍、花费时间和精力少。

微众银行副行长陈峭曾在分析银行业务模式发展趋势时指出:“零售银行的业务模式下一阶段将提出更高要求,以客户至上的态度不断发掘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

杨姐点评

银行业的转变肯定是艰难的:生产关系要适应新的生产力,毕竟要有一番折腾:一位区域股份银行的观察者曾提到,银行在UX领域缺乏资源和人才,组织架构上也缺少倾斜,当务之急是应扬长避短。

除此之外,他们要转向的是一个他们所不熟悉的线上战场。在这个战场上,银行过去的优势不再突出,例如线上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和门槛都要比线下底——至少线下几百万的实体店费用在网上是不存在的。

因此传统银行转到线上要克服很多改变:例如要摒弃过去电话销售的人海战术,改为招募懂线上推广的市场人员,例如要改变一些业务流程以适合线上特征;又例如要变以前的“银行思维”为“用户思维”,从习惯控制“投诉率”转为去提高客户留存度或者“活跃度”……这些都需要从上到下,改变思维模式。

这必将牵涉很多人事变动和制度改革,阻力巨大可想而知,但值得期待的是,传统银行可以从产品开始,通过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先依据大数据推出一些适合网上用户的产品,例如现在房地产的投资价值降低,人们现在的投资渠道贫乏,投资需求却仍旧旺盛,那么银行是否能够推出一些相对高收益的产品呢?

而杨姐认为,微众银行此次大费周章地纠集了那么多银行一起做调研,其实就是想成为这场变革中的“引导者”!“银行用户体验联合实验室”在此次大调研中的阶段性收获将于十一月份公布,大家可以仔细读读,行业需要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