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志养生方略

 安之若素藏书阁 2016-11-15
情志,是指人在智、情、意、行方面的精神状态。中医养生历来强调情志养生法,并将其列为诸法之首。祖国医学认为,人的情志和形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从情来,寿随志走。情志是形体之根,内含精、气、神三大枢要。《黄帝内经》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世代医家恪守的养生法则,也是中国式养生秘诀的要义。


  第一节

  保持生命活力:养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人体所具备的神,是指人的生命活力及其灵性和生机。活力,指生命之旺健;灵性,指思维之敏捷;生机,指活动之蓬勃。养神,是人对自身认识的一种回归,是一种精神、意识、情感和思维方面的修炼活动。不是逃避现实、消极不为,而是追求真正的人生,对人格有强化作用。古人认为神浊则骨老,多情则骨衰;神在于养,情在于节,其要律在此。

  一般情况下,情志健康、有所寄托的人,也是生理上最能保持健康的人。精神稳定乐观,神思就稳定;神思稳定,气血就平和;气血平和,就有利于保护脏腑功能;脏腑功能正常,人就远离疾病和衰老。若是生活无目标、无信念,精神萎靡不振,则无以激发身体各部位的功能,时间久了就会减弱原本强健的脏腑功能,使气血运行失常,精神和身体得不到有益的滋养,疾病将随之而至。精神不空虚,意志不消沉,可使神有所依,志有所靠;神与形俱,才能尽享天年。

  一、安心养神

  养生者应心情安闲,心思若定,心除杂念,心清如镜,以便真气顺畅,精神守于内,疾病无处生,形体劳作但不致疲倦,身体健康而无疾。养成理智和冷静的态度,凡事从容应对,冷静思考,学会“处变不惊”,泰然处之。“既来之,则安之”,这是人所共知的养生格言。《寿世青编·养心说》云:“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宜过扰,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忿(zhi愤怒)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之法也。”这里指出遇事应泰然处之,以安心养神。古人的一些“排遣”方法,至今仍有借鉴作用。“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典故,就是告诫人们,世事皆有隐忧,如意处常有大不如意之变,要看到事情的两面性,不可忘形于一时。

  二、休眠养神

  所谓休眠养神,就是指通过睡觉,使大脑处于休息状态,同时使身体内各部位的神经、关节、韧带、肌肉和器官无负荷或少负荷,进而达到积蓄精力,复苏体质。生理医学研究表明:保证睡眠6~8小时所积蓄的精力可供正常活动16~18 小时的耗费。如果气候和环境条件复杂或劳作过重,往往会酿成过度疲劳和某些器官失调。因此,生活中应劳逸结合。而过多的思虑则伤神气,损寿命。《万寿丹书》谓“多思则伤神”,因为神为心所主,养神必先养心,心静则神安,心动则神疲。故此,要养好神,最好的办法是使自己处于休眠状态,摒弃杂念,无思、无虑、无忧、无喜、无悲、无怒、无恐,以此养神则长寿,反之,多思则心动,心动则伤神。因此,休眠养神是养生保健的又一重要思路。

  三、清静养神

  古人认为心静神自安。《黄帝内经》也有“静则神藏,躁则神亡”之说。如果一个人终日心神不安,思虑万千,哪有不生病的道理?

  现代文豪郭沫若青年时代在日本留学时,由于经常废寝忘食地读书学习,不久就得了神经衰弱症,心悸亢进,睡眠不宁,记忆力减退,影响学习,非常苦恼。后来就学练“静坐法”,每天早上和晚上临睡时各静坐30分钟,月余竟收到明显效果。他坚持不懈,后来症状全部消除。郭老在以后半个世纪的人生历程中,之所以身体康健,与他年轻时练静坐法不无关系。所以,要保持身体健康,必先保持心理健康。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恬淡”、“清虚”,使外邪不入,内心安定。清静养神这一方法对老年人健康长寿非常有益。静志安神,清心静养。古人把养生摄神总结为坚持“十二少”,戒除“十二多”。“十二少”指:“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为养生之都契也。“十二多”指:“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昏错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煎熬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

  在充满变化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放松一下自己,中老年人应该利用静默片刻这种每个人都有能力运用的方法来修身养性。每天白昼如能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大脑安静,肌肉容易放松,气血容易畅通,从而达到“心静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

  四、“糊涂”养神

  “糊涂”是一种意念,一种境界,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理状态。

  作为社会中的人,生活在繁纷复杂、日益变化的生活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同时,人有七情六欲,烦恼和忧虑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可能碰到。如不能正确对待,就会产生忧虑情结,影响身体健康。一般认为忧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无忧找忧,不仅为自己眼前的事前思后想,为自己前途所虑,而且还为一些不该自己担忧的事去忧虑不已,结果使自己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第二,对面临的问题从负的方面想得多,想得复杂,有时甚至把自己的想法看成是既成事实,而产生忧虑;第三,胸襟狭窄,常常去计较个人的得失,为一些个人的琐事愤愤不平,而产生烦恼。要想保持乐观的情绪,要去除这些忧虑情结,就要学会去“糊涂”处理。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和不容改变的事实,也要平静地加以接受,坚定生活的信念。

  五、节欲养神

  我国历代医家及养生学家十分重视清心寡欲,认为这是调摄精神、益寿延年的重要环节。

  大凡世人,多为名利困扰,为欲望所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情场受挫、考场失利、官场沉浮、商场败北,如此等等。人若不能摆脱贪欲,摆脱困扰,必坠无边苦海。有座古寺门口写有这样一副楹联:“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佛号经声唤回苦海迷津人”。它告诉世人,人生若为名利所累,便如牛马鹰犬,任人鞭策,听人羁络;欲望为苦海,回头才是岸。所以,嵇康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若五难尚存,虽心希不老,也难以益寿延年。可见只有寡欲,才能清心,只有清心,才能全神。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