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打开喉咙是歌唱机能调节中的第一要求,咽部的长度和宽度都是可扩张调节的,其形状的改变也会导致音色和音质的改变。因此,打开也是音色和音质变化的调节手段。若上颌和颧骨上抬得适度,上共鸣腔就会产生较高的泛音,使声音明亮、空灵、飞扬。训练中要体会打开喉咙,同时收缩喉口的共鸣调节,以及打开上颌,同时在眉心后的声音调节。 2、 从乐句开始到最后,都要保持良好的打开和坚实的横膈膜扩张支持,要用横隔膜深呼吸,找肋间肌,特别是后肋间肌的打开和腰腹背,甚至胯骨和臀部支持的力量感,并使之成为习惯,这是保持喉咙打开和整体状态放松的坚实基础。 3、 女声也毫无例外地必须追求喉咙充分打开和喉头下降,这会使她们以假声为发声主体的声音更结实,胸腔真声的比例加大。为什么好的女中音珍贵难得,那是因为对女声而言,拥有长厚声带的少,打开喉咙难,有胸声又会用胸声的更少。男女中音的音色都不是挤压或制做出来的,也不是故意弄得圆厚起来的,它是自然打开的,不加劲和罩盖的,是天生的。 4、 由于我国声乐界已有基本共识,无论什么唱法都要用美声训练打基础,所以各种唱法都不例外。90%以上的学习者,其初级阶段的训练侧重点都要放在喉咙打开,但若喉咙天然开得好就没有必要在打开训练上花太多时间了。至于需要多少长时间侧重于喉咙打开训练,这要根据不同唱法、嗓音条件和学习阶段,因人而异,难有定规,所以声乐学习通常都是一对一的。一般而论,美声唱法至少6个月,民族唱法3个月,通俗也不能少于一个月。前提是:找到正确的老师,用正确的方法,一周两次课,一次一小时。 5、 扩展喉咽腔往后唱,对年轻的学唱者并不太困难,但真正能找到咽腔下端与胸部接壤的那个共鸣点并在歌唱过程中始终保持它却非易事,而对于超过50岁的学唱者就更难。这就像练习劈胯,年龄越大越难,而且一经劈开,还需要坚持训练,保持状态。每次训练时,口腔内和喉咙周围各相关肌肉都要有酸痛感。打开胸腔和扩张横膈膜训练也必然会使腰腹部周围的肌肉酸痛。越酸痛,越要坚持,直到酸痛不再出现。就像芭蕾舞演员每天要劈腿,歌者每日要开喉,要练腰腹背肌肉群的力量,声音训练就是要使与发声相关的腔体和肌肉得到锻炼。 6、 传统美声在扩张喉咙的基础上,要让声音贴在嗓子眼后面的咽壁往里、往下唱,只有让声音贴在咽壁并碰响咽壁,才能找到共鸣的依靠感。作为一种训练方法,还要进行“声门”或“喉口”调节,越往高音走,越要调节,迫使声音入腔。调节的过程也是“关闭”的过程,也是混声和声音修饰的过程。而现代美声是贴着面罩向前推送着唱,着重在鼻咽腔寻找共鸣的依靠感和扩张感。 7、 丰满有力的头腔共鸣源于坚实的喉口收缩带动声门闭合,打开喉咙是为了更好的声门闭合调节。换言之,只有打开喉咙,声带才有条件处于良好的闭合状态。在良好打开和闭合的前提下,好的声音是像“吹瓶口”一样吹出来的。可以贴着咽壁(鼻咽或喉咽)自下向上吹,喉口就是瓶口,瓶体在下,在胸腹腔;也可以直接在高位置,即在软硬腭之间的圆拱顶处吹,体会瓶口在下,瓶体在上,在头腔。吹出来的声音都要空、松、通,都要有脱离腔体般的空灵感。空是方法,松是状态,通是结果。 8、 只要喉咙没有充分打开,就挂不上高位置,更进不了头腔,这样声带就会本能的阻挡气息通过,造成声音尖亮,共鸣颤音滞留在口腔,也就失去了美声唱法所应有规格。 9、 各种打开练习的最终目的,都在于能够把声音松弛地送到头腔。我们要求颧骨向上或两边分开,好像是用眼睛在歌唱的感觉,这极有助于增加头腔共鸣的集中感。与众不同的打开是头腔的打开,让声音在头腔如同蘑菇般地抛上去,头腔开花,喷射奔放。 10、 所谓的打开不够,有个比喻叫“前不靠村,后不着店”。“前”是指不能在打开咽腔的基础上充分打开鼻咽腔,字声共鸣靠在面罩并推送出去;“后”是指不能前后、上下、左右扩张喉咽腔,使声音坐住咽腔,靠住咽壁,因而总觉得喉咽腔里有个卡住的或憋着的劲儿,发不出一个带有“共鸣芯”的纯正的“啊”音或圆润的“噢”音。 11、 指导发声训练可以分几个步骤,是因人而异,因训练阶段而异的,没有定式,但都要在横膈膜气息支持的基础上,围绕共鸣腔体的建立,使喉咽腔、鼻咽腔、胸腔、腹腔和头腔都能分别得以充分打造,最终获得全腔体的混合共鸣,一张嘴,哪里都在响。 12、 打开了的歌者不一定都能唱得好,但真正唱得好的一定是完全打开了的。在能保持共鸣焦点清晰和颤音自然平稳的前提下,打开得越大越好,这既是声音概念问题,也是歌剧美声的审美规格和层次问题。世界顶级的大歌唱家,几乎无一例外,喉咙都是充分打开的。 13、音阶练习很重要,五个音阶的练习更是保护嗓子最佳方法,但对于打开喉咙训练,有时不走音阶会更直接有效,因为音阶会使学唱者的注意力分散,不能直奔要点,所以可用单音练习。如果感到音阶或单音练习没有具体内容,枯燥,也可用曲目中的乐句代之。 14、 打开喉咙与集中声音是歌唱训练的核心问题。练声时,要用各种方法,以强化喉咙打开为中心;歌唱时,要以保持高位置和元音纯正的为中心,去修饰集中声音,找空、通、松的感觉。练声与歌唱侧重点不同,也是两种不同的状态。练声就要“过”,否则不能称之为练;歌唱就是要修饰,否则不能称之为艺术;两者对立统一。在实际训练中,打开和集中可以交替进行,但以分阶段进行为好,否则会影响打开的强化训练,特别是在初始阶段。 15、 放低喉头同时抬高上颌,声音会浑厚雄壮,但也会因此缺少光泽或失去嗓音本色,这就需要腔体大小、共鸣位置前后和声门状态的调节。如何能做到用声适度,强而不“重”,弱而不“虚”,高音不亮,低音不暗,并且能在歌唱曲调的流动中保持高位置,是每日训练都要面对的课题。歌唱家们的良莠区别首先在于其字声的位置高与低,及其高位置的保持能力。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