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大概是我人生中学习成绩最好的一年,两次期中期末考试都是全年级前3名。班主任老师对我很好,同学也很简单、友善,每天我都很快乐,学得快乐,玩得也快乐。 当时我所在的年级一共有10个班,1-8班是普通班,9-10是关系班。普通班都是刚毕业的年轻老师,关系班是有资历的老教师。妈妈觉得如果想要考上重点高中,还是需要有经验的老教师带领,等到初三普通班的师资力量跟不上会影响我的成绩。于是决定将我从普通班转到关系班,我哭着求妈妈不要转班,妈妈说:“不行,你现在还小,你不懂,我都是为了你好。” 初二,我被迫转到了关系班。关系班在新楼,远离普通班,以前的好朋友同学都见不到了,还有人骂我是叛徒。新班级的教室特别宽敞,但氛围却有些冰冷恐怖,大家都在闷头学习,死气沉沉,课间也没有欢声笑语,一个个都心事重重,看起来不简单。 我被安排在新班级的最后一排,连续一周听不清楚老师讲话,也看不清楚黑板。我把问题告诉了妈妈,新的一周妈妈买了一套床上用品送给了班主任,于是没过几天,我就被调换到了前几排。可是一个月后,我又被调到了倒数第三排。 忽然间我明白了:原来老师想用这样的方式提醒家长,又该送礼了,上次的礼只够维持前排座位一个月! 你们猜一个14岁的女孩在看透了老师的“把戏”后,会怎么做,为了坐到前排而让妈妈继续送礼吗? 没有,我没有。想到妈妈赚钱不容易,想到老师用这样的方式敛财,小小的我内心充满了愤怒、鄙视与被欺辱的感觉。也正因为自己做出了不用金钱喂养老师的选择,我迎来了人生中最难熬的两年。 准确地说,我被班主任冷暴力+言语暴力了两年。有一半的时间班主任是从来不搭理我的,排斥我,忽略我,就好像我是空气一样不存在。比如,班级点名,会直接把我跳过去,私下里班主任说:“你不是我班的学生。” 再比如,从来不会因为学习问题而表扬或者批评我,任何跟我学习有关的事情,班主任从来不提,也不关心。 可是,一旦我在除学习之外其他任何地方犯一点点错误,她就像抓住了把柄似的,大做文章。比如,值日时垃圾桶没有摆放整齐,班主任就会对我破口大骂,从值日生职责、到人品、到家庭教养全骂到。再比如,作为某课代表、班委委员我的工作做得不够好,也会挨骂,一样的,从工作职责、到人品、到家庭教养骂个遍。她还会对其他任课老师说这个女孩子品行不好。 最过分的一次,我们班级的一个男生因为喜欢我,被一个高年级的男生给打了,而我根本对这一切都不知情。班主任得知后,竟然在课堂上花了35分钟时间骂我:我们班的某些女生,不要脸,勾引高年级男生,还致使自己班级同学受伤...... 像这样的破鞋...... 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读过了初二的时光。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不告诉家长呢?我也不知道,可能是连跟他们聊天的时间都没有吧。爸爸经常加夜班,放学后也见不到。妈妈工作也忙,下班后还要应酬。大部分时间都是我一个人。少有的时间爸妈都在家,却是无休止的争吵,闹离婚。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是最苦的,回家闹心,去学校也遭罪,这种困境也不知该对谁说,只能一个人憋在心里。 上了初三,我不再是那个文静柔弱的女生,忽然间变得“强大”起来,不再懦弱,不再哭哭啼啼,可能是被班主任折磨皮实了,脸皮也厚了,说话声音也大了,有力量跟老师对着干了。于是整个初三一年,我都在与班主任的对抗中度过,复仇时间到了。 我联合了一批在班级中被冷落的同学,那些成绩不好,没有花钱在她家私下补课的同学,对她有不满的同学,组成了对抗势力。在课堂上我公开带头捣乱秩序,随意讲话。老师讲到某个知识点,问大家对不对,我直接在下面回答:“对个屁!” 引得周围的同学哄堂大笑。我搜集老师的“闲言碎语”,然后再很有心地传播到其他老师的耳朵里,借此破坏班主任与其他老师之间的关系。终于有一次,让我逮到了一个好机会,成功地挑拨了班主任与某位资深返聘化学老师关系,两人闹翻,班主任陷入十分尴尬难看的境地。 就这样,班主任不敢再骂,我也不再有被欺压的感觉。我很得意,在班级里也自在自由许多,终于胜利了! 中考结束了,初一时的班主任,把我叫到了学校。他手里拿着还未公布的成绩单,非常生气地对我说:“成绩还没有对外公布,第一时间我就先去找你的成绩。简直不敢相信,你怎么能考成这样?当初我和你妈,煞费苦心把你转到好的班级,就是希望你能够学得更好,考上重点高中。你竟然只考了563分?!离重点线还差3分呢!这两年到底都干什么了!?我对你太失望了!” 老师走了,我一个人在站在学校门前的大树下。忽然间我有种从梦中刚睡醒的感觉,过去的两年很恍惚在眼前飘过。“对呀,这两年我干嘛了?不是说好考重点学校的吗?怎么完全忘记了这件事呢?” 想起过去两年的经历,我难以控制地嚎啕大哭起来。 从年级前3名到班级20几名, 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妈觉得:一定是初二初三的知识变难了,我的脑子不够用,再有就是父母吵架对孩子多少有点影响。 我爸觉得:父母吵架跟孩子有什么关系,还是自己不够努力,心思没放在学习上,太懒惰。 如果你问我:是的,一进入新班级我就忘了考重点的事。初二,时间都花在了想原因上:教师这个职业在我心中一直是很神圣的,小学和初一的老师都很好,他们温柔慈善。我无法理解老师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学生,为什么,到底为什么? 初三,时间都花在了对老师对抗上:我要把愤怒都宣泄出来,想办法让自己强大不再被欺负,我要自保,也要反抗。 大脑的首要目标从来不是学习 直到多年后,在学习了若干与大脑相关的知识后,谜团才得以揭开。一直以来,我们对大脑的认识都是有误区的。我们以为,人类的大脑很聪明,天生就是被设计用来学习的。 这是大错特错的观念,我也是在偶然读到人际大脑神经学时才焕然大悟——人类大脑的首要目标从来都是安全。换句话说,安全才是大脑的首要任务。当一个人处于不安全的环境中,大脑会集中全部的能量,使用各种策略确保自己安全。 就像我初中那两年,身心每天都受到伤害,这样的环境对大脑来说是不安全的,所以围绕在脑袋里的想法每天都是自保与反抗。学习只能被遗忘,在安全都没有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学习并不重要。而当中考过后,一切结束了,我站在大树下,又忽然记起了原本要考重点高中的事,只可惜为时已晚。 大脑需要安全的环境 如果一个孩子学习不好(除去基因问题),我们可以很肯定地下结论:这个孩子感到不安全,或者这个孩子没有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 讲到这,我们还要来定义“安全”。并不是只有生命受到威胁才叫不安全,在现代社会中,心理与心灵的不安或伤害都意味着大脑会感受到不安。 而大脑对不安全的理解与处理能力又与童年的“安全感”息息相关。所以,童年的安全感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超市,孩子想要买小汽车,事实上他已经有很多了,妈妈说不可以买,孩子大哭,想要妈妈抱。我们一起来看以下两种做法: 情景一,妈妈:“你已经有很多小汽车了,不可以再买...... 你哭也没有用,今天我是一定不会给你买的,妈妈没有那么多钱给你天天买......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什么时候不你不哭了,我再抱你...... ” (省略号代表其他不同类似的回答) 这样对话的结果是:第一,孩子没有安全感。第二,孩子的欲望被否定。第三,孩子认知没有得到提升,类似的问题还会再次出现。 情景二,妈妈:“你很喜欢这个小汽车是吗,我也觉得它很酷,可是今天我不能给你买。过来,妈妈抱抱你,我知道你很难过,你可以趴在妈妈的肩上哭一会儿。” 等孩子哭完,冷静下来,妈妈:“可不可以告诉妈妈,为什么你一定想要得到这个小汽车呢,能不能说出三个理由呢?” 待孩子回答,妈妈:“嗯,这么听来我觉得这个小汽车真的很棒,妈妈也认为你值得拥有这样的小汽车,但是妈妈没有这么多钱给你买,因为我们已经买过很多了,超出了每个月的预算。如果你觉得一定要买,能不能想象其他的办法呢?”...... 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金钱...... 这样的对话的结果是:第一,孩子得到了安全感。第二,孩子的欲望被肯定,价值感得到满足。第三,孩子的思维得到了提升,启发了情商。 我希望大家通过这个例子懂得:只有当一个孩子的安全得到满足后,大脑才有空间和能量去听家长的道理。安全感不被满足,孩子只会想方设法寻求安全感,因为安全是大脑的第一目标。 不过我们也看到这样的现象,不少孩子其实一点安全感都没有,亲子关系也不好,但是他们却很努力地学习,成绩也很好。那是因为这些孩子把“成绩好”当做了换取安全感的途径,也许会因为成绩好得到父母的认可,也许会因为成绩好将来自己出人头地获得金钱地位带来的安全感,总而言之都是在为了安全感努力学习,但并不快乐。 然而大多数孩子,专注力差、行为散漫、不完成作业、不好好听讲,其实都是因为生活中充斥着不安全的因素。家长需要去留意孩子的行为,并作出分析,便可以找出不安全之所在,将环境变得安全,孩子才能愉快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 再说回我自己,如果当年我和父母的亲子关系很好,父母带给我的安全感将指引我成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那么在面对班主任的“调座位”要挟时,我会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绝不会因小失大。不过,好在如今我已将这其中的奥秘搞清楚,至少一切不会再我的孩子身上重演。 |
|
来自: 咨询师曹丽君 > 《儿童青少年心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