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岐黄专论 | 李木森痛症治验二则(第218期)

 杉木轩 2017-10-31

医案集腋

李木森痛症治验二则

江西中医药大学 李木森主治  王莉整理


止痛散治头痛

偏头痛,其痛暴作,痛势甚剧,或左或右,痛缓解则如常人,属于顽固性疾病。由于头痛反复发作,极易产生焦虑、忧郁情绪。李木森老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治偏头痛验方——止痛散。

其主要药物有:菊花、枳壳、白芍、牛膝、地龙、刺蒺藜、石决明、珍珠母等。

加减:以抽掣痛为主加钩藤;痛势太甚者加磁石、全蝎;血虚者加当归、熟地;兼有阴虚者可加北沙参、枸杞;兼失眠者加酸枣仁、夜交藤、合欢皮等。一般患者服3~5剂,头痛即可缓解或消失。此方对其他头痛亦有效。

例1 傅某某,女性,41岁,已婚。就诊日期1991年10月18日。患者自诉:近2年来,每逢月经前后即发偏头痛,以右侧为甚,呈抽掣样疼痛,且伴有头昏,两目发胀。月经量中等,色暗红,有少量血块,经后小腹有抽痛感。近二日头痛发作,夜寐不安,多梦,纳食正常,余无不适。末次月经9月16日,近日月经将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偏沉。

处方:菊花10克,白芷8克,刺蒺藤15克,牛膝13克,白芍15克,石决明30克,当归15克,川芎7克,枣仁13克,夜交藤15克,香附7克。5剂,水煎服。

1992年1月29日因它病来诊:诉去年10月服5剂汤药后头痛即消失,为巩固疗效,自照原方续服5剂,偏头痛、小腹抽掣痛均未再作,追访至今未再复发。

例2 韩某某,女,40岁,已婚。就诊日期:1994年4月30日。自诉:两侧太阳穴抽掣样疼痛已10佘年,经常发作。服西药无数均无疗效。近2个月来,两侧太阳穴持续疼痛,时轻时重,伴有两目发胀,大便干结,2~3日一行,其他无明显不适。面红,舌质红,苔色淡黄而厚,脉沉稍弦,血压正常。

处方:菊花10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草决明20克,石决明30克,怀牛膝12克,地龙10克,全蝎4克,川芎10克,甘草5克。7剂。药后患者托人带口信言其头痛已消失,随访6个月未复发。

编者按 止痛散是李老先生积临床四十余年之经验而总结出的一张有效方剂。本方有祛风平肝、养血柔肝、引血下行、疏肝理气等作用。组方合理,切合病机,配合加减,故适应于多种痛症。


顽固性周身疼痛案

患者丁某,女,40岁,已婚。初诊:1994年2月21日。自诉多年来全身肌肉疼痛,脊柱骨节疼痛,活动时加剧。曾四处求医,中西药治疗均无效。化验:抗“O”、血沉均正常,其他检查亦无明显阳性指征。长年病魔缠身,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遂求诊于李木森老先生。症见:周身骨节肌肉针刺样疼痛,有时有紧束感,疼痛与天气变化无关。平时易感冒出汗,肢体轻微浮肿,伴咳嗽、少痰,纳呆,舌淡红,苔薄黄,脉细。

处方:葛根20克,白术15克,枳实10克,红花7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黄芪30克,防风10克,款冬花10克,桑叶10克,杏仁10克,甘草5克,4剂。

2月25日复诊:患者自诉服药后,周身疼痛减轻,咳嗽亦减,唯大便稀溏,日2~3次,乳房发胀(月经将临)。守前方,白术改为10克,白芍改为炒10克,另加橘核15克,香附10克,5剂。

3月4日三诊:服药五剂后,诸症明显好转,咳嗽吐痰已除。继守初诊方去桑叶、杏仁,加党参20克,再进5剂。

4月6日四诊:全身疼痛已明显减轻,感冒亦少出现。唯经前乳房仍发胀,余无不适,舌淡红,苔中根部淡黄较厚,脉细。

处方:葛根15克,白术15克,枳实1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红花5克,香附10岁,柴胡10克,橘核15克,北沙参30克,云苓15克,甘草5克。5~10剂。后患者告知,病已基本痊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编者按:本案患者不明原因周身疼痛数年,中西医治疗罔效。西医往往诊断为“神经官能症”之类的疾病,常令医者棘手。李老临证数十年,擅治疑难怪症。此例辨证当属气血不足,气滞血瘀,兼肺气失宣,故治以益气活血、宣肺止咳,使气血旺、血脉和,表郁解而诸症消除,不治痛而痛自止矣。


原载:《奇病奇治》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5.11



校核 | 彭杰


回复“1”查阅

 创刊词、征稿启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