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总结出了一波养生论,最重要的还是“想什么”

 昵称8815056 2017-10-31


古人的养生

“不想变老”是几千年来无数人的梦想。

古代的帝王,不惜人力财力

也渴望能造出长生不老的丹药。

只不过,生命有时尽是每个人的最终结果。

既然长生不老行不通,

那就干脆研究如何延年益寿吧!


关于“养生”,

古人都说了些什么?


《黄帝内经》中说:

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卧伤气。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本医学典籍,对后世的影响极大,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参照它来养生。


孔子关于养生的“九思”: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维,见得思义。”

 

孔子的“九思”,是把人们言行举止的大部分方面都涵盖在内了,孔子主张弟子们要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并认真自省。道德的修养同样也是养生的一部分。


庄子有“六字长寿经”:少私、寡欲、清静

私为万恶之源,百病之根。

欲不可绝,亦不可纵。

清之静之,心态安宁,稳中自控,静中养生。

 

道家的“灵魂人物”庄子,据说活了84岁,他的长寿之道便是上面的六个字。


“药王”孙思邈有养生“三慎”“忌六多”

慎情志,慎饮食,慎劳逸;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智散,多欲则智昏,多事则劳形,多言则气乏,多愁则心慑。

 

孙思邈的养生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他们都主张要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勿大悲大喜,方可掌握养生之道。


代周守忠,养生“五知”:

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


与上面的几位大家不谋而合,周守忠也认为多愁善感、思虑过多是养生的大忌,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比我们想的还要大。


清代养生家石成金,写有吃食“七宜”和“八乐”:

食宜早些,不可迟晚;(吃饭要趁早)

食宜缓些,不可粗速;(细嚼慢咽)

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不要吃太饱)

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重口味不好)

食宜温暖,不可寒凉;(少吃生冷)

食宜软烂,不可坚硬;(饭菜要做的软一点)

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令极净。(饭后漱口)

 

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

观画之乐,听写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


我们每天要吃三顿饭,吃饭这件事对于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狼吞虎咽和吃太饱都是养生大敌,要科学养生,先从认真吃饭开始。


古代人在养生这件事上花了不少心思,

但是大多数的养生学说都逃不开一点,

那就是“思想”。

豁达的人,总能离健康更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