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 | 让我们解剖声音

 娱尔 2017-10-31

解剖声音


  Anatomical sounds

一直以来,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基本都是依靠专业老师的耳朵对学生的声音进行主观的判断,而学生自身很难直观的去体会自身是如何正确发声的,也对自己这件“乐器”的构造不是很了解。


这是因为声乐教学与器乐教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器乐是我们看的见摸得着的,具有一定参照物的,而我们人的发声器官都长在我们人体内,是我们平时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无法直观去感受的。我们人的发声是一种极其抽象的概念,在学生学习声乐的初期,对于声音、气息、位置、对抗、声带闭合、舌位、打开喉咙、鼻咽腔等都无法直观的去体会,很多十分抽象复杂的东西无法直接通过语言的描述让声乐初学者理解。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医生可以通过解剖学和核磁共振等方式揭开了我们人类发声的神秘面纱,为我们现代声乐的教学提供了一些更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歌唱器官的构造,运动原理,和实际配合等等。比如在我们的中央音乐学院就有国内最为权威的嗓音鉴定中心,帮助了无数声乐从业者、爱好者了解了自己的“乐器”。


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些医学解剖图解

揭开人类发声的秘密

也希望能给众多声乐的爱好者提供一些帮助





1、声带及其工作原

声带 (vocal cord,vocal band) 又称声壁,是发声器官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喉腔中部,由声带肌、声带韧带和粘膜三部分组成,左右对称,是两片极薄的黏膜肌肉。声带的固有膜是致密结缔组织,在皱襞的边缘有强韧的弹性纤维和横纹肌,弹性大。两声带间的矢状裂隙为声门裂。


发声时,两侧声带拉紧、声门裂变窄、甚至几乎关闭,从气管和肺冲出的气流不断冲击声带,引起振动而发声,在喉内肌肉协调作用的支配下,使声门裂受到有规律性的控制。故声带的长短、松紧和声门裂的大小,均能影响声调高低


声带的工作原理


值得一提的是声带并不是我们人类唯一可以发出声音的器官,现代医学证实,一些咽喉癌患者在切除声带后,依旧可以通过控制气流来发出声音(类似于我们吹空瓶子声音粗,吹笔盖声音尖细的道理)因而,在歌唱时我们可以通过声带与呼吸的相互配合达到更好控制声音的效果。

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喉镜下的声带发声状态


当我们在唱歌时,一些不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发声习惯,容易引起我们声带的病变。如下图所示,中间的两片透明色的薄片为声带,周围红色的一圈是我们的喉部肌肉。当我们在发声时,不受控制的用外部的肌肉挤压内部的声带时,会时声带不自然、不受控制的收缩、拉扯,长时间这样使用声带会造成声门裂(声带边缘前中1/3交界处)以及声带周边出现充血肿胀的情况,声音会变得沙哑。如果长期以这样用外部肌肉挤压内部声带,让声带受压迫而不自然的收缩,会在声门裂肿胀处引发声带小结,当情况严重的时候可能需要通过手术来治疗。当然在声带小结早期,我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用声不对时,经过适当声带休息,常可变小或消失,同时声带小结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声训练,常可自行消失。发声训练可以通过调节呼吸气流、改变起音习惯、更好地利用共鸣腔等方法来提高发音的效率,协调呼吸、振动、共鸣、咬音等各个器官的功能,改变原来用声不当的错误习惯,缓解喉部的紧张状态,最终达到科学发音。因而科学的发声极为重要,如下图右下角所示:正确的发声状态是——喉外部肌肉保持向外打开放松,内部声带自然向内运动闭合。


2.横膈膜与呼吸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腹式呼吸、横膈膜运动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说的把气吸下来放好,和我们所谓的“气沉丹田”一点关系都没有。


横隔膜是胸腔和腹腔之间的分隔,通俗的理解,它位于心脏和双侧肺脏的下面,肝脏、脾脏、胃的上方(如下图所示)它就像一个大圆盘平放在身体内部分隔了胸腹腔,随着呼吸运动而上下运动。而所谓的“丹田”位于人的小腹(肚脐下方),两者之间相距甚远,并且在呼吸运动中“丹田”处是不做运动的,更不可能把气沉到小腹里去。实际上,在歌唱过程中,小腹更多是人为给予一种向斜内上方收缩的保持运动(提起小腹),帮助横膈膜集中呼吸的力量。


横膈膜是哺乳类动物独有的器官,它能帮助肺呼吸,通过膈的一张一弛,帮助肺吸入呼出气体。横隔膜除在呼吸运动时有作用外,在排便、呕吐时可以增加腹压,我们可以把横膈膜理解成人类呼吸的活塞或是发动机。呼吸是发声动力的来源,而呼吸是来源于横膈膜的运动。横膈膜处于的位置恰恰也是我们人的核心肌肉群,我们人体的核心力量也都源自于此,因而横膈膜力量的运用,对于我们唱好歌是极为重要的。



运用横膈膜呼吸,是人们最自然最本能的呼吸方式。婴儿刚出生时,由于胸肌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婴儿呼吸时胸腔无法动作,只会看到腹部的起伏,这个就是横隔肌的作用,也是人的本能呼吸。而随着我们的成长,会不断形成一些坏的呼吸习惯,而忘记了如何自然的去呼吸。而我们在歌唱过程中就要去寻找回自己身体最自然的呼吸方式。



其实我们在呼吸时并不是大脑意识控制我们去呼吸,而是我们身体自主的呼吸,是我们生命机体自然运作的过程(类似于心脏的跳动)。声乐初学者可以试着平台在床上,双手放在腹部,自然放松,你就会体会到自然呼吸时横膈膜的运动。而在我们唱歌时,也要保持这种身体自主呼吸的状态,要自然,有呼有吸,有张有驰,有进有出方为呼吸。


歌唱时横膈膜的运动


卡鲁索认为:一切声音的问题都和呼吸有关。著名女高卡巴耶也认为“一呼一吸,方为呼吸”向内和向外的呼吸运动都需要把握,但最重要的是自然、积极、有弹性。她在演唱、纯净而具感染力的长句时,连贯而毫不费力,具有很深的气息功底,而被誉为“气功大师”。帕瓦罗蒂也曾坦言,是一次演出后他摸着琼·萨瑟兰的肚子才让知道什么是呼吸,他才真正的会歌唱,可见呼吸对于唱歌的重要性。



当我们把气吸好了之后,需要持续保持横膈膜(也可理解为保持两肋间)向外的扩张力,保持住气息的支持,放缓因歌唱过程中体内气的流失而横膈膜与肺叶收缩的过程,让气流受控制的,均匀的通过声门。通常女高音歌唱家都会将这个过程形容为“像蝴蝶的翅膀一样打开”,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视频观察到我们的横膈膜肌肉的大部分组织是在它的后端(我们的腰部),因而当气息吸好之后,持续保持像后打开的力量,就如同一身体里一个巨大吸盘,保持着体内的力量与空气不会快速流失,产生一种对抗力(气压力),用体内的气压对抗着外部的大气压。

古人云:气是声之本,无气便无声。这个气从现代科学角度讲,指的就是声门下的气息压力,它不但是推动声带闭合振动产生基音的动力,也是引起共鸣腔体产生泛音共鸣的动力。此外声门下压力的调整和控制能力又与控制音高和音量有关,因此若想拥有较宽的音域和变化较大的音量必须学会用好声门下气压。




3.声音的共鸣

以下文字部分内容转载于《歌剧》杂志‘声音诊疗室’

嗓音医学专家   韩丽艳教授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共鸣的定义:一个振动的物体(声源),其频率和另外一个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或接近时,会引起另外这个物体产生振动,这一现象被称为共鸣。共鸣产生的条件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是离声源要近,第二要拥有一定的空间。离人体声源(声带)最近的空间一个是声带下面的气管和肺,另一个是声带上面的声道(如下图所示)。由于气管、肺的末端是密闭的,声音无法从胸出来,加之声带振动出声时是靠声门下气流自下而上推动的,因此只有声带以上的空间即声道可以起到共鸣、放大和传输作用(而且它的末端是开口的——两个鼻孔和一个口腔的大孔)。

从呼吸系统的角度看咽腔应包括鼻咽腔、口咽腔、喉咽腔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分别代表了高频、中频、低频三个频段的共鸣区域。美声唱法特别强调整体的共鸣:咽腔共鸣、混声歌唱,就是指鼻咽腔、口咽腔、喉咽腔三个腔体的混合共鸣,只不过发高音时是以鼻咽腔和鼻腔共鸣为主,口咽腔和喉咽腔共鸣为辅;发中音时是以口腔和口咽腔共鸣为主,鼻咽腔和喉咽腔共鸣为辅;发低音时是以喉咽腔共鸣为主,口咽腔和鼻咽腔共鸣为辅。那种在唱高音时只用鼻咽腔和鼻腔共鸣、唱中音只用口咽腔和口腔共鸣、唱低音时只用喉咽腔和喉腔共鸣的单一共鸣方式是不可取的,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好听的,是需要加以注意的。同时,在当代流行音乐演唱中,也更加强调了混声(MIX)技术的运用。

2014年3月,在北京电视台“变声达人”的节目中,节目组让工作人员拿上来两个气球,一个里面装有分子量比较小的“氦气”,另一个里面装有比空气重5倍的“六氟化硫”。当我们分别把这两种气体吸入呼吸道中说话时,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吸完“氦气”说话时,音调听起来像小朋友似的,位置很高好像在硬腭以上的鼻腔里;吸完“六氟化硫”说话时,声音低沉得像个壮汉,位置很低好像在胸腔里。这个游戏真切地让我们感受到了声音重、位置低、音听起来偏低,若想唱高必须唱轻、位置要高的道理;同时让我感受到了低音共鸣好像来自胸腔和喉部,高音共鸣好像来自“头腔”——鼻咽腔和鼻部,因此可以推测中声区的共鸣应当来自口咽腔和口部。至于为什么低音的共鸣或“振感”会在“胸”而高音的共鸣或振感会在“头”,到底是跟腔体的位置、结构有关还是跟开口的大小有关,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此外我们知道共鸣在发声中起到了放大音量、美化音色的作用,可以节省嗓子,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个人都有喉腔、咽腔(鼻咽、口咽、喉咽)、鼻腔和口腔,如何利用好这些腔体产生出好的共鸣,我认为以下三点建议非常重要,仅供学习时参考:1.解放喉咙,保持管道畅通;2.利用咽腔,混声歌唱;3.用好气压,保持支持与对抗。

前面讲了,离声源最近的共鸣腔体应当是喉腔或喉咽腔(图示中为下咽),喉腔是声带居住的地方,它周围上下活动的空间是否宽松,直接影响它伸展变化的范围和幅度,那种喉头上提、挤卡、假声带内收过度、舌根后压、会厌竖立不好等状态,都会对音色产生不利影响,是需要加以注意和解决的。


4.核磁共振下的歌唱


核磁共振原理是利用人体所含的氢原子与磁场原理,利用无线电波所产生的影像,可以看到人体的剖面。德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迈克·沃尔参加了弗莱堡学院演艺学院医学嗓音研究,通过MRI扫描仪看到口腔、舌、咽喉和气管(声带)彼此之间的协调发声应用。




本文仅供学习分享使用

部分视频、图片来源网络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