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周一缕书香 | 名老中医成才路 六大要素是关键

 醒真 2017-10-31

· 绵延数千年的中医历史上,中医书籍浩如烟海,古人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与医书为友,与医书为伴,在好医书中行走,让我们和“中医家”一起感受千年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先贤医案的精妙入微,聆听当代明师的谆谆教诲,为万千中医人和中医爱好者开启一扇善读之门,此谓之“每周一缕书香”之 初衷:立命守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寄望百载,中医中兴。


 · 沏上一壶清茶,在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医书,纵横开阖,品味着理法方药,品读每一个医案。半日临证,半日读书,书香悠悠,茶香缭绕,这种温馨的感觉,可好?


(本栏目在中医家APP内每周周一首发,周二中医家公众账号可见,再次日各大平台可见,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医家”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医家)

导 语


大凡成才,都有其一般的规律。对于中医成才规律的探讨,一直是中医界十分关注的话题,因为中医队伍后继乏人,真正的名医青黄不接,已日益成为不争的事实。为此,由国家科技部立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江西中医药大学承担的国家十五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当代名老中医成才之路的总结研究”分课题,举全国之力对当代百名老中医成才之路进行了系统的专项研究期待通过调查分析,发掘名老中医成才的主要因素和基本规律,取得可靠的研究成果,为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本期中医家《每周一缕书香》栏目要向大家推荐的就是该课题研究成果的结晶之作——《当代名老中医成才之路》。书中以当代百名中医名家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和专题采访等手段,收集各分课题的名老中医成才经验总结报告、调查问卷数据和座谈音像资料,对群体进行横向比较与归纳的共性研究,重点探讨了他们如何成为一代名医的基本经验和共性规律。此外还汇集展示了当代名老中医成才经验总结报告及其警句格言,不仅可以从中学习百名中医名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更能体会前辈对后学的敦敦教诲,激励大家更好地成长成才。


书中通过系统研究影响当代名老中医成才的一般条件、文化背景、情操品性、读书学习、临证行医、拜师学艺、总结研究、机遇条件、教学带徒等9大类30个因素,从中归纳提出中医成才的六大关键要素: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信中医、讲悟性、多总结。对此,作为该书执行主编的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副院长刘英锋老师曾生动地比喻:



六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比喻为一个前行的车船。信中医,是它的驱动力,没有这个根本的动力,后面的一切都为零。而读经典和做临床,是左右转动的两个车轮。这两个车轮非常重要,缺一不可。有了动力,有了车轮,车就可以前行了。而跟名师与讲悟性,是助推经典与临床效应的两个辅翼,就像两个翅膀,可以起到催化加速作用。最后的善总结,就是进一步提升学术水准的,像飞机上的螺旋桨一样,能够提升你的高度。这六者的协同就可以促成名医的有效的、高效的成长。


前 言


名老中医是将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实践相结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当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杰出代表。名老中医的学术传承是保持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必要保障,也是打造新一代名医、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重要方式。然而,对名老中医学术的传承不仅包括临证经验与学术思想,还应包括精神品质与成才经验。因此,“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特设“当代名老中医成才之路的总结研究”一项(由江西中医药大学承担),以当代百名中医名家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收集各位名老中医个人成才经验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他们如何成为一代名医的基本经验和共性规律。该研究成果对于培养新一代中医人才、加快名医的成才速率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书分为上篇、下篇和附篇。


上篇是当代名老中医成才共性规律研究概论当代百名名老中医在成才经验中的共性问题。大致介绍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系统分析了影响成才的共性成分——9个方面30余个因子,重点总结了名医成才的关键因素与基本规律——6大要素2大核心,并基于研究结论,在教育模式、传承手段、政策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改进中医传承模式的一系列建议。


下篇是当代名老中医成才经验集萃多样化展示各位名老中医各自不同的成才经验。各位名老中医的成才经验,均取自“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各纵向分课题提交的名老中医成才经验总结报告,主体内容原则上是经过各位名老中医认可的,并以名老中医姓氏笔画顺序为序。为保证本书质量,本课题组对原报告进行了质量筛选,个别质量不高的总结报告,经反馈后仍未能进一步修改完善的,未能纳入本书。



本书根据各位名老中医的成才领域与专业偏向,又将名老中医大致分为理论经典、中医内科、中医骨外、中医妇儿、中医针推和中西医结合六大类,并对每一大类做了概述性导言,希望能相对显示中医成才在不同专业领域方面的特点,对每篇经验增设了副标题,以达到提示各篇重点与亮点的作用。


附篇是当代名老中医警句铭言(排序不分先后),汇集众多名老中医认为成就自己一生的至理名言和对后辈成长的谆谆寄语,以供中医后学参悟与借鉴。


“当代名老中医成才之路的总结研究”课题组

2010年9月


当代名老中医成才关键性因素的提取


在中医成才的9大类30个因素中,哪些是最关键的因素呢?通过综合比较、整体评价,我们以为可以提炼概括为以下6要素18字诀,即:读经典,作临床,拜名师,信中医,讲悟性,多总结。具体来说:



1.读经典——应涵盖《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温病三典籍(温热病篇、温病条辨、湿热条辨)。

2.作临床——必须是作中医的临床,即真正依靠中医的办法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否则根据精力总量不变的原理,西医的办法用得越熟,中医的招数也自然忘得越多。


3.“拜名师——老师固然多多益善,大师固然更能指点迷津,但并不是完全成比例的,因为真正起作用的是与你的困惑相适应的明师,其核心是能让你及时真切地感受到中医的实际境地,把你之领入正途而能登堂入室,因此,在成才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层次的明师。

4.“信中医——就是首先要相信中医、信仰中医、热爱中医,这是决定能否真读经典、真作临床、真拜名师的前提,如果骨头里对中医就缺乏信念、甚至怀疑,怎么会潜心、用心去寻找、领悟中医的真谛,读经典、作临床、拜名师,样样都作了,但恐怕都是走过场、玩形式,说起来比谁都懂,作起来则心中无数。


5.讲悟性——是指在信仰中医的前提下,同样的勤奋,但对古代中医文化的理解和领会,学习效果确实有一个悟性的差异,其实这个悟性的形成,除了部分是因为先天的个体的思维方式或习惯不同,更多的与后天的文化素养、潜心程度有关,即较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者,学习中医文化也就轻车熟路、习惯自然,而满脑子只习惯数理化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生疏,思想观念、思维习惯也就较难接轨吻合,学习中医较为吃力,效率自然不高,不过此时,若能有意识地坚持下去,潜心苦读,对传统文化也会由生转熟,克服障碍,步入敏悟的坦途。
  

 6.“多总结——是指对历经实践积累的临床经验和学习别人的有效成果,要注意从理论的高度、和全局的角度进行梳理、比较、归纳,形成较具规律性的或较有理论性的结论,这样才能从局部经验、分散学说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进而举一反三,推而广之地加以运用和提高。中医的博大精深,非一人之力所能穷尽,只有相互借鉴、互为补充,才能相对得到一个比较全面完备的知识框架,不断总结就是不断给这个博大的知识框架添砖加瓦,才能不断提高层次,开阔眼界。


总之,这六大要素之间,信中医是前提保证,读经典是知识基础,作临床是求真根谛,拜名师是提速捷径,讲悟性是认知条件,多总结是提升手段。它们是成才过程中相互依靠的的不同方面,彼此共同构建了中医成才框架的骨干——共性规律!


中医成才的基本规律


诚然,中医成才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多阶段分步提高的较长过程,但透过各种中医成才的不同经历与经验,透过多种中医成才的重要因素,最终都必然聚焦在对中医特有的理念思维与医疗实践的有效驾驭上也就是说,都必然首先要成为能够熟练运用中医特色理论有效指导临床实践的高手!



有人说,中医成才的最基本方式就是读书一临证一再读书一再临证,循环往复,不断提高;有人说中医成才的最核心因素就是读经典与作临床,而名师指点、个人悟性的价值也是在于提高对经典理论的掌握水平和临床经验的积累速度;有人说中医成才最根本的动力在于对中医的内心热爱与不懈追求,由此可以克服一些艰难困苦而登人中医宝库的殿堂。其实这不同的说法,它们实现成才的最终标志,都将归结在能否达到以中医理论有效指导临床实践的结果上。所以中医成才的内在规律必然聚焦在如何促使学医者能够沿着真切领悟中医理论精髓,建立特有思维方式,有效开展临证辨治活动的轨迹前进!


因此,中医成才的基本规律可以浓缩为两大核心要义:领悟特色理论,丰富临证经验,并且两者交替相长,紧密结合,不断积累提高!由此可以去充分认识各种成才因素的作用与地位,由此可以去清晰审视各类培养模式的优势与弊端。


信中医,是保证学医者能够真正克服较多的困难,潜下心来,以虔诚的态度,在鱼目混珠的浩瀚古籍中去寻觅其理论真谛,在难免有失败经历的实践中去获取其宝贵经验;


拜名师,则是缩短理论学习的摸索历程,有效传承临证经验的快捷途径,并非成才的必经道路,但由于中医成才周期长,而名医的出现具有相对性,拜名师确能减少自学中的盲目历程、有效提升成长速度,因此,突现了名医传承、较早成才的效果。但拜名师是否真正有效,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对中医特色理论的领悟和中医临证技能的驾驭,是否确有提高上面;



讲悟性,也是针对中医理念思维的特殊性、中医临证辨治的特殊性,有无传统文化素质或是否具备同质思维意识,在学习效率上、成才速度上,有快慢高低的差异,但这也只是影响效率和速度的重要因素,并不能决定成功的方向和根基,因为勤奋好学、坚韧持久的品格,可以弥补其缺,虽然天资聪慧、文思敏捷是不少名老中医早年就崭露头角的特质,但凭借恒心立志、勤奋努力而大器晚成、后来居上者也非个别少数,而实际中也有精通文史、富于哲思,但不耐艰辛、不守实践者,终难成就临床名家;


读经典,其所以重要,并不是说经典就代表了中医优秀文化的所有内容,而是因为经典较多地集中了中医理论的特色与精髓,较浓地展现了中医理念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强调精读经典,其实质就是强调对中医理论特色与思维方式的正统继承,虽然名医成才者中,也有未经精读经典,仅从学徒认药、学习通俗医籍或从师学艺而步入医门,成为一方名医的例子,但不仅为数甚少,而且终难成为名医之大家,因此,不通经典,难成大家,仍是一条难以例外的常规;


多临床,几乎是中医成才的必经道路,这不仅是因为一切理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实际的真理,更因为中医的实践至今为止,只有临床一条道路,尤其面对中医的文献理论各家纷纭、知识经验含混杂乱之现状,学习中医的任何理论与经验,都有赖于临床应用的实际印证和真切反映,因此,强调多临床,其实质就是强调学习中医必须根植临床、立足实践,这样才能保证把书本的东西、把抽象的概念、把别人的经验转变成自己能够真正领会、掌握和驾驭的真理与力量,因此,无论是著名“大家”还是一方“小家”,注重临床都是中医成才的第一要素;



多总结,虽然不是中医成才的必备要素,但却是促使名医能够不断提升的重要素质,因为继承前人经验,成就一方名医并不难,而要成为在临床上和理论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的著名大家,就必须有集前人之大成、汇他人之成就的基础与平台,而面对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与个人学习的有限时间、中医临床经验的丰富多彩与个人实践的有限空间等矛盾,间接学习別人的经验、及时总结以往成果,是较快提升自身水平更加经常而有效的手段,近身而言,定期总结自己的理论所学,就能使自己的中医理性思维对临床的指导更具有系统性和有效性,及时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认识,就能通过举一反三,从有限的实践中发现一定的规律,更有益于推广经验,如此往复,理论与实践就会不断提高;远身而言,有目的地收集整理文献理论,能使自己对中医的理论与思维有更加丰富和宽广的眼界,对中医的临床经验,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与发现,有包容地吸取、总结他人的临床经验,才能集众人之成就,继承中求得创新,成为名医大家,如张仲景、刘河间、吴鞠通等,无一不是集前人之大成者。


对中医成才模式,无论是“读书一临证”式,还是“读经典一多临床”式,其正确性就在于都紧扣了中医特色理论与中医临证辨治这两大核心要义,而关于“中医学习动力”说,则是强调了有效实现这两大核心要义的保证条件,是针对现代社会环境下中医队伍与行业中存在着信仰危机等瓶颈问题,而提出的救治要点,并非是核心要素,因为信念的树立与持恒,最终要靠对中医理论特色与临床优势的领会与感受作为实力支撑的。



对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有关对院校教育模式存在弊端的议论,还是对传统师承教育方式曾有成效的怀旧,实际上,归根到底就是源于对中医成才两大核心要义的弃与扬。如院校教育模式虽然在培养规模、办学效益、知识的系统性与全面性等方面具有强大优势,但在理论特色的传授和临证经验的传承这两大核心要义方面,失色较多,而师承教育方式,虽看似陈旧,且有规模小、效益低、知识面窄等诸多不足,但却能通过跟师的临证带教与指导,较有成效地实现中医理论特色与临证经验的一定传承。


中医家福利


受中医家特别邀请,《当代名老中医成才之路》两位执行主编——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副院长刘英锋教授及得意门生黄利兴教授,将于11月份来深开讲《中医辨证程式规范》,旨在使学员系统完整、清晰具体地了解和熟悉中医经典辨证论治方法的核心内容与基本要求,引导学员步入中医诊治操作的正规之门。详情可点击下方查看。


【中医优课】 步入中医诊治操作正规之门 


策 划:苏华龙

美术编辑:朱丽莉

文字编辑:陈剑城

摄影老师:彭婷婷


我是一位中医

我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

全世界的中医人,

可以在我们自己的社区里自由地飞翔、交流。


我梦想有一天,

每日精彩纷呈的社区、新鲜医案,

我们可以第一时间品读互动。


我梦想有一天,

无论身在何时何地,

我都可以轻松管理我的患者和他们的健康。

中医家会承载您的梦想

起航,为您圆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